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大盘需做到四个“同等重要”

0

车海刚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国民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居民消费负增长,就业压力较大,经济运行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稳大盘”的压力不小。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明确要求。今年以来,受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冲突加剧等因素影响,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有增无减,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5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规模空前、直达县区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此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就当前而言,稳住经济大盘无疑是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稳经济大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稳市场主体;而稳市场主体,核心在于稳预期、稳信心。为此,在稳大盘过程中,需认识并做到四个“同等重要”:

第一,各类市场主体同等重要。较之于“企业”一词,“市场主体”是近年来政策文件中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的概念。市场主体的涵盖面更广,包括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非法人组织。目前我国约有1.5亿多户市场主体,其中4800万户是企业,另有1亿多户属于自然人或者其他类型组织。这些市场主体大小不一、性质各异,但都在经济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犹如森林中的“草灌乔”,构成一个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稳市场主体,不应刻意区分其规模、形式、所有制,既要着力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量大面广、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型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也要进一步稳定那些带动力强、辐射面宽的大企业的预期和信心,使之共同发挥好稳定经济大盘的作用。

第二,政策落实与政策制定同等重要。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确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政策上半年基本实施完成,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实施细则。按照中央部署,半年来,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疏通堵点卡点等方面的扶持性激励性政策措施,取得稳大盘的明显成效。但毋庸讳言,在政策执行上还存在某些偏差甚或扭曲。因此,一方面应强化政策实施的落地见效及相关督导,防止政策空转;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注重政策协同,避免出现“合成谬误”、“分解谬误”。

第三,长远制度建设与短期政策扶助同等重要。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并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总体来看,我国的政策工具箱储备较为充裕。需要注意的是,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的短期政策措施固然重要,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坚定以改革促发展的决心,继续发力基础制度供给,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4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面向未来、为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的顶层设计,必将夯实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底盘。

第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同等重要。过去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6%提高至39.8%。在数字经济领域,诞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创新企业。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一体两面,不能一提数字经济,就片面地理解成虚拟经济。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既是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力量,亦是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稳经济大盘,要像重视实体经济一样重视数字经济。

经济大盘稳,则发展全局稳。重温“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稳大盘的意义所在。当下稳大盘之道,就是要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这个基本盘,守好保就业、保民生的底线,最大程度地保护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中国经济的动能和潜力得以充分释放。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