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物流业智慧化转型,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0

依绍华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从成本驱动、速度优先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式的拼价格转向高效率、精益化的现代服务模式。近年来,我国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下,物流业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设施广泛应用在物流各个环节,显著提高了物流效率,但总体上物流业仍面临产业规模大而不强、现代化程度不高、利润效益偏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别是当前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推动物流业智慧化转型发展,与新基建相结合,可以更好发挥有效投资一举多得的作用,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物流智慧化内涵及发展现状

1.物流智慧化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应用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数字赋能物流各环节和领域,使物流系统由机械状态转向“智慧”状态,实现智能配置物流资源、智能优化物流环节,使物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及智能化转变(王继祥, 2010),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及降低人工成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基建相比,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等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而生的数字技术。物流智慧化,体现了明显的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特性和技术趋势,与新基建所涉及的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智慧化也可归属于新基建范畴,是新基建下的融合应用。尤其是受疫情冲击等国内外因素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稳住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重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投资带动内需持续恢复发展。立足新基建,推动物流智慧化,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也会牵动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有助于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一举多得的作用,是当前稳经济的一个有力抓手。

物流系统不但涉及硬件设施,而且涵盖管理和运营等多个层面,因此物流业智慧化转型内容涵盖两个层次、五个方面内容。

从技术层面看,物流智慧化主要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物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具体包括:(1)运用自动识别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使物流动态网络实现虚拟管理;(2) 运用卫星定位技术、GIS技术等对订单信息、路线规划及车辆监控等业务环节实现自动感知、识别、控制和决策,进而对业务全流程实现智能管控。

从应用范围看,(1)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供应物流、智能生产物流、智能运输与智能配送,为智能化生产提供物资流通及质量保障,推动生产供应向消费服务供应链转化;(2)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创新与物流业全面融合,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形成智慧型物流系统;(3)通过物联网形成跨系统、跨地区互联互通,由制造业服务体系智能化向社会网络融通发展,提高整个社会智慧程度。

2.物流智慧化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传统物流业发展方式、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等亟待升级,对智慧化转型发展需求愈加迫切。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物流既具备互联网的高效率和广覆盖等特性,又对物流信息处理方面展现出更好的适应性,为物流业向智慧化转型提供支撑。为此,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意见和规划文件,推动物流智慧化转型升级。如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等文件中都提出推进物联网发展,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在智慧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商务部等9部门于2021年印发《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任务。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业“十四五” 发展规划》,提出提升快递物流网络化、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 随着大量智能物流设备的运用,传统物流以人海战术取胜的做法正在得到改变,人工物流作业正在被无人化人工智能作业取代。车、货、仓等已基本实现互联互通互动,物流供应链中的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加工、机器分拣、货物追踪、信息协同等环节得到不断改善和优化, 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化物流格局正在形成。以电商平台为代表的电商物流企业率先引入物流大数据、物流云为智慧化转型提供支撑, 为物流各环节进行数字化赋能以推进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同时引入智能设施如无人机、无人货柜等以提升配送效率,更好地满足需求。具体来看,物流智慧化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在电商、快递、汽车、冷链、家电等细分物流领域,以顺丰、京东等先进大型企业为主形成智慧物流标杆。在构建物流智能仓、开发无人配送技术等基础上,引入智慧物流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流程转向智慧化,打造物联网场景下的新物流生态模式,并且牵头制定相关流程服务标准, 创建智慧物流服务品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及智能化升级。以京东为例,大区域中心分拣库已基本实现无人化,装卸设备无人化率在80%以上,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大量人力成本,对其在电商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起到关键作用。

2)应用智能化软件、硬件设备在运输、仓储、配送、搬运等诸多领域,提升物流企业智慧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硬件方面,主要是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无人叉车、无人卡车、无人配送车、无人仓、数字物流中心、智能快递柜等广泛应用在商贸物流活动各个领域,自动化物流系统占比快速提升。在软件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终端等物流神经网络技术已在商贸物流企业得到应用。

3)现有设施设备向智能化转型,提升物流企业智慧化管理能力。大量物流设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智慧化发展。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万辆重载货车安装北斗定位装置,还有大量托盘、集装箱和仓库接入互联网,实时监控物流车辆和货物状态,有助于企业进行资源调配,并使客户及时了解货物运行情况, 极大提高物流管理控制水平。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逐渐成熟,物流装备设施、货物等将全面接入互联网,物流各环节实现智能化,并向上下游供应链延伸,加大推进智慧物流与智慧供应链的融合发展, 深化企业间分工协作,实现存量资源的社会化转变和闲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借助智慧物流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植入不同产业,为其带来创新动力,助推相关产业升级改造,提高各产业物流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物流业发展质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物流智慧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企业信息化运作、物流作业智能化、物流供应链智慧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智慧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1.管理机制不畅制约企业智能化改造效果

从国家层面部署智慧物流发展尚未出台战略性文件,具体政策较多,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职能交叉,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和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现有管理部门各自均有一套自上而下的鼓励政策机制,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或重叠,时有冲突,导致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亟待发布综合性指导物流智能化改造方案和实施策略,实现跨行业与跨部门的联合支持,推动物流智能化改造健康发展。

2.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一些先进、优秀企业已实现智能物流系统升级,但是很多规模偏小的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滞后,尤其是货物仓储管理系统、跟踪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足,现有物流设备难以直接接入物流信息系统,导致现有平台多为少数企业共享,能够覆盖一定区域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尚未形成,资源调配能力有限,致使物流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不足,限制了物流企业智能化扩散效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企业智慧化升级。

3.物流信息标准体系不完善

物流智能化改造的核心在于信息标准化后数据的整合与处理,数据的集中性与丰富性决定了物流最终服务水平,这种模式特点要求在编码、文件格式、数据接口、电子数据交换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相关代码之间实现标准化,以此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鸿沟。但我国在物流智能化改造方面尚未出台相应标准,尤其在各种信息的接口方面还未有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标准,导致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出现“各建标准,各立山头,圈地服务” 等非合作状态,增加了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有悖于智能化改造的初衷。

4.智能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物流智能化改造对专业人才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熟悉物流业务,还需要熟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知识以及操作应用。再加上受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制约,相关领域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理论知识储备相对丰富,但缺乏实操经验和技能, 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相脱节, 无法满足物流智能化改造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智能化改造的效果。

发达国家物流智慧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发展智慧物流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达国家物流业起步较早、自动化水平较高,以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物流智慧化发展模式和政策措施为例,总结发展经验,为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借鉴。

(一)美国智慧物流内容及发展目标

基于“再工业化”战略, 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主的智慧物流模式。其内容包括:(1)围绕制造业拉长产业链,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及融通发展,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高效共享。(2)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制度制定、国际协调等途径,为企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3)重视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强调以技术推动供应链的互通互联。(4) 重视人才支持创新的作用,通过教育体系、移民政策及人事管理机制, 从全世界吸引人才, 大部分公司均制定有推动人才管理的培养引进规划。具体目标和运作模式如下:

一是发展目标, 在《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中明确规定:(1)促进商品的高效和安全运输,维护和保障供应链;(2)培养有弹性的全球供应链系统,能够应对和承受威胁和危害,并能够迅速恢复。美国还推出《评估和强化制造与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非密版报告、《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的框架》( 《网络安全框架1 . 1》)、《联邦信息系统供应链风险管理指南》、《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等相关制度,以加强供应链系统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运输透明化技术研究、智慧供应链发展。

二是组织机构方面,美国成立跨部门的全球供应链工作小组,每年向总统提交工作报告;国防与情报部门专门成立全球供应链风险评估组织;商务部成立40人组成的全球供应链竞争顾问委员会,为供应链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三是标准、规则制定,美国先后制定物流相关标准1200 余条,并积极推进运输、供应链、配送、仓储和进出口等的标准化。

四是智能技术发展主要从大数据和云计算角度进行规划。在大数据领域,2009 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开展数字数据的威力》报告,初步提出发展大数据的框架、建议和目标; 2012年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开发计划”,投入2亿美元进行大数据相关技术研发;2014 年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与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 C A S T)联合发布报告《大数据:抓住机遇,保护价值》与《大数据和隐私:技术视角》,对大数据与隐私保护提出指导性政策框架;2016年白宫发布《联邦大数据研发战略计划》,提出大数据开发应用的重要战略。

在云计算层面,美国联邦信息委员会在2009年推出“联邦政府云计算发展计划”,从政府层面提出开通联邦官方网站、建立联邦云计算示范工程、大规模采购云计算服务等。2010年制定《改革联邦政府IT管理的25条实施计划》, 明确提出“云优先”策略,要求到20126月底,各部门至少将3项服务迁移至云计算服务上。2011年美国政府发布了《联邦云计算战略》,明确提出政府云计算发展目标,指导政府部门向云平台迁移。

(二)德国智慧物流发展模式与政策体系

1.发展模式

德国于2013年首次在《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提出工业4.0战略,该战略由德国政府推进,被视为国家战略。包含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个方面。智慧物流的内容是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过程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以实现产品供应链高效和个性化服务,通过虚拟网络和实体物流系统之间的互联与协同,实现智能供应物流、智能生产物流、智能运输与智能配送等目的,为智能化生产提供高效的物资流通及质量保障。

2.制度政策体系

一是以法律制度保障数据安全, 出台《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联邦数据保护法》《信息保护基本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信息安全制定法律“红线”。二是对物流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使用给予扶持,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经费支持物流技术研究,如巴伐利亚州交通与建设部开展超长卡车实验项目等;支持专业机构开展相关技术开发,如业务流程重塑与仿真、供应链优化等技术。三是在物流标准方面, 制定各类物流标准2480条, 同时积极推进物流设施的标准化, 支持先进物流管理服务的推广应用, 在物流基础设施、装备、编码、数据采集等方面均实行统一标准。四是在智能技术方面,严格执行欧盟制定的相对完善的技术政策体系,从最初的信息化战略框架, 到《物联网—— 欧洲行动计划》《电子通信规范》《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在欧洲释放云计算潜能》等在内的一系列行动计划等。为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 德国政府还提出“数字议程” 等具体技术战略,为数字强国部署战略方向。

(三)日本智慧物流发展模式与制度政策

1.发展模式

日本政府在《日本制造业白皮书( 2 0 1 8 ) 》中正式提出“互联工业”,并将其作为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其主要特点:一是强调通过连接创造价值,以数字化创新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互联机制,促进日本制造业保持竞争优势;二是强调制造业供应链内外部的互联或联动作用,将相互独立的客户通过智能设备联系起来,实现从生产供应到消费服务的整个供应链优化; 三是强调人的作用,在互联制造的基础上,强调所有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都是围绕帮助人去工作为目的, 为企业创造生态协同平台。

2.制度政策

政府制定多项政策支持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提出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泛在网”(物联网)等战略,并发布《制造业白皮书》《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机器人引进示范项目实例说明手册》《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等计划,为智慧物流发展制定行动指南。在标准化方面,重点关注标准的国际通用性, 制定多项物流标准化草案,包括物流模数体系、物流设施设备基准、输送用包装的系列尺寸等。

推动物流智慧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综合化管理体系

由于物流智慧化转型涉及面较广,应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从顶层设计角度对智慧物流实施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物流产业链,加强上下游产业联动,形成智慧物流网络,助推全社会物流智慧化服务水平提升。

在具体管理体系中,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统一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工信部和商务部等部门,出台物流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政策措施,从准入门槛、用地审批、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对企业加以支持,通过一体化政策红利激励企业进行物流智能化改造,并注重信息安全以降低企业隐忧。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以财政政策为企业提供转型激励,一方面减少风险回避型企业对转型智能物流的阻力, 另一方面为各研究平台提供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将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商用。二是通过税费减免,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物流智能化改造, 引导企业积极采用智能化技术,可根据企业参与建设智能物流技术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实现精准减免。三是在土地政策方面,对不同物流项目制定个性化的土地优惠政策,为企业智能化发展提供空间。四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从数据的采集、储存、共享等所有环节制定规范化的安全标准和流程,对窃取用户信息、物流数据的行为给予明确的量刑标准。对数据泄露案件,除追究非法盗取数据者的法律责任外,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承担对数据信息保护不到位的责任。

2 . 完善物流交通基础设施,为智慧化发展提供支撑

为加快推进我国智能物流建设,应积极加快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在交通运输建设投资方面加大力度, 统筹规划促进交通运输业互联互通。一是制定并落实统一的物流智慧化发展规划, 对物流交通基础规模、布局、功能进行整合,完善包括高速铁路、公路、港航设施、民用机场及交通枢纽等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建设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链条, 统筹发展多种交通方式联运, 实现整个物流体系的互联互通,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三是优化港口布局, 强化航运物流中心在多式联运中的主导地位, 提高全国性和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水平。四是推动物流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互动, 形成智慧物流网络,实现各区域之间物流的无边界化。

3.建设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标准,降低整合成本

规范的物流信息化标准是物流智能化改造的软性平台, 而建设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则是物流智能化改造的必经之路。一是加强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研究,充分考虑统一性和兼容性。依托行业协会或者知名服务平台在统一信息化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各环节、各接口的紧密衔接,并促进数据层、应用层、交换层等信息化标准之间的衔接,在接口方面建立较为实用的行业标准,同时在开放共享中保留各自特色优势; 二是以“互联网”为纽带,大力推进物流云平台建设,推广条形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在仓储、配送、冷链等业务中的应用,逐步完善食品、药品、农产品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标准,为物流智能化改造奠定大数据条件。此外,还需要不断有效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的高度匹配,进而降低货车空驶率。

4.重视大企业的带头创新作用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型制造企业在智慧物流平台建设与推广方面的作用,如通用电气公司(GE)研发Predix平台并提供社会服务,推动美国工业产业链转型升级;德国西门子旗下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太网等技术, 集成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及生产过程软件套件和各类硬件,实现智能化制造。尽管我国已拥有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作用大的标杆企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缺乏上述大型企业通过开发智能平台,为智能化制造提供基础性服务。建议鼓励大型制造、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牵头进行高端技术的研发改进,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具体来看,一是建设自动化物流仓储服务中心,引导企业采用信息化方式,对订单运营、分拣加工等进行统一整合,搭建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拓展智慧物流产业链,拓展物流网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的物流网体系。依托智慧物流服务技术和服务平台,将智能物流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客户企业等衔接起来,在统一行业规范标准的基础上, 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合作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增量带动存量,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5.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培养智能物流新型人才

为实现国内物流智能化改造快速推进,需要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并投入具体实践中。目前, 国内多所高校已经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出大量物流人才,但是在高层次物流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建议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多管齐下:一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物联网、智慧物流等领域高端人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多渠道重点培养创新型、管理型、高技能型人才, 促进人才流动与优化。二是实现产学对接, 实行人才定制化培养机制。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众多著名企业建立紧密的科研、生产和教育联系, 为科研创新尽快应用到实践领域提供保障,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在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中的作用。另外,建议我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人才教育,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实习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企业和社会输出专业化、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