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速度应当服从质量

0

_DSC2360-1

从中法主要经济指标比较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从经济总量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远远超过法国,但人均GDP只相当于法国的六分之一。在需求结构中,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只占三分之一的比重,与法国存在23个百分点的差距;在供给结构中,中法两国相比差距更大;从农业劳动力占比来看,中国现在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法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只有3.6%。从以上几个指标可以看出,尽管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从中法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在需求结构中,需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在供给结构中,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在推进城镇化中,需要把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从2013年的情况看,中国经济增长7.7%,2014年略有回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4%,与去年相比回落了0.3个百分点。如果从中长期来看,从2012年截至今年三季度,在连续11个季度中,GDP当季增长的最高水平是7.9%,最低水平是7.3%。也就是在这一期间,实际上中国经济处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范围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跟过去相比出现明显的回落。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14年以来,波动中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10月份增长8.4%,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1.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还在于工业品出厂价格到10月份为止,连续32个月负增长,这是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是在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过去相比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从经济增长质量的角度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一个正常合理的状态,主要经济效率指标基本稳定。例如今年1-10月财政收入增长8.2%,跟经济增长大体同步,企业利润增长接近6.7%,总体上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保持了基本稳定。

从就业角度看,今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预计会达到1300万人,尽管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跟过去相比明显增加。

从经济结构看,发生积极变化,表现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过去相比有明显提高。在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各种财政风险在积累,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成功避免了系统性或区域性的经济金融危机。

在1978年-2012年的35年中,中国经济增长接近10%,预计2011年-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五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而2016年-2020年,即“十三五”规划的五年,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推算,我们需要经济增长达到年均6.5%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所以,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处在接近10%的水平,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就是我们对后发追赶国家经济增长所作的描述。

一个落后国家,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后,可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称之为“后发国家的追赶进程”,或者叫“追赶周期”。整个追赶进程是由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构成的,且呈现出倒“U型”曲线。对中国来说,1978年-2012年是中国高速增长阶段,接下来进入的是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会达到7%左右的水平。在经过这个阶段以后,还会经历中低速增长阶段,以及增长速度大体和发达国家持平的阶段。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最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讨论很多,我个人认为所谓经济新常态是经济运行在度过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速后的均衡状态。与过去相比较可以通过三个层面解读:

第一,在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那时候有大量资源和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市场上也有大量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企业通过组织生产,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利用起来,生产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那一时期是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到目前这个阶段以后,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严重、普遍的产能过剩,标志着数量扩张的空间明显减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转变到主要依靠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所以,讨论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是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把处于低效率部门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到高效率部门,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高效的非农产业部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未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将更多的是依靠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也就是通过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兼并重组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

第三,过去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长的速度。如果经济增长能够达到10%以上,所有企业都能获得很高的利润,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能够达到20%,甚至30%以上。一旦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滑坡,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当经济增长下降到8%的水平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会大幅度滑坡,这种情况叫做速度效益性的盈利模式。未来,当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在7%左右水平的时候,要保障绝大多数企业可以获得利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财政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就业能够得到保障,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就要从过去的速度效益型模式转向质量效益型模式。

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过程中“量”和“质”的关系

今年以来,经济结构伴随着投资增长的明显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投资,实际上,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开始逐步向以立足于消费发展的模式上转变。当然,目前整体上还比较低,包含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在内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对经济贡献还不到50%,但是未来这个指标会进一步提高。在供给结构中,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历史上应该是首次,或者是趋势性超过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保持了更快速度的增长,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国现在已经开始进入主要以服务业快速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轨道上来。如果在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中能够保持目前所出现的新变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将会走上一条更加可持续的、更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轨道。

目前,我认为经济增长的“质量”将成为比“速度”更加重要的指标,要妥善处理经济增长过程中“量”和“质”的关系。过去,我们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强调“量”,而目前这一阶段以后速度应当服从质量。也就是说,需要多高的增长,取决于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能够保障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得到提高。另一个角度,就是只有改革才有可能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国经济能够在中高速增长水平上保持稳定。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等措施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中法经济增长质量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