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教育和娱乐带来沉浸式体验。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在线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但也引发了公平性问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新途径。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其在金融行业之外的应用逐渐增多。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首要任务。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社交媒体对政治选举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0

     

    张来明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刊自本期起开设“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栏目,主要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智库机构专家撰写学习体会、理论文章等;同时,采取本刊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发掘报道基层典型经验等多种形式,对全会精神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和解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次全会必定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里程碑意义而载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总结了新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部署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大任务,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重大政治责任。

    一、全面把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首先要深刻认识这次全会召开的重要背景。从国际背景看,就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度调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局势加速演变,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更加紧密。不仅我们是这样看的,一位西方政要最近也提出了一个看法:随着西方文化衰落和新兴市场国家崛起,西方霸权正在走向终结,世界秩序面临重大调整。这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下述预言的科学性,这就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我深深感到,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条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且有新的表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上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国内背景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明年我们将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步向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奋斗目标进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还要看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个月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深入推进,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在全会上, 中央政治局20个月来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得到高度评价。全会结束后,党内外、国内外对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也是赞誉有加。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这次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讲了党中央确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四点主要考虑:第一点,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二点,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要任务;第三点,这是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第四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这项工作作出部署,有利于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四个自信”。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四点考虑,深入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不是为了好看好听,而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同时也是致力于促进人类进步事业。我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同样,加强国际治理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人类美好前途的必由之路。我还认为,新中国70年来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改革要搞好,发展要搞好,稳定要搞好, 治理也要搞好。十八般武艺各有其用、各具所长,难以相互替代。改革只能解决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 发展只能解决发展能够解决的问题,稳定只能解决稳定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家也有需要通过治理才能解决的问题。过去,我们老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现在是不是可以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治理四者关系。这是可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全会《决定》形成过程,是党中央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全党智慧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为起草这次全会《决定》,党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王沪宁、韩正同志任副组长, 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文件起草工作。43日,习近平总书记召集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领导下,经过近7个月时间的调研和起草,逐步形成了《决定》稿,提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整个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凝聚党内外智慧的过程,也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党中央确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是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党内外意见和建议、全面考量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二是,在文件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以及全会讨论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智慧。三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确定全会主题和决定稿起草修改过程中都征求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四是,在《决定》稿起草和修改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决定稿的框架提纲和决定稿,所有思想观点和重大举措都经过充分审议,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显著优势。这在11 6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诞生记》中有详实而生动的报道。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抓好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和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件事,坚定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自觉,推动全会作出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落实到位。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制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意图,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

    《决定》在最后一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 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要求?就是因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党员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没有自信,觉得它们不如别人的好,总是抱怨自己国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怎么能够做到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做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怎么能够做到满怀信心、披荆斩棘地开创事业新局面?一个民族也好,一种文明也好,如果没有自信,就不能自立,也难以传承。

    什么是“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关于自信,我们党的领导人有过深刻而生动的阐述。1917年, 青年毛泽东就豪情万丈地写道: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992年,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讲道:“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 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那个时候的世界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久的世界,社会上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资本主义制度不战而胜的论调甚嚣尘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福山提出了名噪一时的“历史终结论”。但是,事实证明,他们都看走眼了。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讲道:“当今世界, 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还讲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回顾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现今中国人的自信是空前增强了。这是相当的来之不易! 是经过了极为深刻而复杂的心路历程的。大清王朝曾经是自信爆棚, 把自己看成中央帝国,别国是蛮夷之地呀!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一次次入侵、中国一次次割地赔款,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的自信一步步丧失了,代之的是那不断加深的自卑。100年前五四运动期间,不是有人甚至提出“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废除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国民的不自信到这种程度!旧中国的中国人没有自信,腐朽落后的旧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深重,怎么能让人民对之产生自信?如果要想对1840年后旧中国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直观的感觉,看看电视上报道的现今中东地区一些国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就行。我们中国人从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树立起自信,对自己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自信。中国人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点想法:我们的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用生命、鲜血、汗水换来的,是一点点积攒出来的!抗日战争胜利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新中国成立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抗美援朝胜利增强了国人的自信,“两弹一星”增强了国人的自信,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了国人的自信, 华为、任正非增强了国人的自信。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没有这些成就,中国人的自信怎么会产生出来呢?2013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上升,国际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等议论和研究也多了起来,其中不乏赞扬者。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西方理论正在被质疑,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二点想法:我们的制度自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紧密相连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作为这一变化的综合反映的国家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永远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永远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除了表现为特定时段的现实状况之良好,极为重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自我完善能力之强大。因为再好的国家制度、再好的国家治理体系,如果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适应性,就很难保持好的状态。很多人都说美国的制度有很强的自我纠错、自我恢复能力。历史上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不用去羡慕人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不比他们的制度差。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自我革命精神,叫做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文化大革命” 那样大的错误,还不是由我们党自我纠正了!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 “我们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又遭受了破坏, 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这是在1980年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那个样子,我们的国家制度在一天天完善和发展起来。

    这次全会对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作出系统总结,把它展现在世人面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这方面的成就也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不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基本上是在“文化大革命”后重启,就是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也只用了70年的时间,资本主义制度从建立到成型所用的时间应该不是这般短。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建成强有力的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完全可以说是新中国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世界奇迹。

    第三点想法:制度自信的底蕴是成功的实践。“四个自信”最终源于实践自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而且,这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是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拥趸。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只有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在人民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全会《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有精炼和深刻的阐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 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还特别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的精辟总结。

    更进一步的是,全会《决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多方面显著优势,主要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13个显著优势,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有力保障,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制度的显著优势远远不止《决定》中列出的这13个。我们对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自信行吗?说得重一点, 我们如果不自信,那就真是对不起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包括我们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了。

    我们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属性,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一切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无可比拟的先进性,而先进性则是优越性的本源,先进性决定着优越性。

    我认为,我们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件事情上,最为重要的就是联系实际深化对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的认识。抚今追昔,对我们这样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来讲, 自信确实来之不易,更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

    制度自觉与制度自信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制度自信,就谈不上制度自觉;没有制度自觉,也谈不上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 “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 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这就是讲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的重大举措。

    (一)要深刻认识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源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没有制度不成其为国家,没有治理则会是国之不国。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商鞅早就讲过:“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关于如何治国理政,邓小平同志强调,还是制度靠得住些。这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惨痛教训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他老人家深刻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华为的当家人任正非也认识得很透彻。2019520日,他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就讲到了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他是这么说的,“我现在活得很潇洒,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有没有我,公司都会照样发展。你们看,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我都没有什么事干,一切都在制度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这是对国家制度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揭示。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要从根本上去判别, 要看它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有精辟的观点。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习近平总书记说: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说,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坚定不移维护和遵行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判别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劣提供了指导,也为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了国家治理。不只是我们自己,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一点看得也很清楚,他们焦虑、恐慌的,表面上是中国制造业、商品出口的竞争力,骨子里是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展现出来的有力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这个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二)要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古今中外,一切有生命力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都是从本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适应时代潮流、顺应人民要求、不断与时俱进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这样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靠几个人设计设计、纸上写写就形成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并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我们的这个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怎么来的?考察下来,我以为最重要的有3个来源:一个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进行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的实践探索,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前历朝历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再一个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

    第一个来源,可以上溯至苏维埃制度建设和苏区治理的实践经验。比如,1931年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等等。还有抗日政权的“三三制”、精兵简政、马锡五审判,等等。解放区政权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就更为丰富了。应该说,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积累了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新中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根基,70年来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就是在这个根基上不断厚植起来的。

    第二个来源,更为悠久,就是包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经验在内的几千年中华文明,也就是毛主席讲过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比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 理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公平观念,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精神,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立场,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之道,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国际主义,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风范,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调解制度、屯垦制度、边防制度,等等。很有实际效果的人民调解制度就是历史智慧的传承,这样的具有历史传承的制度应该说是不少的。总而言之,历史是割不断的,思想史是这样,制度史也是这样。

    第三个来源,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开头最重要的是苏联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经验。我们的1954年宪法就参考了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是从苏联学来的。当年,毛主席要求高级干部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改革开放后,我们是更为广泛地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和体制机制,最突出的就是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它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联系在一起,创造性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到本次中央全会确立三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借鉴不是照抄照搬。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根本途径是改革,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成功路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具体制度不得力,所以要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我们的改革不是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与西方所期待的“改革”具有本质区别,他们讲的是戈尔巴乔夫式的“改革”,那样的“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摧毁。这样的“改革”永远搞不得,搞了就是犯了颠覆性错误!苏联殷鉴不远!对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过,我们必须保持警醒。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时代进步、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发展。我更愿意把一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看成一棵活生生的树。制度之树要想茁壮生长,需要经受风雨考验,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从小树苗到长成大树,培土、浇水、施肥、修枝、杀虫等功夫是万万省不得的。

    (三)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