• 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服务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其影响的广泛讨论。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随着5G网络的部署,智能城市的概念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使家庭生活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娱乐方式。
  •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全球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塑传统的工作场所和通勤文化。
  • 随着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流行,健身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深圳大学:从跑出“深圳速度”到求索内涵式发展

    深圳大学:从跑出“深圳速度”到求索内涵式发展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邓小平同志曾经如此评价深圳大学的建校过程:“这就是深圳速度”。

    2018年9月21日,深圳大学35 岁了。过去35年,深圳大学(简称“深大”)实现快速跃升,各项指标超常发展,创造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圳速度”。正如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所说,改革创新是深大永恒的基因。他自豪地告诉我们,改革开放40年,100位重要人物中有两位是深大校友,100位重要的民营企业家中有4位是深大校友。尤其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深大走在全国前列,培养了马化腾、史玉柱等知名校友。

    新时代,再出发,深大正探索以“新深圳速度”,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朝着“双一流”大学方向, 实现新的跨越。

    校城共生共进,造就改革先锋

    改革开放40年,最忆是深圳初建特区那一段燃情岁月,那些个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深大,无疑是国内发展最快的地方高校之一。有媒体把深大近几年的发展评价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大速度”,誉之为“中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标杆”。

    深大标识主体造型要素是大鹏,寓意大鹏展翅、鹏程万里, 同时契合深圳“鹏城”之谓。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大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与深圳密不可分。解密“深大速度”“深大现象”“深大模式”,离不开对深圳这座城市和中国教育改革背景的再认识。12月初,《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赴深圳大学进行了深入考察。

    不同于北方的寒冬景象,深大校园里郁郁葱葱,荡漾着春天的气息。深大被评为全国最美十大校园之一,满园荔枝树,也被称为“荔园”。这所年轻的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目前,深大有 27 个学院、11 个学科门类、 90 多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博士点 10 个,全日制在校生 35455 人,教职工 3776 人,专任教师2351 人,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深大是深圳市投资创办的大学,也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共同成长。深大办学35年的进步离不开深圳这座城市,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也离不开深圳的倾力支持。”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这样解释深大和深圳的关系。

    刘洪一表示,35年来,深大勇于改革创新。改革是深圳特区的基本基因,也是深大的优良传统。深大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当年建校,当年招生,没有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精神,根本办不到。

    创校初期的深大,勇于突破既有的办学模式,开启一系列改革举措:允许学生办银行、洗衣店, 实行学分制,不包分配、自主择业……这些改革都引领了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风潮。

    李清泉35岁时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十几年后,来到深大重新创业。在他看来,体制机制改革是深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动力。他说, 深圳这座城市对改革的承受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深大也是如此。比如,内地高校到深圳办校区,找市政府要编制,而深大主动放弃编制。由于这种放弃,深大一年承担了几千万元的社保支出。“虽然压力不小,但是我们愿意通过改革来激发学校发展的更大活力。” 

    据李清泉介绍,2012年9月至今,深大先后出台200多项改革举措,涵盖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创新、科研绩效评价、管理服务改善等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学校以具体问题为导向, 想好一项做一项,成熟一件推一件。主要考虑是循序渐进,实现化整为零,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尽可能地减少改革阻力,最终达成改革目标。

    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深大自2005年起酝酿人事制度改革,正式方案于2009年底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后,学校全面推行特聘教授及教师“预聘—长聘”制,管理及技术人员聘任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员聘用制度。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深大先从修订科研奖励办法着手,加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形成正向激励;又在新进教师资格设定、职称评聘、任期考核等层面加大高层次科研成果的权重,形成倒逼机制。还通过“3+1”荔园人才遴选,院系绩效核定等工作明确科研要求,在全校形成重视科研、崇尚科研、投入科研的浓厚氛围。

    在本科教学改革方面,深大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引领,以特色班建设为载体,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综合学术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分层分类育人体系;以共创、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发起成立“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建设一批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构建“平台、课程、机制、评价、培训、教改”六位一体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体系;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实施课内“创新研究短课”与课外“聚徒教学”相结合,促进科教融合,推进创新教育。通过综合改革,形成一批丰硕的教学成果, 使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

    近年来,深大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项目与经费增长显著。深圳大学副校长徐晨列举了一组数据:深大6个学科(工程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进入 ESI世界排名前 1%行列。在 2018 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深大共有36个学科上榜,总上榜数位列全国26名。“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方性的年轻大学而言,实属不易。” 徐晨说。

    深圳市宝安区政府办公室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填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 “深圳地方高校和市场接轨得比较好。处于深圳这样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师生的商业意识浓、市场创新意识浓, 更热衷于寻求将自己所学的东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他还表示,深大学生留在深圳的比例高,学校与深圳共生共荣的程度比其他地方院校高。

    深圳大学教务部主任袁磊认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本城市,其发展和崛起离不开10万深大校友的贡献。

    “我们从校园向周边望去, 每一幢高楼大厦里都有深大的校友。”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田启波说,以马化腾为代表的优秀深大校友,为深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 回答“钱学森之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像个大工地的深圳特区。在前往蛇口的车上,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告诉小平说,我们将在这里建深圳大学。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深圳大学档案馆馆长陈洪静引用一位校友的话:“很多人对深大有偏见,觉得深大是个没有学术的地方,这是对传统学术的片面理解在作祟。”她对调研组说,深大建校35年来,形成了“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和“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深大精神,这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促进学校在近几年内各项核心指标不断提升。

    一大批杰出的深大校友,活跃于各行各业。腾讯控股马化腾团队、吉利集团李书福、红豆集团周海江、蓝思科技周群飞、雪松控股张劲、巨人集团史玉柱、华强集团梁光伟、正中投资集团邓学勤等优秀毕业生,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探索者、引领者和实践者。最近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深大是最能培养创富精英的大学,堪称“全球顶级富豪摇篮”。深大有马化腾、史玉柱、李书福等8 名校友登上201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校友总财富达5935亿元人民币(938亿美元),居“校友会2018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行榜”榜首。

    刘洪一对调研组表示,深大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7年9月出台的《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加强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

    今年深大35岁生日,马化腾、张志东、陈一丹、许晨晔联合向母校捐赠3.5亿元人民币,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大学人才基金”,所捐款项将作为“深圳大学人才基金”的首笔启动资金。

    商界精英中的深大现象,除了得益于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之外, 很重要的原因是深大将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并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培养体系。深大树立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校全员参与”的育人理念。学校发起成立“深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举办“深创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发起成立拥有近百个会员单位的“深圳大学创业者联盟”,汇聚校内27个创业创客类学生组织,与33家社会孵化器合作建设“深圳大学大学生创业(创客) 孵化基地”。深大逐渐成为深圳年轻人创新创业的重要生态圈。

    李清泉说,深大地处特区, 扎根特区,创新创业环境得天独厚,注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深大的传统和人才培养特色,学校还将“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进步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写进《深圳大学“十三五”规划》中。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深大长期办学形成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在办学与发展中始终践行,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把行动落实到成效。在特色班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创造了许多示范性的典型。

    袁磊具体介绍说,学校建有六种类型特色班35个,其中,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是小规模、精英化、研究型的“学术研究创新班”的典型示范;“高性能计算特色班”和“海洋科学菁英班”是产学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的“产业应用实验班”的成功案例; “国学精英班”和“数理金融实验班”是以多学科协同、跨专业培养为特色的“复合人才培养班”的知名品牌;“ACCA国际会计创新班”和“人保精英班”是以社会高端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卓越人才培养为特点的“卓越人才系列班”的全面探索。这些特色班已成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阵地,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学校提倡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进行“聚徒教学”、创新短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探索。“聚徒教学” 持续开展七年,共计152项;“创新研究短课”探索实践四年,共开课291门次,110门短课依托于国家级课题。此外,学校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基金项目、“一院一赛” 项目、科技创新竞赛奖励等举措和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纵深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7-2018学年度,深大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614项,其中国际级131项,国家级269项;本科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百篇。

    总结深大模式,深大培养的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创新创业人才,硕果累累,涌现出以马化腾、史玉柱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培养了一大批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深圳市首批创新创业基地。

    “深大原先只有3个博士点,每年招收50个左右博士生,培养的学术研究型大师确实很少。要成为搞学术研究的,至少要读博士。目前深大在某种意义上条件确实不是特别具备。所以,深大培养的人才, 大多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无论导师还是学生自身的目标、价值导向,基本上是想在创新创业的一线发挥作用。”袁磊说。

    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办公室主任岳洁萍对调研组说,从2006年到2012年,是深大科技的稳步发展期。从2012年到现在,深大科技发展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悉,深大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在国际PCT专利申请公开量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分别位列全球高校第13位和第11位。

    岳洁萍说,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大在科技平台布局上可能会有所突破。她透露,为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深大对正在组建的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情绪与认知科学教育部部市共建重点实验室、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能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给予重点支持, 推荐这三个项目申报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和科技厅的科教融合协同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计划。

    岳洁萍对调研组说,深大重视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战略布局服务,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深大与政府、大企业等全方位合作,在深圳的几个区,如南山、龙岗、龙华、坪山等,都创建了创新创业研究院,对深大的一些科研项目进行孵化和创新实践。以深大与龙岗区政府合作建立的“深圳大学龙岗创新创业研究院”为例, 龙岗区政府除了提供一栋楼作为办公场所,还资助5000万元孵化资金,深大每年也给予相当的支持。通过这些合作,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显著,提升了深大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国内的许多高校经常来深大就成果转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情况“取经”。

    在李清泉看来,地方高校如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宁波大学、深圳大学等蓬勃发展,在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形成一种异军突起之势。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有三股力量齐头并进: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和科学院的高校;二是教育部所属的70多所高校;三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规模非常大,占中国高等教育的90%以上。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教育平衡、充分乃至公平都是相对的概念。我们并不能说进入第一层次学校的人未来就是顶尖人才,而进入第三层次学校就成不了尖端人才。深大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企业家校友,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佘宇说,当前高等学校重扩张、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仍然突出。深大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成效明显。

    调研组在深大走访了一些院系的老师和学生,感受到“少年强则国强”的氛围。12月3日晚,在深大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家喜和深大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文陪同下,调研组与部分师生进行现场交流互动时,更感受到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和青春朝气。

    发力质量提升,挑战更高目标

    在改革开放40周年、深大建校35周年的历史节点,深大如何再出发,挑战更高的发展目标? 

    今年7月召开的深大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大要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特区大学”,并且明确了“有灵魂、有担当、有卓越贡献力、有广泛美誉度”等4个具体内涵。刘洪一指出,这一引领深大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在准确领会中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深大的办学历史、发展基础以及相对优势等综合因素提出来的。较之于许多大学提出的各种“一流” 目标,这一目标的内涵更为丰富。

    对于“双一流”大学建设,深大的目标是,在2022年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 4个学科达到全国学科评估A级水平,8个学科在广东省排名第一,新增4个ESI世界前1%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学科,力争实现ESI前1‰学科零的突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地方高校力争建设“双一流”大学,有些学校是有条件的。要看怎么界定“一流大学”,如果地方高校在某些学科上有优势,国际化程度高, 是应该鼓励的。

    近年来,深大继续深化改革, 在人事聘用、科研评价、师生参与、高校思政和党建工作等领域, 都进行了许多改革创新。最近5年, 深大出台200多项改革举措,不断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比如,为了强化学校党建工作,深大先后建立健全基层党委书记例会、基层党委书记调研项目、基层党委书记述职评议、书记下午茶等制度,通过制度改革将高校党建工作抓紧抓实。

    刘洪一表示,深大坚持“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三个理念,其中,创新驱动就是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的深大基因,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需求、大学文化创新发展、对标国际先进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实验探索等5 个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最紧迫最核心的主要任务。李清泉认为,下一步的高等教育改革,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又需要自下而上的活力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大学自主权,形成高效、良性的快速发展态势。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清泉提出建议,中央财政应当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对于快速进步的地方大学应当增加博士生招生指标。

    对此,周宏春表示:“地方高校抱怨招博士指标少,教育部配置资源地方高校受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呼吁教育改革适逢其时。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虽然招生人数突飞猛进,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资源配置、资金分配、培养方向、教材内容等,或多或少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对人本身的教育或者说怎么做人的问题方面做得不够。”佘宇说,从教育发展看,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李兰说,应该动员社会力量、各种资源更加开放地办学。学科改革方面还有空间,应当面向社会需要,着眼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学科建构。

    深化改革创新,求索内涵式发展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时代在变化,中国在转型,我们不再追求或者停留在传统的规模式、数量化发展阶段。作为高等院校,如何推动落实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刘洪一接受调研组访谈时表示,内涵式发展,是与规模式发展、粗放式发展相对立的概念,就是强调高质量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本位性,科学研究的原创性,以及大学文化的基础性。

    他说:“根据我本人的理解, 有这样几个基本的要求:一是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内涵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初心和本位。而当前许多现象恰恰与此背道而驰。不少高校的知名教授学者把培养自己作为本位,培养学生作为副业,整天忙于跑项目、炮制论文,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深大最近修订了许多制度规范,在师德师风评价、职称评聘、教师任期评估等方面都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把教学质量和师德师风作为硬指标。二是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摒弃跟风式、泡沫化、功利化的科研,破除竞技化、游戏化的学术。科学研究要实现顶天立地育人的三重任务:顶天就是要做原创性的研究,基础性的研究;立地就是要让科学研究成果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育人就是要做到研教结合,让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让高水平的科研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障。三是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式发展要求摆脱没有目标的发展、脱离初心的成长。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初心,是安身立命的归宿。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明确大学精神的内核和大学文化的框架。”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涵式发展, 深大于2017年9月出台《深圳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提出了十大文化工程,35项任务,100多项举措,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纲要》出台以来,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落地, 一些重点领域的任务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11 月17日, 深大喜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称号,成为全国39所入选高校之一。2018年,深大投入900余万元用于重点任务推进工作;2019年将进一步加大预算,加快实施文化创新各项工程的开展。

    田启波对调研组表示,近5年国家提出要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发展。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内涵式发展, 二是双一流建设。他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办学思路上,比如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深大从建校初期就有特色、有亮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顶层设计则集中体现为“顶天、立地、树人”六个字。

    周宏春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像深大这样年轻的大学,如何走内涵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个人认为,一是坚持开放式教育,秉承孔夫子的不问出身、因材施教理念,重点挖掘学生自身兴趣和潜力。二是坚持特色办学, 有限目标重点突破,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三是坚持内外结合, 聘请国际知名教师、国内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广开渠道,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能发挥兴趣持续钻研的学生。”他建议,在“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深大等深圳地方大学可以在上述方面进行探索,借鉴香港科技大学在不长时间内排名迅速攀升的做法和经验,建设成为更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并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深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效有目共睹并获得国家肯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深圳大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五个转变”》为题,专文推介深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和做法。李清泉介绍,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少数向多数、从后端向全过程、从传统向新兴、从独立向协同、从内部向外部等五个转变。具体特色举措如下: 

    第一,从服务少数创业学生向覆盖全体大学生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出台《深圳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初步构建起“创业精英班— 特色创业班— 创业系列课程—创业大讲堂”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从对学生创业的后端扶持向全过程扶持转变,让创业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学校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开学典礼)起就开始进行创业教育,邀请企业家分享创业经历,传播创新精神。每年拨款1000余万元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基金,鼓励学生拓展创新思维,积极动手实践。2017年, 深大“学生创新发展基金基础实验项目”立项资助659个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资助116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其中40个项目获2017年国家级立项,76个项目获省级立项。

    第三,从传统创业项目孵化向新兴业态项目孵化转变,孵化更多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业态项目。譬如,学校与亚马逊在校内共建“深圳大学云储存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引入免费的亚马逊云储存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支持、技术认证、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支持服务。

    第四,从过去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全面构建与大学相适应的新型创业文化。全校各教学单位和管理部门依托学科特色和职能优势,加强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务部门重点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在校教育平台支撑等工作;科研部门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管理与授权、大学科技园建设、文化创意园建设等工作。

    第五, 从主要依靠学校资源向更多争取校友和社会资源转变,使学生创业项目尽早得到社会的检验和支持。联合21家遍布深圳各区的社会孵化器,以“双向进驻”模式开展合作。深大创业园自2009年建立,截至2017年底,深大在创业园的人员、资金、场地、水电、物业等方面的投入,折合人民币超过300万,无偿支持学生创业的资金1660万元,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248家,团队持续创业近70%,销售额或市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近30家,学生自主创业成效明显。

    服务粤港澳,推动湾区教育融合发展

    12月4日,调研组一行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现场调研,参观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40个,其中港澳团队169个,超半数项目成功拿到了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为香港大学生提供1500个实习岗位,接待近2 万名香港学生前来交流学习。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在于创新驱动发展,这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统计数据显示,深大毕业生留在深圳本地和珠三角地区的比例高达86%和95%以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粤港澳乃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责无旁贷,深大亦是如此。深圳地处粤港澳湾区的关键节点,深大也处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中心位置。深大正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为己任,努力拓展在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刘洪一表示,深大要强化在中国高等教育坐标中改革创新探路者的使命定位,努力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需求等方面为高等教育改革贡献深大模式、深大经验。

    2018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清泉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议,受到社会强烈关注。尽管实施起来面临许多困难,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发展不平衡,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圈,亟需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周宏春对此的看法是,可以分步推进,先从共同办学入手,共享三地的教育资源,提高深大的办学现代化水平。他特别提醒,需要避免清华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把学生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怎样做人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社区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李清泉对调研组表示,设想中的“湾区联合大学”是一所虚实结合的新型大学,是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跨区域、多校园、跨学科、综合性、国际化的联合大学,是粤港澳区域大学的延伸与汇聚。湾区联合大学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功能:一是作为粤港澳青年学生交流的平台,强化加盟高校的学生交流、交换、学分互认,增强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二是作为粤港澳科研协同创新的平台,推动大湾区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实体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产学研”协同生态。三是作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制度化、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以及合作办学体制创新。目前,深大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筹建“湾区创新学院”,湾区联合大学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最近一段时间,深大在许多领域积极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协同融合发展。

    今年3月,深大与阿里云启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智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计划三年培养1000人。10 月,一系列重要举措相继推出。深大联合深圳市地铁集团、深圳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17家单位,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举办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围棋联赛等。 

    “深大的优势是毗邻港澳, 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繁荣发展,深大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李清泉说。比如,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人大、国务院港澳办的研究基地,目前日渐成熟,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同时,深大也以服务深圳作为办学的重要使命。深大是深圳市全资创办的城市大学,得益于坐落在深圳这座伟大的城市,深大获得了充足的办学经费,优良的师资,也配备了较为齐全的科研教学设施,建立了全国最美的校园。为了强化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深大先后建立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龙岗创新创业研究院、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等技术孵化平台,将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深大还着力加强文科智库建设,成立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城市治理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院等,深度参与深圳市相关重大决策,定期提供资政报告,产生了重要的政策影响。

    过去35年,深大在特区深圳写下了美丽的春天故事。在新时代的春天里,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深大人再度出发,期待续写新的传奇。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包月阳 张诗雨 孙 超 

    马健瑞 马玉荣 张逸君

    执笔:马玉荣

    Visits: 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