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文化自信,为人类未来增添智慧

0

郭小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笔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历史命运和历史传承,像屹立在泰山之上的挺拔青松,有根、有脉、有追求,富有强盛的生命和活力。中华文化以其优秀的品格和独特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在世界文化中,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应是最有文化自信的民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根植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五千年前,黄帝、炎帝战于涿鹿、合符釜山,形成了中华民族。黄帝设官职、举贤能大治天下,推历数、建房屋、制舟车、创医药、教蚕桑、种植五谷,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夏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对天气、风雨、生育、疾病、祭祀、征伐、狩猎等都进行过记载,这一时期是我国著名的青铜文化时期,也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形成期。商周时期的《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元典,其中所蕴含的观物取象、阴阳交感和相互联系等观念充满了辩证思想,通过历代不断研究和阐释,对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进程发挥了重大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后来西汉刘歆据此进一步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这一时期形成的《诗》、《书》、《春秋》、《论语》、《墨子》、《庄子》、《老子》、《孟子》等文化典籍,系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诸子百家的文化硕果累累,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空前活跃的思想原创性而彪炳史册。
中华文化坚持博采众长。中华文化在民族发展与民族融合过程中,融多元于一体,不仅包括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其他几十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开放交融,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西域的文化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行取经,撰写《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南亚国家的古老文化带回中国。宋元、明清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传入中国,马可·波罗等大量外国人来中国游学、传教、经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中国的文化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曾给莱布尼茨的古典思辨哲学、伏尔泰的自然礼教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以丰富的养料,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学习吸收马克思主义,并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论根基。
中华文化立足科学实践。当代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戈金在他的著作中曾说道,“中国文明具有了不起的技术实践,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源泉。”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日月之食的记载。从秦代到清末的2100多年间,哈雷彗星出现27次,中国都有记录。汉代张衡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和演示日月星辰的浑天仪。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丝织、制瓷、冶金、桥梁工程、造船技术很早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针灸学、中药学、中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直到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文化与科学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理性光辉。

中华文化连续绵延

与世界几大文化相比,中华文化绵延久远、举世无双。埃及文化,曾被波斯帝国所灭,后又因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的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的移入而伊斯兰化,多次出现文化的中断和质的变更。巴比伦文化也在屡遭中断之后走向毁灭,旧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巴比伦城到公元2世纪已成废墟,是现代考古发掘才重新发现了它昔日的辉煌。印度境内的哈拉巴在经历了不到10个世纪的繁荣之后,也因中亚雅利安人的进攻而于公元前18世纪突然衰毁。希腊文化在公元前2世纪被并入罗马文化之中,而罗马文化也因以日耳曼人为主的蛮族侵入而毁灭变异。只有中华文化,无论是汉族人执政,还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华文化都以强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维持着一以贯之的连续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在于统一的文字。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字,前两种文字如今已经成为遗迹并被拼音文字所取代,只有汉字还沿用至今。中国的文字由表示意义和物体的象形字组成,这些文字的发音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任何文字,不管其发音如何,含义却是同样的。这种文字构成的书面语言,是构成中国统一性和文化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中华文化古今相通相知,对于数千年祖先留下的文化,通过统一的文字,现代人可以和古人进行对话,不断从古代优秀文化汲取营养,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化建设的发展。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在于连续的历史。自从创建文字以来,中国对历史的记载就从未间断过,《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历史书籍,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进行了完整的记录,并不断传承。中华文化不仅书写在书本上,而且书写在历史遗迹和文物上,长城、秦兵马俑、北京故宫、西安古城等建筑和文化遗产,历代的壁画、雕塑、瓷器、丝绸、青铜器、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无不记录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历史内涵。
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在于文化传统的优势。中华大地因为地理环境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养育了人数众多的中华儿女。汉朝初期,中国人口近6千万,16世纪中国人口为1亿多,超过了整个欧洲的人口。虽然在历史上遭受过游牧民族的打击和破坏,由于人口和文化上的优势,总能选择外来文化的某些方面加以改进,使之适合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中华文化总是不断被各民族接受并得到发展。相比而言,希腊和埃及,不仅民族和宗教改变了,而且民族文化也被割裂。中华文化的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民风民俗、饮食建筑、方言土语、服饰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体现在黄河、长江、泰山、黄山等山川的文化记忆中间。这些文化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血脉相传,保持了自身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中华文化自强不息

中华文化注重学习宇宙的刚健品格。我们的先贤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向创造人类的宇宙学习文化,学习其刚健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经磨难而重生,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大传》提出,“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颂扬宇宙刚健的品德。孔子提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大学》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号召人们学习宇宙运行的道理,发奋图强,坚持正义,追求理想。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文化形成了“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文化追求,形成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强意志,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总会革故鼎新,积极进行改革和革命。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的文化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
中华文化注重学习大地的宽厚美德。中华文化注重学习宇宙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注重学习大地的文化精神,所提出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号召人们学习大地包容万物的宽厚美德。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之长,兼及八方之意。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要以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同胞,要以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古人提出的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政以德、敬德保民等思想,成为中华传统美德和行为准则。中华文化注重学习大地的平和精神,主张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中国房屋的设计讲究对称,书法绘画讲究结构的对称和力度的均匀。中医把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讲究阴阳平衡,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
中华文化注重以人为核心。中华文化视天地人为一个整体,注重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说文解字》认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把人和天地并列为“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在传统文化中,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倡导裕民、惠民。《左传》记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中华文化注重人们的现实生活,重视人的节操修养。《论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倡人文教育,强调人之所以成为人而应有的道德修养,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认为宇宙各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文言》提出,“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强调人与自然发展的整体性,人们应尊重自然,改造自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规律。
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形成热潮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弘扬。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生产创作,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我国的治国理念和中国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兴趣和文化认同大幅度提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图书、影视剧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良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树立。
在世界文化中,中华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续绵延、自强不息,正像哺育其成长的黄河、长江一样,川流不息,奔腾向前,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与天地相通共生,是科学的真实的文化,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应是最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仿如天空璀璨的明星,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构成了美丽的星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还将面临许多困惑和问题,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会给人类未来的发展增添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宣部政策法规研究室副巡视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