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主要工业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为持续深入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认识智能制造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一)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高端化转型
制造业高端化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仅指芯片、大飞机等高精尖装备,从产品、技术、价值、产业链等维度综合考量,高品质、高附加值、低排放等在同一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品、服务等均可视作高端化范畴。智能制造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供应、运行维护等技术变革与优化升级,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协同优化,有助于构建中高端供给体系,加速“中国制造”由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跃升。
(二)智能制造加速制造业智能化变革
从具体内涵来看,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改造升级生产线、车间、工厂、企业等各类对象,整合数据、信息、产品和服务等各种资源,促进装备、软件、网络等要素融合创新,构建虚实结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的智能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从实践效果看,随着智能制造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据7月1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250 0多个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 级以上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2 0 9 个示范工厂的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了2 0 . 7%,生产效率提升了3 4 . 8%,产品的不良品率降低了27.4%,碳排放减少了21.2%。同时,智能制造的深入实施,加速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变革,涌现出柔性制造生产线、数字虚拟验证、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全流程一体化质量管控等一批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 促进了产品快速迭代和业务链条延伸,提升了用户个性化服务水平。
(三)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绿色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智能制造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手段,推动企业实现“ 两提升、三降低”, 使绿色贯穿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消除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建设高效率、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在研发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工具优化产品方案,减少损耗和试验成本;在生产制造阶段,通过网络协同实现精益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在运行维护阶段,通过智能化分析提高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能耗与排放;在回收利用阶段,通过平台化整合提升产品回收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 012 —20 22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幅度超过36%。
深刻把握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推动共识、试点示范、标准建设、典型应用、供应商培育等方式,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须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具体要把握好五组关系。
(一)传统与新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对立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可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各地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不能片面地将“ 高精尖”项目作为引进重点,而忽略传统产业作为制造业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实施智能制造,激发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同时,也不能只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错失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机遇, 新兴产业同样需要智能制造的支撑。
(二)示范与推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具体有特殊性, 每个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特点。示范与推广的关系体现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先通过示范,总结经验,再进行推广, 是我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具体实施路径,就是从矛盾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再以普遍性指导特殊性。智能制造工程实施以来,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推动了典型企业生产方式转变、运行服务转型,已由理念普及、试点示范的“ 特殊性” 阶段进入深入应用、全面推广的“ 普遍性”新阶段。后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深化智能制造推广应用,面向重点行业、中小企业、重点省市开展多层次的应用推广。
(三)供给与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从供给端来看,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改造升级,还包含产品、装备和服务等内容,推进智能制造注重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强化产品与装备的突破、服务与模式的创新。从需求侧来看,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不同产品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竞争力,同一产品也可通过智能制造加快迭代升级。不同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提升效率,同一企业更需要通过智能制造持续提升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精准对接和动态匹配。
(四)发展与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智能制造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也要看到,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新兴技术掌控能力不强、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随着大量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线的投入, 数据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安全和发展须同步推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警惕“ 黑天鹅”、防范“ 灰犀牛”,避免重大风险或危机。
(五)国内与国际
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发展历程来看,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我国一直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中德、中法、中日之间的智能制造双边合作机制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多双边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丰富场景资源。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借助我国强大的市场,不断迭代升级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优化市场布局、产品结构。我国也在这个过程中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深度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 贡献“ 中国标准”、提供“ 中国方案”、共享“中国经验”。智能制造越是深入实施,越要深化合作,形成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
深刻理解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实践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深入挖掘智能制造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下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接续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过程,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是一个高度耦合、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需要持续演进、迭代提升。只有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才能切实取得实效。要健全完善高层次推进协调机制,推进《“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要统筹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深入推进场景模式推广、解决方案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延续性,打好“组合拳”,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推进,创新、供给、应用和保障一体统筹。要强化央地协同,加强政策、专项、标准、人才等上下联动。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对智能制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之以恒推动有关工作。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引领智能制造演进升级。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智能制造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路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要着力健全基础设施,深化新兴技术融合应用。要加强标准研究制定与国际合作,不断健全完善推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三)坚持供需两端发力, 加强对接与推广应用
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需要统筹供需两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树立行业和区域发展标杆,提炼智能制造复制推广路径, 打造更多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场景资源优势,开展设备商与服务商、服务商与用户的对接交流,开展进园区等活动。要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普及, 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进一步完善首台套装备等政策,以应用促进产品的迭代升级,提高供给能力和质量,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
(四)坚持融通发展,构建产业健康发展生态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协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一贯原则。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带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配套集聚。要深化大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 优化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开展多层次、跨领域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平台的广泛连接、资源汇聚、精准对接、知识复用等作用,促进消费、研发、生产等环节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加快推广协同设计、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
(五)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开辟国际合作新空间
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 我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在与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为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注入中国力量。要健全完善合作机制,通过学术研讨、展会论坛等平台,促进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对话交流。不断深化务实合作, 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合作。要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化智能制造双边合作机制和国际多双边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金砖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 C E P)成员国等在政策、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对接,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
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Visits: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