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雯
内容提要:
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产业,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发展阶段,应深刻把握特色农业在发展目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时代内涵,正视特色农业发展在主导产业、产业融合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统筹有形与无形资源、做好系统架构等方面培育壮大特色农业。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产业振兴是关键。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总体上呈现出融合化、多样化、体系化的特征。各地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推进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特色农业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正视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特色农业。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的时代内涵
从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特色农业发展从种养环节延伸到加工流通环节, 从农业拓展到二三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业正逐步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发展目的、重点和方式三个维度上理解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的时代内涵。
(一)特色农业发展的多元价值追求
特色农业在发展目的上不仅追求经济价值,还需重视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特色农业发展在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价值实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未来经济价值的实现上将受到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品牌影响力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跳出经济价值单一维度的思考,从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上去解除制约。
生态价值是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特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本身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价值。但现实中不乏过度开发、不良种植习惯导致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将生态价值纳入到特色农业发展的价值追求中。
文化价值是特色农业发展的灵魂。在调研中发现,发展较好的特色农业都有非常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有独特的消费者认知。道德经中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文化价值就是这个“无”,这个“无” 可以转化为更大的“有”。事实上,农业同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背后所依赖的就是文化价值的挖掘,就是文化元素对产业融合的内在连接。
社会价值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根基。特色农业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当地最大的民生工程。比如,宁夏盐池滩羊产业涉及当地人口的2 / 3,有11万左右的人员从事与羊有关的行业;广东新会陈皮产业带动当地7万人就业。只有在产业和社会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特色农业发展才有扎实的根基。
(二)特色农业发展重点的转换
特色农业发展重点逐步从“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转换。很多地方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以村、镇为基本单位的产业发展往往缺乏资源和能力解决上述问题, 使得特色农业很难形成全国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县域层面上统筹发展资源,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就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
从政策导向上看,2 0 0 6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进“一村一品”;2016 年和201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 一村一品”的魅力乡村,打造“ 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特色农业发展重点逐步聚焦到“一县一业” 上来,2022年和2023年分别提出“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和“实施‘一县一业’ 强县富民工程”。与此同时, 2022年,农业农村部开始以县市为单位积极推介农业生产的“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分享从县域层面上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问题的新实践。
(三)特色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
园区化、集群化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特色农业园区的探索。进入21 世纪,国家对农业产业园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志着特色农业发展进入以园区化为主导的新阶段。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组织方式。
2 017 —2 0 2 2 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先后批复创建了7 批25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含15家纳入国家级管理体系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审核验收认定了4 批130 个。其中,广东、四川、江苏、山东和黑龙江在创建和认定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上居全国前五位。目前,各地共创建了10 0 0 多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大批市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多数园区以果品、禽畜、特种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为主导。
特色农业采用产业园的发展方式有利于持续释放聚集、聚核、聚链和聚网的产业集群效应。调研发现,在发展初期主导产业确立之后,相关经营主体将会逐步聚集到园区;在完成经营主体聚集之后,经过一段时期发展,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涌现出一些核心、领军企业,释放出聚核效应; 在核心、领军企业的带动下, 特色农业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和完善,释放出聚链效应;在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之后,其产业规模能够对相关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起到支撑,释放出聚网效应。
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近年来,各地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在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实现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激发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但在新发展阶段,特色农业发展还面临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的新挑战。
(一)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
特色农业发展的本质是“特”。如何发挥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凭借独特资源条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产品价值、稀缺、不可替代和难以复制的市场竞争力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在主导产业选择上主要集中在果品业和特种蔬菜业,尤其集中在柑橘、猕猴桃、苹果等品种上,由于产品的同质化,市场上开始出现以“价格战”为主的低水平竞争,出现了“果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现象,甚至一些地方的特色农业“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缺乏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就很难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壮大。
“ 特”体现在全产业链上。特色农产品通常具有地域性强、品质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但一些地方对特色农产品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和销售的全产业链开发程度不够。常常是种质资源无保护、种植不规范、加工不精深、仓储缺监管、销售无品牌, 对上下游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差异化价值挖掘不充分,很多特色农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 只能够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 在市场竞争上表现不佳。比如,前几年一些晚熟柑橘品种在市场建立了品牌,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但近几年却因为品种同质化严重,价格大幅下降。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的挑战
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通过产业链延伸、新功能开发和新技术渗透等方式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 各种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从松散逐步走向紧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成本逐步降低, 产业融合的新价值创造逐步显现。但当前,我国特色农业总体上还面临着进一步提升融合水平的现实挑战。
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具有企业家精神、懂经营、有技术的产业发展带头人是整合利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既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又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外生力量的推动在产业融合初始阶段是必要的,但内生力量是产业深度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能人是整合利用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最活跃的要素。他们的行动能够在区域内快速形成示范效应,有利于培育和吸引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到产业深度融合中来,从而使得市场选择和保留成为可能,产业演进进入正反馈的过程,融合程度得到持续深化。比如,有相当数量的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在政府第一波力量—“种植推动” 释放之后具有了一定的种植规模,但由于带头人内生力量没有充分释放,很多特色农产品停留在清洗、分拣、包装上, 缺少设计、品牌推广和精深加工,致使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获得的利益有限,对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带动性。此时,产业融合发展的第二波力量— 政府的“ 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与“能人示范效应”也没有跟上。由于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滞后、带头人和能人的缺乏,大大限制了加工、仓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致使一二三产业融合无法走向深入。
(三)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不足的挑战
特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功能互动和多方利益分享,涉及政府及行业协会所代表的公共价值与各类经营主体代表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共创和平衡。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能力对多元价值共创和共享、对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已经形成园区化和集群化发展趋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对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协会、科研机构和其他各类社会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具有更加强烈的需求。
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管理、政策、金融、科技、数据、电商、协会、农资农技等服务, 直接促进了当地营商环境的持续、快速提升,促进了园区内各类经营主体聚集发展态势的形成,促进了园区集聚效应的加速释放。但现实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与农业产业相关的行业指导机构、市场、技术、资金、研发、检测服务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导致农技推广、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和保险等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推动特色农业的升级发展。比如,一些地方在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 不仅大力推进种植的规范化, 还建立了特色农业产业园区, 为精深加工企业提供了空间载体。但是,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提供上还相对滞后, 吸引入园企业数量较为有限, 已入园企业成长缓慢,产品加工不能持续走向深入,结果大大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的措施建议
深刻把握特色农业在发展目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方面的时代内涵,正视特色农业发展在主导产业、产业融合和公共服务方面面临的现实挑战,重点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统筹有形与无形资源、做好系统架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一)立足地域特色,优化主导产业选择和强化特色品牌培育
面对主导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挑战,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充分体现区域差异性,积极倡导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和生产条件上的比较优势、产业链的可延伸性、市场开发的潜力、产品品质特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特色农业的多元价值创造,实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当地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农业产业资源,谋划创建地域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项目储备库,形成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解决同质化的问题。
特色农业品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2 0 2 2 年6 月1 0 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 0 2 2—2 0 2 5 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品牌打造,促进消费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各地在特色农业发展中要坚持将市场放在产业发展最前面, 以市场体系建设支撑品牌打造,以数字化溯源体系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努力实现“ 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 造福一方百姓”。
(二)统筹全产业链建设和文化赋能,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以建设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为核心,从三个方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构建集产、销、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建设集中连片的大型原料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规范种植,为产业链下游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产品供给;三是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提升初级农产品的价值,通过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参与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体系。
重视文化赋能,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医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文化故事,扩大产业影响力和渗透力。比如, 陈皮入药已有上千年历史,清朝大医师叶天仕所开列的著名中医方“二陈汤”就特别注明要用新会陈皮;再有新会是著名的侨乡,陈皮入菜已家喻户晓,通过深挖新会陈皮的文化渊源和健康价值,加快新会陈皮产业同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新会陈皮产业具有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小类10 0 多个品种,已初步形成集绿色种植、加工、研发、金融投资、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会陈皮产业体系。
(三)做好系统架构,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力
特色农业发展不仅需要硬件基础设施保障,还需要软环境的提升,尤其是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力的提升。通过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的总结, 我们发现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短期看项目、中期看人才、长期看平台。特别是做好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 直接决定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方面,需要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基本服务支撑平台。引入市场化服务机构,为经营主体提供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咨询、财税、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产业链上游重点培育发展信息咨询、种质资源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中游重点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投融资服务、质量控制、市场推广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下游重点培育发展仓储、现代物流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打造产学研用合作与协同攻关平台。探索院(校)园合作机制,设立产业研究机构、孵化器和人才基地,鼓励核心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面向主导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联合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