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但过度依赖也需谨慎。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数字健康应用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刺激计划。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更好助力西部大开发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更好助力西部大开发

    0

    王一军 刘 帆

    内容提要: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10年来,西部地区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抓手,积极深化与周边国家全方位互联互通,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但还存在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外向型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制度型开放需深入推进、周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等问题和挑战。未来,应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指示精神, 持续加强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规则标准“软联通”、深化人文交流“心联通”,不断拓展合作新领域,稳妥防范合作风险。

    图为中欧班列缓缓驶入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 图/ 中新社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2 0 1 3 年,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创造性地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 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带动形成全方位开放、东中西部联动发展的局面。可以说,共建“ 一带一路” 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10年来,西部地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与周边国家全方位互联互通为主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进一步提高各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构建联通世界大通道

    西部地区以设施联通为引领,扎实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拓展经贸和产能合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中欧班列快速发展,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货运量分别从2013年的80 列、7 0 0 0 标箱大幅增长至2023年的1.75万列、190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71.4%、75.1%;开行范围不断扩大, 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2个城市, 物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西部地区的物流枢纽节点功能持续增强,中欧班列五大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中, 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4个位于西部地区。二是开辟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通了西部内陆地区南向出海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范围已拓展至18个省(区、市)的70个城市,对外通达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86个港口。2023年,沿线省份平台企业运营的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运输集装箱共计61.52万标箱。三是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黄金线路”作用日益彰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标志性重大项目——中老铁路于2021年底通车运营, 截至2023年底,已联通31个省(区、市),辐射老挝、泰国、柬埔寨等10多个共建国家,累计发送旅客超250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3000万吨。四是空中联通水平稳步提升, 与共建国家的航线网络不断织密。笔者根据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公开数据整理发现,西部地区共设立航空口岸28个,占全国机场口岸数量的33%,实现12个省(区、市)全覆盖,有力支撑了跨境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

    (二)积极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

    西部地区积极推动开放平台载体建设,主动对接国际先进经贸投资规则,稳步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领域的合作,制度型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在共建“一带一路” 引领带动下,我国在西部地区设立6个自贸试验区(重庆、四川、陕西、广西、云南、新疆)、8个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东兴、凭祥、百色,云南瑞丽、勐腊(磨憨),内蒙古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塔城)。这些开放平台载体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引领性的制度型开放成果, 为西部地区开放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二是主动对接国际规则。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各省(区、市) 深入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打造开放、公平、透明、便利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外贸外资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积极推进金融开放合作。西部各省(区、市)与共建国家不断拓展投融资平台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金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重庆获批40余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在全国首批试点上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累计实施金融服务超300亿美元。

    (三)积极推进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夯实开放合作的民意基础

    西部地区充分发扬睦邻友好传统,与共建“一带一路” 国家积极开展对话沟通、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卫生健康等领域交流合作,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文交流新格局,深化与共建国家民心相通,为进一步开放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对话沟通。西部各省(区、市)与共建国家通过积极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交流互访、搭建交流平台,不断织密与共建国家的友好交流合作网络。如据云南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2023年10月底,云南与共建国家友城总数较2012年底增加了40对;据广西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广西与东盟国家搭建了40多个领域的部长级沟通机制,有力促进了发展规划、经贸政策等的沟通对接。二是不断深化教育培训合作。西部地区高校通过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课堂)、搭建院校联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等,为共建“一带一路”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专业人才。三是创新开展文化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民族文化传统相通等优势,积极打造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大批特色品牌活动,西部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创始会员城市中,西部城市占近半成(47.4%)。四是稳步拓展卫生健康合作。我国派出多批医疗队赴周边国家开展“光明行”“爱心行”等公益医疗活动,携手应对新冠疫情挑战, 建立中国—东盟远程医疗合作平台等平台载体和医疗合作机制,共同构建了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总体来看,西部地区通过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扎实推进“ 硬联通”“ 软联通”“心联通”,一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开发开放进程明显加快。一是对外贸易规模显著扩大。2023年, 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较2013年增长了1.9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倍),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从2013年的6.7%提升至9.0%(见图1)。二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共建“一带一路”引领带动下, 国内外资金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明显增加,现代农业、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物流商贸等一大批项目纷纷落地,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形成。2023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多个西部省(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两位数。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23年, 西部地区生产总值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5.5%,居四大区域板块之首;占全国GDP比重达21.4%,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见图2)。2021 年,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达27.1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0.22个百分点。过去10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路径,有力带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缩小, 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1 2013—2023 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及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公开数据整理。

    图2 2013—2023 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及全国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

    新时代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问题挑战

    虽然西部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显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由于对外开放起步晚、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欠账多,当前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一)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西部地区与毗邻国家口岸通而不畅、联而不通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中欧班列在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拥堵问题时有发生。中俄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虽有约54公里的边境直接接壤,但没有直连口岸,货物贸易需绕经第三国。从西部地区自身看,由于历史欠账多,在仓储物流、查验设施、检验检测、道路通讯等方面建设较为滞后,多数口岸承载能力不足。如新疆巴克图等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验检疫需求;广西龙邦等口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资金短缺,阻碍了通关效率进一步提升;内蒙古缺少有影响力的物流枢纽,大型物流企业鲜有落地。

    从外部看,毗邻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水平普遍滞后于我国。部分周边国家推进重大交通合作项目的财力有限、意愿不强、力度不够,境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边境断头”现象普遍。如越南通往广西的在建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推进缓慢,中缅铁路、高速公路境外段仍处于规划研究阶段;云南毗邻国家的境外现有公路和铁路建设标准低,通行效率不高,与境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衔接不畅;哈萨克斯坦更加重视提升与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毗邻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其他口岸联检设施普遍落后。

    (二)外向型经济基础仍然薄弱

    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产业基础仍然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为主,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关联度较低、产业链较短,上下游集聚效应不强,对当地和周边国家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如2022年新疆口岸出口货物中仅有32.1%为本地货源,绝大部分进口资源和商品流向中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量不增质,对本地产业发展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市场主体活跃度不高,如2022年新疆备案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仅占备案外贸企业总数的不到16%。

    西部地区内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均衡。一是西北地区相对滞后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连通长江经济带、海岸线较长,毗邻东盟国家,且有传统的工业基地,开放基础较西北地区更加良好。2022 年,西北6省(区)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西部地区的25%、26.8%, 远低于西南6省(区、市)的75%、73.2%。二是西部沿边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于腹地地区。沿边地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通道经济”特征仍较突出,贸易规模层次有待提升,外资吸引力相对较弱。2022年,西部沿边6省(区) 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西部地区的37.2%、29.4%,远低于西部腹地6省(区、市)的62.8%、70.6% (见表)。

    表 2022 年西部地区内部对外贸易、使用外资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公开信息整理。

    (三)制度型开放需深入推进

    开放政策红利尚未充分发挥。有些西部地区虽享有边境合作区、综合保税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优惠政策扶持,但未将优惠政策用足用好,政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结合当地实际主动开展试点创新还不够,未能将政策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承接和开放优势。

    开放平台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共设有6个自贸试验区,仅占全国总量的27%,还有6个省份尚未设立。口岸周边开放平台布局相对不足,如新疆除阿拉山口口岸和霍尔果斯口岸开放平台多、功能强大外,其他重点口岸开放平台较少,无法享受跨境电商、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市场采购贸易等优惠政策。不少开放平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政策体系不够健全,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竞争力较弱。

    此外,西部地区周边国家的风险点有增无减,未来西部地区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不少外部风险挑战。政治风险方面,大国博弈竞争加速升级,乌克兰危机久拖不决, 美国加紧构建地区军事同盟, 周边地缘政治形势更趋严峻。经济风险方面,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不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2024 年、2025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2.7%、2.8%,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增长率将低于2010— 2019年3.2% 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将今年全球贸易量增速预测从3.3%调至2.6%。部分周边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债务压力上升,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经济能力有所削弱。美国强推“脱钩断链”,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加快调整,西部地区应对产业外迁和吸引外资压力加大。安全风险方面,部分地区非法武装、恐怖主义袭击等事件频发,对我国企业、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图为留学生在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的“丝路遗产秀”文化交流活动进行舞蹈表演。 图/ 中新社

    对策建议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 已经开启了下一个“金色十年”,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尽管存在一些问题挑战, 但总体看,西部地区在参与新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中基础良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未来,西部地区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八项行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更加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吸引国际资源要素的能力、国际辐射带动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西部新贡献。

    (一)持续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做大做强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铁路等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陆海天网”的互联互通网络。

    巩固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成效。构建中欧班列高效运输、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创新发展体系,优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布局,加强跨境班列通道能力、枢纽节点建设和口岸扩能,积极推动中吉乌铁路、塔城—阿亚古兹铁路等项目落地,适时推动新疆阿勒泰吉克普林口岸开放。

    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创新联运模式,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老铁路、中越铁路效能, 有序推进中缅铁路建设,全力畅通面向东南亚的铁路运输通道。

    推动国际大通道有效衔接。打造“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联运新模式,推动形成畅通高效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一批沿线铁路公路连接线,实现“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相联通。

    加快提升口岸基础设施水平。加大对口岸查验、通关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充分运用我国优惠贷款、对外援助等方式,着力解决毗邻国家重点口岸查验设施落后、路况较差等问题。

    (二)持续深化经贸投资合作

    着力夯实外向型产业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等特色优势产业, 壮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周边国家深化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合作,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相互嵌套、紧密捆绑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持续提升贸易规模和效益。支持西部地区积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重点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 积极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加快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打造一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打造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抓好用好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等机遇,着力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规则标准“软联通”。支持自贸试验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布局,在设立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时,更加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

    (三)持续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大力发展跨境旅游。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支持西部沿边地区创新开发跨境旅游产品, 积极申报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鼓励更多西部地区城市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建立健全与共建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合作机制,加强游客往来便利化、产品业态创新等方面合作。

    持续深化文体交流合作。支持新疆、云南、广西等地积极承办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同举办的文化年、文物展、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打造更多文化交流特色品牌。积极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深化与马尔代夫、老挝等国体育交流培训合作。持续加强民间组织、青年等交流往来,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

    共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更加注重综合运用国际机构、当地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开展宣介,邀请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民众讲述亲身经历, 用更加鲜活生动的小故事、小案例,充分展现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积极效应,充分展现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感召力。

    (四)持续深化新领域合作

    积极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合作。重点支持云南、广西、新疆等省份深化与周边国家跨境医疗合作,探索建立跨国医疗保险等衔接机制,为外籍患者提供便利高效的医疗服务。探索推广“互联网+医疗”合作新模式,共同打造“云医院”。推动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鼓励赴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中医养生机构、中医院等,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加强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丰富优势,推进跨境电力联网建设,打造区域国际绿色能源枢纽。稳步扩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中间品贸易规模, 促进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深度合作。推动新能源、智能电网投建营合作,带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走出去”,助力周边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发挥新疆、内蒙古等在生态修复、防沙治沙等领域经验优势,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能力建设等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

    稳步拓展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支持西部地区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完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平台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进传统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拓展智慧物流、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合作。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探索开展面向东盟的数据跨境流动合作,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务实合作。

    强化创新丝绸之路合作。更加注重集聚创新资源,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支持西安、重庆、成都等地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优势,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吸引更多共建国家科学家工作交流,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共享。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校与共建国家建设跨国技术转移平台,为我国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五)持续加强风险防范化解

    加快完善共建“一带一路”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及时跟踪周边国家局势变化和产业、投资政策新动向,客观评估潜在风险,为企业及时提供政策指导。落实落细风险防控制度,建立健全对周边国家投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引导赴周边国家投资企业切实做好投资前的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进一步规范海外经营行为, 加强对“走出去”企业境外合规经营培训,解读周边国家法律法规,指导企业践行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积极稳妥处理与工会、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在项目全周期内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修复工作。

    作者分别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助理研究员

    Visits: 1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