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社交媒体的算法透明度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随着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塑传统办公环境和城市生活。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人才培养助力西部大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人才培养助力西部大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0

    蔡春虹 刘亚荣 闫 伟

    内容提要: 

    西部大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本文详细梳理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人才培养取得的良好成效,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困境,进而提出要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西部人才培养结构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格局,提升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能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与培养项目。

    西部大开发是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西部大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亟待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优化人才培养项目等方面加快西部人才培养进程,助力西部加快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西部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自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人才培养新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西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受经济、社会、文化、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滞后于东部地区,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出发,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进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高校银铃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措施,从对口帮扶、资金投入、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等多个角度提升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提升人才服务能力。

    2024 年5 月22 日,在重庆市酉阳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工业机器人操作技巧。 图/ 中新社

    从地方层面来看,西部各省份均制定了区域人才工作意见, 为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保驾护航。面向高技能人才培养, 2021年重庆科学城获批“高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先导区”; 2024年,四川省印发《技能四川重点项目三年行动方案》, 启动全国第一个专注于全业务链条、全生命周期开发的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

    (二)西部人才培养呈现新格局

    为更好地促进西部人才培养和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地方、高校、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联动推动西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格局。

    一是部省共建。2018— 2022年,14所部省合建高校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规模年均增幅均显著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二是东西协作。2022年山东组成16个教育团队赴甘肃11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 帮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系统能力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联合四川大学等7所西部高校开展“专家西部行——专业诊断与改进”活动。

    三是搭建培养共同体。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西部高校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共同体项目吸引了西部16所高校加入;成都和重庆20所高校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开展全方位友好合作。

    四是智慧教育赋能。喀什大学依托“慕课西部行计划”,与疆外48所高校建立“同步课堂”;2020年以来, 清华大学依托雨课堂克隆班, 将200余门课程向西部万余名高校学生实时开放共享。

    (三)西部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

    人才培养结构直接决定了人才服务西部大开发的能力与质量。

    一是优化资源结构。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2022 年间,东部地区增加高等学校24所,中部地区增加高等学校39所,西部地区增加高等学校63所,西部地区增加的高等学校数额占到全国高等学校增加数额的50%,扩充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缩小了不同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差距。

    二是优化学科结构。2023 年,西安面向区域产业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引导发展名单”,新增53个新兴产业、行业急需专业。2023年,四川新增本科专业20个,以工科为主,其中面向四川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的专业占16个,占工科专业的80%。

    三是优化层次结构。2021 年,广西高校新增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授权点。2021年,四川高校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四是优化类型结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甘肃建成13个国家级、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推动“本— 硕—博”人才培养贯通改革。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2023年, 西部十省(区、市)成立高技能人才培育联盟;2024年,四川启动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和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

    新疆昌吉:人才公寓助安居。 图/ 中新社

    (四)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升

    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对口支援与部省共建,2022—2023 年度青海大学学校环境/生态学、工程科学两门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36名本科生免试直推硕士研究生,97% 进入“双一流”高校。

    产教融合方面,2023年, 陕西挖掘高校高价值创新成果300余项;2023年,甘肃从高校选派博士教师赴全省优势特色产业企业和园区,联合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管理创新,聚焦省内14条重点产业链实际需求,建设18 个省级产业研究院。

    (五)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呈现新局面

    在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方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牵头承担的“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对重大自然灾害检测预警与防范具有重要价值。

    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甘肃连续举办“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论坛,架通五大洲27个国家地区、184所高校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桥梁, 在12个国家建立16家海外岐黄中医中心、中医学院。

    在服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西北民族大学实施“石榴籽”校园文化工程, 建成“黄河大合唱”展览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基地等,组织师生赴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

    在服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重庆市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科教融合、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

    在服务乡村振兴发面,推进农村定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6000名以上全科医学人才;2021年农业农村部会同教育部,遴选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其中涉农职业院校82 所,升级打造涉农专业。

    在服务科技创新方面, 2021年,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我国首例具有应用能力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成功完成1025米深度海试。

    人才培养助力西部大开发的现实困境

    5年来,西部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东部地区、与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差距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总量不足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从全国来看,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8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70%, 具有大学硕士及学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95%。相比之下, 西部地区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人口占西部地区人口的8.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3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人口占西部地区人口的6.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5个百分点;具有大学硕士及学历人口占西部地区人口的0.55%,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硕士及以上人口占东部地区人口比例约是西部地区的3倍。

    (二)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高等教育资源有待增加。充足均衡的高等教育资源是西部地区人才供给的重要保证。从总体规模来看,《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数2760所, 西部地区高校数740所,而东部地区高校数1005所,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高校数的1.36 倍。从西部区域内部看,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和陕西,共计231所,约占西部地区高校数的1/3。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来看,2022年,全国147所“双一流”高校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除了四川和陕西各8所以外,其余西部省市仅为1所。

    二是学科建设能力有待提升。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东部A类学科占比为70.72%, 西部地区A 类学科占比为9.29%,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三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西部高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数量较少且比例低,东部高校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总数大约是西部高校的3.17 倍(李立国,2022)。

    四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从全国范围来看, 当前全国共有5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中西部高校仅占118个,不及东部的1/3。西藏、青海、内蒙古三省区至今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邓少敏, 2024)。从“双一流”高校来看,通过对2022年147所“双一流”高校博士点的统计显示,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博士点约是西部地区的5倍。

    (三)人才流失严重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五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中,有近40%的人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 而东部地区只有不到5%的人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尧德中, 2024)。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为5.8%,西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为—0.2%。

    (四)人才支撑西部产业发展力度不足

    一项基于西部九个地级市人才工作的调研显示,西部地区存在人才对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支撑不够的情况。云南曲靖市反映,202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仅为8%,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缺乏(蔡秀萍, 2022)。

    人才培养助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地,是我国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集中的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安全屏障。推动西部地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人才培养需要在以下方面精准发力。

    (一)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加快西部人才培养结构优化

    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之一,西部地区要充分研究分析国家战略需求与区位特色优势,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人才供给结构。

    一是要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西部地区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聚焦互联网+传统产业、智能制造、生态农业等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或建立产业研究院,围绕西部地区绿色生产、能源利用、矿产开发等与西部地区重要战略方向密切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二是优化优势特色产业人才培养结构。面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天然禀赋,加强环保人才、绿色开采等人才培养;面向西部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与生态资源,加强特色文旅人才、跨境文旅、生态文旅等方面人才培养;面向西部边境安全与战略需求,在文物保护、资源与环境建设、边境涉外人才等专业学位博士点倾斜布局。在农业现代化、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领域,加强新兴产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助推西部地区新兴产业打造与产业结构优化,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西部教育数字化进程。在全国推进数字化布局和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 加快西部地区教育数字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配置与人才培育,通过教育数字化加速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的配置差距, 主推西部地区教育实现弯道超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格局,提升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能力

    西部地区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不足、结构不优、层次不高等问题,要从以下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布局。通过部省共建、东西对口支援、西部振兴等工程,增加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在博士点设置、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基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学科设置方面给予专业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给予定向培养支持。

    二是优化西部地区专业学位培养结构。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格局与西部地区高校优势,增加西部高校学位点数量,优化专业学位点布局,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增加西部地区已有博士点招生指标,优化在职人员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制度。

    三是加强西部人才平台发展建设。以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平台引导人才向西部流动。支持其以高水平产业和事业平台集聚人才。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当地学科优势,适当增加西部地区研究生招生名额,扩大西部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生规模,充实科研团队青年后备力量(姜柏彤、蒋玉宏, 2021)。

    五是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通过高校联合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等方式, 助推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布局,为区域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新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专业人才,推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聚焦国家战略需求, 优化人才培养内容与培养项目

    一是聚焦服务文明交流互鉴,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小语种人才等特殊紧缺人才培养。

    二是聚焦服务兴边富民战略,高质量实施“国门学校”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提升我国边境人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三是聚焦服务国家安全, 通过仪式教育、现场教学、东西部学生主题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丰富西部地区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Visits: 1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