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小栖,一键搞定。”如今在南京市栖霞区,更多“微民生” 正求解于指尖。
这个诞生于网络治理平台“掌上云社区”的智能社工,可提供便民信息查询、投诉受理、舆情收集,还增添了144项政务事项办理功能,24小时无休值班。目前,“小栖”的服务已覆盖栖霞区119个社区咨询。
从“ 掌上云社区”“ 时间银行”到“红色物业”“桩钉工程”, 再到“不见面审批”“互联网+全科政务”……越来越多回应民生最朴素实际的关切,折射出了栖霞区社会治理的力度与温度。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调研时的一番嘱托,在栖霞区趟出的这条社会治理新路上,一步步落地落实。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是沿袭千百年的治国智慧。栖霞改革,则把这种民本情怀深深地嵌入了执政肌理。
党建统领聚民力
“党组织向网格一线延伸,党建在矛盾一线加强,党员往民生一线集聚”,栖霞区网格化治理的最大特色是彰显党建统领的担当。
在栖霞区仙林街道办事处入门处的上方,一张放大的证书首先吸引了调研组一行的视线。2016年7 月,仙林街道工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是对仙林特色的“网格化”街域党建模式的肯定,更是鞭策。
一“网”情深,成为仙林模式最生动的概括。据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仙林街道于2010年率先试行的网格化探索,如今已覆盖专属网格成员单位67个,党员1.2万人。街道全面建立了与网格相契合的“1+3+N”党组织架构,常态化开展网格“大家谈”“党旗辉映网格行”“三比五看”等党建活动,创新区域化党建机制、扁平化管理机制、精细化监管机制,让党员零距离面向群众承诺为民服务事项。在党员示范引领下,街道还组建了“万家欢”“爱飞扬”“百事帮”“搭把手”“管得宽”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
以网格为单位,优化党组织设置,栖霞区将党的组织植根于最基层,党的领导直达社会治理的末端。
据了解,栖霞全区的网格化治理已于2012年全面推开,并逐步向“网格化+”转变,将辖区内人、物、地、事、情、组织全部纳入。目前,共形成一级网格113个、二级网格593个、三级网格4049个。综合网格长由社区(村)“两委”成员担任,专属网格长由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同时发动楼栋长、老党员、志愿者等担任兼职网格员。
目前,全区共有网格党小组576 个,下沉入网党员超过3.2万人,去年以来共走访群众约23万户,梳理诉求1.4万余条,办结率达100%。
栖霞区委还联合仙林大学城工委与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校地党建联盟,探索建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党建机制,开展组团式服务,完善区域党员志愿服务制度,搭建高校社团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建中心的链接平台。
同时,尧化街道党工委积极开展企地党建共建活动,实现街道工委、驻地企业及属地社区党建的深度融合。例如,开发上线运行“新城e家”手机APP党建管理系统,集中打造互联网园区党建阵地,全力推进非公党建全覆盖。
党建体系的构建将作为“支点”,有效撬动社会组织的服务力量。栖霞区于2015年12月成立社会组织党委,统管全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已单独建立党支部29个,联合建立党支部13个,并在各街道同步建立社会组织党支部。
“唐大姐工作室”便是栖霞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的一张“名片”。区委选派了一名懂党务、有经验、热情高的转员干部专职担任区社会组织党委常务副书记,聘请省市6名党建专家组建“智囊团”, 建立了社会组织党建的6项“服务菜单”,并积极开展“党旗领航·红色飞扬”12个系列党建沙龙,通过发挥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以释放党建集聚效应。
调研组在迈皋桥街道省电建宿舍小区了解物业长效管理经验时发现,注入红色基因的物业服务,正成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据社区负责人介绍,2014年栖霞区政府对小区进行整治出新, 2015年小区管委会引进迈皋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合班分公司。自接管开始,服务中心建立了秩序维护队伍,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巡逻。物业创新管理还体现在诸多细节中,调研组看到,小区内设有两个智能电动自行车库,楼房单元门口划设了机动车位,机动车有序摆放,统一车头朝向。小区广场定期放映电影,组织文化活动,拉近邻里关系,营造了“共同家园”的和谐氛围。
调研组了解到,2009年成立的迈皋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已扩展下设了12个社区分公司,现有员工980人,管理服务项目62个。其兜底负责的60多个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脏乱差”、违建多、物业管理缺位等问题,省电建宿舍小区即是其中之一。
2015年物业公司设立党支部后,在“红色引领”下,被打造成党的工作队、先遣队。2016年6月, 支部从各社区分公司挑选了60余名党员骨干,成立了6支党员突击队, 负责执行抗灾抢险、应急抢修、治安巡查等突击任务,并通过大走访活动贴近群众,融入业主。2017 年,辖区内共有7个物管项目,荣获南京市物业管理示范项目称号。
“红色物业”的创新管理方法,架筑了物业、社区与居民间的沟通桥梁,以党员职工为骨干的物管队伍壮大完善,也进而加快了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步伐。
协同共治畅民意
生长于城乡社区中的基层自治,站在民意的土地之上,亲和力是天赋。
互联网语境下,社会治理的逻辑得以重新审视。赋权于社会,栖霞区的协同共治领先一步,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线上转型”。
“掌上云社区”,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物业、社会组织在线联系起来,做到了社区服务“24小时不打烊”。
在栖霞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说,“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我们打造了邻里互助、诉求表达、政务咨询的线上治理平台,并同步嫁接‘不见面服务、协商议事、党建引领、数据分析’等系统,将进一步延伸良性互动的空间。”
自此,社区自治的渠道更丰富、更便利,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响应也不断升温。
“掌上云社区”日益嵌入社区常态化治理的框架中。通过共商共议,居民提升自我服务管理的潜力被更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据统计, 2017年至今,栖霞全区线上收集居民意见建议8000多条,组织在线协商超过1500次。
从动员全区居民加入2018年暴雪清理工作,创造了雪后交通无阻的奇迹,到尧化新村开展线上征婚,龙潭村24小时帮助患儿筹集24 万捐款,再到金陵驿社区通过线上动员线下组织,向相关部门反映争取,解决了区域公交线路少的出行难题。掌上的“熟人社会”,收获了厚实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
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依托“掌上云社区”,将会引导更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民主协商自治的过程中。一些居民在群里求助、咨询,其他居民自发地分享经验、提供参考,自助和互助的氛围浓郁。在此基础上,平台吸纳培养了不少于群成员20%的优秀居民作为骨干,鼓励引导这些“意见领袖” 在群内理性发声,维护“掌上云社区”有序运行,也使得主流声音和正能量的传递有了更广阔的阵地。
2018年,借助“掌上云社区” 在线协商模块,栖霞区开展了“美好社区共同营造”社区微幸福项目, 通过项目线上发布、居民意见建议收集、项目培训、项目公示、项目实施、考核验收等让居民、社会组织参与主导身边的“边角料”空间改造,培养居民自治意识,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微更新项目37 个,入围市级微更新项目5个。2018 年7月8日,齐民路“掌上云社区”在线直播互动,共吸引了2000人线上线下同步参与改造方案的协商。
“把最基层的社会事务交给老百姓去自治,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讲,这是能耗最低的方式。”陪同调研的栖霞区委副书记张志超对调研组表示,“双网融合”的治理模式,一方面是通过线下,调动社区志愿者去关照家长里短的民生细节;另一方面是从线上,调动居民的闲暇时间参与社区管理。线上的微信群与线下的网络一一对应,再用智能化机器人连接起来,可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统计显示,当前“掌上云社区” 已完成全区119个社区全覆盖,建群共计835个,吸纳居民成员超过16万人。
致力于整合各方资源优势, 浓厚共治氛围,栖霞区一方面继续深挖现有高校资源,培养志愿者队伍,提升参与治理的能力;另一方面,理性引导相应的社会组织参与更多领域的工作。
如今,栖霞区有关社会组织的培植机制逐渐成型。政府率先在全市建立了“1+9”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即1个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9个街道级社会组织培育支持发展中心,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支持体系, 让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展有了实体支撑。
在栖霞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调研组了解到,2014年由该中心发起创立的“姚坊门”慈善基金会, 是江苏省首家镇街级非公募基金会。几年来,有很多助老、助学、助残、解困平台和项目在此落地。
自2012年起,栖霞区将开展公益性社会服务,促进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作为改善民生和管理创新的关键举措摆上议事日程。
近5年,栖霞区累计投入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金超千万元,借鉴招商模式,连办五届“社洽会”, 签订470个公益项目, 涉及资金3500万。并且,先后引进爱德基金会、上海屋里厢、帮帮团等专业社会组织。包括本土及引入的社工机构已有14家,机构持证社工约37位。枫盛、颐和、彩虹、启蒙、爱邻、德法等品牌机构在为老、为小、助残、临终关怀、司法矫正、社区发展中各具特色,成为参与社区服务的核心组织。
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决定其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此, 栖霞区政府组建专业化指导团队, 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结合栖霞区较为紧迫的社会服务需求,先后开展多批次的社会组织招募培育工作,既助力辖区初创期社会组织茁壮成长,又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社会组织扎根街道社区,促其优质服务生根发芽。
如今,栖霞区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资源更加充实。截至2017年底,全区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数达已达21个, 位居全市第一。
夯实获得感暖民心
据统计,2017年,栖霞区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51%。以更高标准、更大投入夯实民生获得感,是栖霞求解社会治理的初心,更是承诺。
栖霞的良苦用心正换来百姓乐见的改革红利。
医改走向纵深,栖霞区开出的“院府合作”这剂药方很快见到成效。从2013年开始,栖霞区政府先后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签订“院府合作”“校府联动”战略合作协议。
打破“医联体”只有医院间联合的常见思路,栖霞区关于“府为主导、院为主体、医为主力”的探索,有效带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分解下沉。
这一模式的内涵还在不断深化中。2017年,栖霞区启动了新一轮区域医联体建设,探索形成以江苏省人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为支撑、以区属两家二级医院为纽带、以10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1+1+X”区域医联体新模式。据统计,医联体全年下派专家203人,实施帮扶8020天,开展坐诊、查房、带教、业务培训等工作。
通过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如今三甲医院100元的专家号在栖霞区只需9.8元,群众首选就医的比重超过60%。此外,《栖霞区贫困患者免费服药实施办法》于2017年12月出台。目前,全区已有1531名贫困患者可领到免费服用的药物。
栖霞区还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四个一”工程,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一部家庭医生服务热线、配备一批家庭医生服务用车、使用一批便携式健康检测一体机、建立一套健康数据云服务信息系统。
《栖霞区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也得以细化落实,通过大力推进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 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工作室”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调研期间,栖霞区委书记、区长黎辉向调研组阐述了栖霞改革的思路和成效。他强调,“ 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只要把外部优质资源‘引进来’,更要激发内生动力,从而更大程度地服务百姓。院府合作的核心要义,就是依靠政府力量, 依托优质资源, 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改造、做增量。并非单纯地把医院建好做大, 更重要的是,辐射带动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全科医生的培训,双向转诊的落地等诸多方面。”
通过强化教育联盟,栖霞区的教育整体水平同样实现了弯道超车。栖霞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李春节介绍,以名校、名师、名校长“三名工程”为引领,栖霞区先后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海门中学等省内外名校合作办学、开设分校,对接名校资源,组建了7个中小学教育发展共同体,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养老服务领域,西方“时间银行”的志愿管理工具在栖霞也有了本土化落地。
在尧化街道王子楼社区的“时间银行”,工作人员手持一张可以存储时间的银行卡,向调研组介绍说,“这张卡可以实现刷卡计时, 刷卡支取,志愿服务70%的时间存款可兑换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20%可兑换生活物品、10%可兑换现金补助。”
“姚坊门时间银行”社区互助项目于2014年8月开始试点,至 2015年底,已实现下辖13个社区的全面覆盖。不只局限于助老服务, 还涉及家电维修、儿童辅导、咨询代办等多项便民内容。
以较低的志愿服务成本,解决了更多社会需求,守望互助的社区风尚在逐渐形成。截至目前,项目共募集区域内外的单体志愿者近3000名,志愿团队34个,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6.7万人次,服务时间超过8.9万小时。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燕子矶街道化纤新村社区,其“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乐、助急” 的六助养老模式,体现出诸多暖心细节。燕子矶街道工委书记窦立华向调研组介绍说,这个小区共有居民3320人,75岁以上老人有221人。社区“中央厨房”服务对象涵盖小区内所有60岁以上老人,对于75岁以上高龄且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会免费送餐上门。下一步,“中央厨房”的送餐服务范围计划逐步扩大,将会面向全街道2000多名老人开放。
据了解,栖霞区还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和服务提供商数据库, 通过数字电视、微信平台、网站平台等渠道,及时受理老人及家属发送的服务需求,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渠道、快速化和全面响应。
近年来,栖霞区相继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扶持办法》,全区76家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全部实现了“医养融合”,15分钟步行半径内即有一处便民为老服务机构、场地或设施,逐步形成了“高端养老有市场、中端养老有需求,低端养老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格局。
营造宜居环境,栖霞区在垃圾分类的探路中同样不遗余力。以尧化街道为例,2014年以来,街道引进环保科技企业,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建立分类处理衔接机制,对生活垃圾从源头到末端全程分类处置,逐步构建起现代化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
目前,尧化街道实现垃圾分类的小区达33个,试点30291户,垃圾分类覆盖率92%,试点小区整体参与率达55%,垃圾分类知晓率近93%。
调研组在负责尧化街道垃圾分类服务的环保科技企业,具体了解到其“慧系统”的后台数据处理和相关运行情况。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研发搭建的大数据系统平台——“慧系统”,以数据形式详细记录了每位居民产生的每一个垃圾分类行为。系统中,用户积分可实时累计,自助查询、提现,政府能监控、可参考。“由此一来,居民在接受服务的同时,也逐渐养成了自觉分类的环保习惯。”
治安稳则民心安。栖霞区创新实施“桩钉”工程,筑牢治安屏障。目前全区共设置了3200多名小区楼栋长、单元长、楼层长,作为“防范桩”和“守望钉”,协助公安机关做好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等基础工作,解放警力的同时让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开全国先河,栖霞区探索实行了“检查权与处罚权”相分离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将1313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执法频率高、多头执法扰民问题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行政检查权相对集中交由街道综合履行,将执法力量下沉在街道,大量基层的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被消除在萌芽状态。
“不见面”是常态,“见面” 是例外。少了往日印象中“门庭若市”的拥挤与忙碌,栖霞区政务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大厅的井然有序让调研组一行印象深刻。
在场的区市场监管局工委书记张平介绍说,2017年4月,全国首份“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就是从栖霞发出的。从申请到审核再到出照,全程20分钟办结。2018年再次推出升级版,实现了“不见面” 的全领域、全过程、全覆盖。
栖霞区“放管服”改革的另一品牌同样令人瞩目,“ 全科政务”致力于将基层政府打造成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店小二”。“不见面审批”运用“互联网+” 思维,优化审批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公开、快递送达、网端推送、无偿代办”的方式开展审批, 是对传统窗口审批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它将传统窗口“面对面”转变成为互联网上“键对键” , 群众办事不再需要跑到服务中心。升级后,部门行政许可事项以及街道公共服务事项已能够100%实现“不见面”或通过代办、陪办办理,“一次不跑,事情办好”成为现实。据悉,区政务服务中心每个全科窗口可受理政务服务超过211项,街道中心突破103项,窗口效能同比提高120%,可节约90%以上的办件时间。
同时,“掌上云社区”也升级融入了“不见面”办事和智能实时回复便民事项等功能,将政务服务延伸至线上。截至目前,通过“掌上云社区”的工单及不见面服务开展次数总和约2334单,办结率可达到 92.89% 。
未来可期寄民望
从曾经的城郊结合部、化工重镇,到如今现代化的“南京副城”,旧貌新颜,见证了城市蜕变的栖霞速度。
与之伴生的,还有转型进程中难免的治理困惑。
栖霞区目前常住人口约70万。辖区共由9个街道和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林大学城三个板块组成。一方面,栖霞区的社会结构较为复杂,既有高标准建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城区,也有主城边缘历史遗留的城郊结合部,包括丁家庄、花岗两大市级保障房片区和尧化、栖霞等地国企改制遗留的大量老旧、厂居小区,以及龙潭、八卦洲等远郊传统农村。另一方面,生活在栖霞区的人员类型多样,既有20多万高校师生、高科技人才,也有10多万低收入外来务工者、10多万从老城区迁移来的居民,还有近20万征地拆迁人员、10 万下岗职工和户籍农民,多元利益和多元诉求交织混合。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正是这些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成就着栖霞实践的创新亮点。
“以‘党委统领、人民中心、问题导向、科技支撑、法治保障’ 为工作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化基层治理格局。这些亮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频共振、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造就着新时代栖霞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良好生态。”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如此归纳栖霞的改革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是对十八大以来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为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社会治理廓清路径。
以“网格化”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平台,引入“社会化” 资源,“三化”间融会贯通,进一步凝聚了栖霞区社会治理的合力。如今,栖霞联动融合、集成改革的善治格局愈加清晰。
在沈和看来,有三方面具体体现,一是基层党建、网格综治和在线治理三管齐下。二是科技增效、人员赋能和机构赋权协同推进。三是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标准创设环环相扣。
“社会治理的复杂化倒逼改革治理的集成式。”黎辉对调研组表示,社会治理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仅仅靠“零打碎敲”的方式去解决,并不可能。社会治理要进入一个良性有序的状态,就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集成式推进改革。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指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重中之重。他肯定道,南京栖霞区结合自身特点,从党建统领、自治共治结合、创新公共服务提供、寻找善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常兴华继而指出,栖霞倡导“党组织向网格一线延伸,党建在矛盾一线加强,党员往民生一线集聚”,充分体现了党在社会治理中的应有作用,也使得基层社会治理有了“主心骨”。共治与自治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不少地方都在探索,栖霞区强化了更便利的社区自治渠道, 使得共治自治的结合有了更有效率的通道。此外,还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上进行创新。显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基层社会治理才有持续下去的可能。
“栖霞区从满足人民根本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众多领域的解决之道,是尤其值得称道的,其本身也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再有,栖霞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强调善治,追求一种更有弹性、更具人性化和民本情怀的治理之道,是社会治理方式上的探索,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创新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常兴华评价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对调研组表示,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栖霞区以民为本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体现了十九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 从实践中丰富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和认识,是社会治理的最新实践,体现了人民首创精神,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他进而总结了以下三点经验和启示:
一是栖霞区持续深入践行网格化治理方式,表明网格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方式,需要不断充实和丰富。国家实行基层网格化治理于2012年全面推开,但有些地方仅是限于社会治安维稳范围,甚至于有名无实。而栖霞区创新网格化治理,逐步向“网格化+”转变, 与互联网相结合,以网格为单位优化党组织设置。栖霞实践表明,网格化治理要加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要将辖区内人、物、地、事、情、组织全部纳入一起统筹,才能打牢网格化治理的基础。
二是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水平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治理格局。栖霞区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过程中,把医疗、教育、养老、物业管理、社会治安、“放管服”改革等都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围之内,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形成了有效的社会治理的基础。栖霞的实践表明,基层社会治理涉及广大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基本利益,需要整体性系统性治理,才能取得巨大的协同效应和效果。
三是栖霞区注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栖霞区通过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包括组织志愿服务队伍,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是广大老百姓之间的一种共建共治共享,是相互服务,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
创新社会治理的前路,对于栖霞区来说,同样没有后退余地,没有徘徊借口,也没有既定答案。
改革进阶,社会治理直面新变量,也被寄予更多改革期待。栖霞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具象,也更迫切。
“创新治理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如果说之前的治理更多集中在问题导向,解决自身实际矛盾和问题,那么当下要侧重从发展更平衡更充分的角度,实现每位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保证整个社会运转更有序健康,这是我们接下来的改革目标。”黎辉说。
沈和还建议,改革下一步尤其要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他指出,要紧跟时代潮流,集聚优秀人才,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优势顺利转化为治理效能,进而推动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格局加快形成。
“栖霞区创新实践的未来,仍需致力于社会治理走向更高效、更智慧。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治理必须与信息化携手同行。科技创新是社会治理生态的新鲜血液和制胜手段。”沈和强调。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杨良敏
张菀航 张 倪
执笔:张菀航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