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措施及多重效应

0

屈彩云

内容提要: 

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扬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风范,本着力尽所能的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奉行真实亲诚理念,积极开展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中国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对促进相关发展中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产生了多重积极效应。

长期以来,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断贡献中国力量、智慧、经验与方案。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指出,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开展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是中国参与、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3 年11 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 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开幕式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在迪拜举行。 图/ 中新社

中国倡导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一)中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必要性

气候变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和挑战。1992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在导致气候变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因资金短缺、技术缺乏、人才不足、经验不够、能力建设不足,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着重重困境和挑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然而,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援助与支持时态度消极,特别是在绿色气候资金的落实方面至今未能兑现承诺。中国在呼吁发达国家履行气候援助义务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持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措施,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深深体会和理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处境、关切与困难,积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和大国风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推进南南合作,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二)中国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不断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奋斗目标。2024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努力推进本国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转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时,中国持续加大帮助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 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中国在“十三五”规划、“十四五” 规划中提到“充分发挥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作用,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不断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持。中国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持续关注并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中国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增强使用绿色气候基金的能力提供资金支持;提出“十百千”倡议,在发展中国家实施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推进清洁能源、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防灾减灾及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领域的合作。2022年,中国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已有30亿美元的基础上增资10亿美元,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抗疫、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资金支持,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

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非洲和南太平洋小岛屿国家是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的地区。中国持续增加对非洲国家和南太平洋国家的气候援助力度。2021年,中非双方结合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制定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确立中长期合作方向和目标。中国积极支持南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以物资援助、人才培训提升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的实现。

图为来自老挝的教师学员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 图/ 中新社

此外,中国积极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和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气候治理能力。中国倡议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 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与28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促进沿线国家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这为共建“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环境。此外,中国倡导“全球发展倡议”,提出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为八大合作领域之一; 倡导“全球安全倡议”,支持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气候援助方式

中国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双边援助的同时,还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减灾战略、人道主义援助事务协调办公室等国际组织、机构的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援助。中国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援助原则,秉持正确义利观, 奉行真实亲诚理念,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切实需求,发展和创新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支持。

(一)开展成套项目援建

成套项目援建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占中国政府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中国在清洁能源、环境保护、防涝抗旱、森林及水资源保护、气象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援助。《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至2018年,中国援建了13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套项目,其中有10个风能、太阳能项目,1个沼气项目,2个小水电项目。

(二)开展物资援助

2011年中国发起“应对气候变化对外物资赠送项目”援助,向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赠送节能低碳产品,帮助对方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12 年,中国相继与尼日利亚、格林纳达、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贝宁相关部门签署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资赠送谅解备忘录。2022年度和2023年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 中国已累计安排超12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2023年6月底, 中国已与39个发展中国家签署46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其中,援助物资包括节能照明设备、太阳能发电系统、太阳能家庭系统、光伏发电系统、节能空调、清洁炉灶、沼气设备、垃圾车、排水灌溉设施、新能源车、环境监测设备、气象设备、气象卫星、气象站等。

(三)开展技术援助

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关键环节。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通过双边与多边援助的方式,在沼气、光伏、风电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向发展中国家传授技术,并开展合作。

(四)援建低碳示范区和示范村

低碳示范区是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当地人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其成为环保地区或城市典范,发挥示范效应,引领其他地区的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2019年,中国与柬埔寨环境部门签署《关于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的谅解备忘录》, 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为依托, 建设低碳示范区。中国与柬埔寨共同研究和编制低碳示范区发展规划与建设方案,向其提供太阳能路灯、光伏发电系统、环境监测设备、电动摩托车等应对气候变化的设备物资,提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推进该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并以此为示范,提升柬埔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另外,中国与老挝共建的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已初步建成, 并与塞舌尔就共建低碳示范区展开合作。

图为中国与老挝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新能源车发运仪式。 图/ 中新社

(五)培训人才

中国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清洁能源、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宇航理论、遥感卫星、生态环境保护、低碳产业发展与能源政策等多个领域,为发展中国家培训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人才。《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 至2018年,中国举办了200多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主题研修项目,为有关国家培训5000多名人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举办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累计达到52 期,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约2300名气候变化领域的人员。

(六)提供应对气候灾害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生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和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为脆弱。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向面临困境和危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对方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等。2004年,中国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 以更快捷有效地帮助处于困境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进一步帮助相关国家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于2021年在四川成都设立中国—南亚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在广东广州设立中国— 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 帮助受援方更好维护其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同时,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灾害管理合作机制,推进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促进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灾害管理合作机制、中国—太平洋岛国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建立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 加强在应对自然灾害应急威胁、灾害应急管理与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推进落实联合国《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

(七)设立基金

除推动全球发展和设立南南合作基金外,中国还设立了其他相关基金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影响粮食生产、供给与安全,是引发粮食危机的重要因素。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助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抗御力和降低脆弱性。中国于2009年设立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已累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1.3亿美元,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系统、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恢复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吸碳能力,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中国于2021年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出资15亿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 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中国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多重效应

(一)推动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

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节能物资与设备、援建低碳示范区、开发可再生能源、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相关项目等援助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节能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例如,中国向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赠送4000套太阳能光伏系统与LED灯、3000套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节能低碳设备,为其首都最大公园和议会大厦建太阳能光伏电站等, 促进了当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中国向老挝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赠送的28辆新能源车若正常使用,一年可为当地减少1243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10万多棵树。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发挥该领域技术优势,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和能源储备情况,帮助对方建设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发电站,开发和运用绿色能源,加强当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例如,中国帮助肯尼亚建设的加里萨光伏电站,一年可帮助当地减少6.42 万吨碳排放,节约标准煤约2.45万吨;帮助埃塞俄比亚建设的阿达玛二期风电场项目, 一年可为当地减少34.83万吨碳排放,节约标准煤约13.98 万吨。

中国通过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人力资源培训与人才培养、技术合作与研发、学术研究与人文交流、绿色低碳示范、防灾减灾等不同方式的援助,帮助对方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举行各种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经验、技术的分享与交流,推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能力、行动执行力的提升。中国向津巴布韦、科摩罗、纳米比亚、喀麦隆等非洲国家赠送自动气象站、人工气象观测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等;向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缅甸等亚太地区19个国家赠送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MICAPS、卫星天气应用平台与气象技术援助等,并向这些国家提供人员培训帮助,加强了当地气象基础设施和人才能力建设,促进当地气象观测与预报、预警能力及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另外,中国援建低碳示范项目、低碳示范区,发挥了积极的宣传与示范作用, 促进当地居民绿色低碳意识的培育和深化,促进当地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的实践和推广。

(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以不同形式提供的援助,涉及农业、林业、工业、气象、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能源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部分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能源进口,工业化进程遭受能源资源短缺的制约。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清洁能源发电站,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产生多重经济效应。

一是缓解发展中国家能源缺口困境。中非、布隆迪、马里等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电力短缺问题。中国为中非援建的博阿利1号水电站,提供了该国50%的电力供应;为布隆迪援建的鲁齐巴齐水电站,将其发电量增加了近1/3。二是促进发展中国家能源多元化与工业化。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中国根据其实际需求和可再生能源特点,援建了特克泽水电站、阿巴—萨姆尔水电站、阿达玛风电场、索马里州离网光伏电站等,促进了埃塞俄比亚能源多元化。特别是中国企业承建的吉布3水电站将埃塞俄比亚的全国发电量提升了一倍,促进了埃塞俄比亚电力出口和工业化。三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国为苏丹援建的麦洛维大坝, 兼具发电、灌溉、防洪、供水多重功能,在为苏丹提供50% 的电力供应外,还为尼罗河两岸400平方公里的土地灌溉供水,使周边沙漠变成万顷绿洲良田,保护了尼罗河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四是减弱发展中国家能源进口依赖,减少经济财政支出。斐济因自身能源紧缺长期依赖进口。中国为斐济援建的索摩索摩水电站,一年可节省价值约190万斐元的柴油进口; 南德瑞瓦图水电站一年可节省价值约4200万斐元的柴油进口。五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就业。中国企业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各种清洁能源发电站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当地居民作用,促进当地就业,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中国企业建设鲁齐巴齐水电站、凯乐塔水电站、苏布雷水电站、麦洛维大坝等,雇佣了大量当地工人。同时,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建造的新能源发电站,也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与发展。

中国提供的多形式绿色援助,在促进当地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带动了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为斐济援建的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为马里援助的黄麻纤维绿色技术项目、为卢旺达援助的竹子种植加工项目、为利比亚援助的竹藤编织技术等,促进了当地绿色产业发展、经济创收和脱贫。特别是中国为非洲和亚洲共18个国家提供的绿色超级稻技术援助,发挥着帮助资源贫瘠地区提高粮食产量、应对粮食危机、解决温饱问题的积极作用。

(三)促进发展中国家改善社会民生和发展绿色生活方式

中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发展中国家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改善了当地民生,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那些由中国援助的、安置在相关发展中国家乡村小路、市镇街道、广场、公园、学校、寺庙等不同场所的节能照明设备,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便利;安置在不同场所的节能空调、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当地人民节省了生活支出。中国向柬埔寨援助的电力摩托车、向老挝援助的新能源客车与环境执法车、向哥斯达黎加援助的电力公交车、向塞舌尔援助的电力自行车、向埃塞俄比亚援建的电气化铁路等,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交通便利,而且促进了当地的绿色交通发展。特别是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的再生能源, 是相对廉价的绿色能源,缓解了当地电力紧缺局面,点亮了很多长期没有电源使用的偏远山村,节约了当地居民生活生本,提高了生活质量。中国援建的马里太阳能示范村项目,为上万村民带来光明;援建的加里萨光伏电站,为肯尼亚38万多人口提供用电;援建的阿达玛风电站,为百万人口提供用电。

中国充分运用在环保领域的成熟技术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本着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理念,实现援助项目的利民惠民。中国向柬埔寨捐赠的沼气设备,产生的沼气可作为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使用, 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既减少当地居民对木材的使用,又能改善当地卫生条件和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环境治理和农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