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数字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吸引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注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使家庭生活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运动正在加速,为控制疫情带来希望。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零售业格局。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政策的重点。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增加,数据安全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其影响的广泛讨论。
  • 改革开放40年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经验

    0

     

    董 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绝大多数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领域, 资产规模、收入规模、就业吸纳量等不断提升,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40年,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健康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壮大

    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0 万户左右发展到私营企业2607.29万户(截至2017年9月底),个体工商户6579.4万户(截至2017年底), 民营企业数量已占市场主体数量比重在95%,占企业数量的89.7%截至2017年9月底)。截至2017年底, 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9814.8万户,其中企业3033.7万户。根据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中小微企业的数量合计占企业总量的99.7%

    (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中已占半壁江山。改革开放40年来,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迅速发展为60%,中小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60%左右。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税收主要来源。从税收角度看,来自中小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成为中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

    中小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中心企业从业人员大幅增长,成为就业的主要承载主体。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容纳了90%的新增就业。

    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积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0%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近年来,在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动下,国内又催生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长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成为“各领风骚的独角兽企业”。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依托。

    中小企业40年发展的经验

    随着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的地位不断巩固。从中小企业发展的整体历史过程来看,这个过程不仅是政策管制不断放松的结果,也是中小企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创新促进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

    (一)解放思想,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认识经历较长过程。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方针确立之前,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发展始终面临所有制结构以及意识形态的双重束缚,未能真正激发其活力。而乡镇企业,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载体,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村地区培育了大量技术工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为企业转型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提升竞争力奠定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基础。

    二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年迎来私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中国解放思想、突破意识形态桎梏,进而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特别是所有制结构上进行重大变革的结果。以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标志,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得到确认,作用和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从 1998年开始,私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类型纳入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畴。对比 1998年和 2016 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1998 年,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数量仅为 6.5%,资产规模、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在 5%以下。到 2016年,私营企业在数量上已超过一半,资产规模超过20%,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超过 1/3

    三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中国进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改革时代。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史无前例受到国家重视,中央及地方政府在财税、投融资体制、市场准入、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出台政策,优化、改善营商环境,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 广大中小企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创新驱动摆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创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开始从快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二)顺应形势,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刚刚打开国门且拥有巨大劳动力市场的中国恰好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利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而且借此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一是随着进出口经营权对所有民营企业的完全放开,极大地释放了民营企业出口的潜力,使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的新支撑。就从事外贸业务的民营企业看,私营企业数量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00 年,从事进出口经营的民营企业仅6100家,其中私营企业1800家,集体企业4300家;2007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队伍已经扩大到12.1万家, 其中私营企业11.6万家,集体企业5600家。1998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年均增长达到47.7%;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年均增长高达57.1%,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4.5%的年均增长速度,展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民营企业积极发挥产品生产灵活性高、价格竞争力强和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优势,大多利用国内成熟的配套产业链,使用国内资源加工成产成品,主要采用一般贸易方式发展对外贸易,与外资企业大多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2007年,民营企业一般贸易出口2407亿美元, 占民营企业总出口的81.1%,同比增长38.7%;加工贸易出口360亿美元,占比12.1%,同比增长29.6%

    二是大型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的数量增多,并且开始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内向国际发展,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全球经济增长中心逐渐东移,以及中国自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的加快,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条件日渐成熟。从中国自身情况看,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中国需要更充分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通过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化解国内富余产能、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不断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领域,并藉此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规则及标准体系建设。2015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系统阐述了国家产能合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配套的政策支撑、服务保障与风险防控举措。从“走出去”角度看,国际产能合作最大的着力点在于改变过去通过贸易进行产品输出的单一模式,而侧重于产业能力的输出。从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2010年, 民营企业500强中累计共有137家企业开展了海外投资,投资企业和项目592个,海外投资额达61.7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4%

    (三)与时俱进,创新转型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第二次互联网发展浪潮方兴未艾,中小企业紧紧把握信息时代下的技术趋势,探索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之路。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新的技术经济背景下,探索不同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互联网+市场转型模式、经营和管理创新的转型模式、资源创新的转型模式不断涌现。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今后一段时间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建设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呈现出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调整的趋势。

    一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多元布局步伐加快。2012年到2017年,中小企业加大了在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布局。金融租赁、新能源、通信设备制造等新兴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类型。

    二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通过转型升级, 自主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以民营企业500强为例,2013-2016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强,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的企业数量由267家上升至313家,占企业比由53.4%上升至62.6%,每年平均增长3个百分点左右;研发强度超过1%的企业占比在35%左右。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 中,华为超过苹果公司,以83.58亿欧元的研发费用高居第八位,中国的百度、联想、腾讯和美的等企业都榜上有名。

    (四)政府部门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2005年、2010年国务院相继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阻碍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清理和修订,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基础设施等18个行业向民营企业开放,公平竞争、平等进入的市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陆续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98 年至今,国务院及中央各相关部门依法发布的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相关的重大政策法规有60多项,为促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长期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从上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构成情况来看,既有系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也有从某个方面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财税优惠、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开拓市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等,还包括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政策,例如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统领下构筑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现有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情况来看,目前已形成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总纲,以综合性政策为核心,以专项政策为主体,以相关政策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形成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全方位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服务理念和对政策认识的不断深化,对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当前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主要以“若干意见”“指导意见”“实施意见”为主,将政策的具体细化和执行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实施,也是以构建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实施为手段。并通过间接的、指导性的和激励性组织保障措施,促进相关政策更加有效地落地和实施。

    二是多方共同促进政策制定和实施

    从中小企业重大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发布情况来看,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政府制订和下发了多项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家主管中小企业事务的部门,除单独制订和出台了中小企业政策外,主要是协调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也单独或者联合出台了一些转型政策和配套政策,形成从中央政府层面到各部门的多方政策主体。

    从政策的制定和出台部门情况来看,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扮演着从国家层面确定基本方向、进行顶层设计、实施综合指导的角色,在推动政府各个部门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作为中小企业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起着主导者和协调者的重要作用,积极努力推动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系统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相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覆盖面广,涉及的相关扶持和配套政策复杂,仅靠工信部推进存在困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科技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也从自己的主管领域和职责范围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在财政支持、融资支持、企业创新、减税降费等方面积极行动,成为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主体。

    三是对中小企业发展全面关注和重点支持

    结合近年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来看,涵盖了融资促进、创新发展、产业发展、人才支持、经营改善、消除壁垒、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和促进体系。

    从政策的关注点来看,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政策的核心。通过制定一系列融资担保、融资租赁、金融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创业投资等专项政策以及鼓励金融创新政策,加上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正常运营、快速成长、发展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反映了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极大关注。此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对中小企业的关注朝着更加注重小微企业的关注演化。最为突出的是税收优惠政策。从2013年起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此后逐年持续扩大优惠范围和内容,延长优惠年限。2017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做出决定,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等方面的系列减税政策。与此同时,基于中小企业作为重要创新主体的基本前提,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政策背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也被置于极高的地位,相关的支持和政策也表现出不断增多和强化的特征。

    四是政策不断演化服务国家战略

    技术、市场的日新月异,迫切要求政府不断调整和创新中小企业政策,推动政策精准对接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从2012年至今中小企业政策主题的演化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政策表现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和相容性。“互联网+”“双创”“一带一路”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央政府、工信部及相关部门及时对中小企业政策予以调整和完善,既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新情景下的新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相关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中小企业与经济社会共生共赢的发展局面。

    总体来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多方主体共同促进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精准性,并在此过程中根据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形成中小企业政策的持续深化和系统化态势,相互配套, 形成合力。

    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实施改革开放、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态势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快速,在资本、人才、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积淀了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受发展阶段制约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制约着未来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进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宏观经济趋势性下行至中速增长区间时期,与大型企业相比相对脆弱的中小企业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会更为突出,集中表现为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市场开拓的不确定性、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和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

    首先,中小企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大,人口红利时代的终结,可持续发展与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行业的矛盾, 对于高度依赖资源投入的中小企业而言,意味着在未来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上面临高度不确定性风险。

    其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外需萎缩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依赖的出口导向战略受到严峻挑战,且在周边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在传统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面临不确定性风险,而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的国际市场也存在较高的风险。

    第三,在新工业革命和工业4.0驱动下,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优势或加强工业竞争力的策略不断强化,行动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则借助比较优势快速发展工业,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双重、双向发展挤压。中小企业处于原有比较优势不断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市场竞争力能否保持具有不确定性。

    第四,面对全球化和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全球产业体系重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大众消费内容和方式的急剧变化, 中国企业能否彻底摒弃过去视为竞争利器而引以为荣的低成本、同质化、平面扩张的发展模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向高创新、差异化、立体效益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型,并且全面参与到新一轮全球产业体系重构中,从而得以在跨越高阶成长台阶的过程中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既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也需要社会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内资的驱动力和不懈努力。

    (一)政府层面

    为适应新时期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政府的扶持措施也要有所调整:一是产业政策应从“扶持” 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的普惠性产业政策转变。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从有利于模仿吸收的松散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向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严苛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转变。三是加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的建设,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业软件向中小企业推广应用;加快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培育壮大技能型、知识型员工队伍。

    (二)社会层面

    社会组织对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促进政策制定。社会组织需要发挥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及时向国家和各级政府反映中小企业诉求,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修订,并根据政策的执行情况,开展政策执行效果的研究和评估,为下一期政策的修订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

    二是服务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社会组织需要提供更加细致和全面的中小企业服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需要依托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化,并推动中小企业积极融入社会服务体系运营之中。

    三是创新服务供给。随着市场的逐步细分,中小企业需求愈来愈个性化和差异化,作为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会组织,在其为中小企业提供传统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创新中小企业服务供给。

    (三)企业层面

    1.要把握外部机遇,发挥自身灵活性优势。新工业革命的到来, 新常态下各种政策因素的叠加,为当前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和政策机遇。中小企业要主动融入新工业革命,以技术驱动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利用好消费升级引领“新引擎”,促进自身产品、市场和经营模式的升级; 紧密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全面创新工程,重构企业发展观、组织形态和经营模式;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以产业转型助推企业转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积极“走出去”,实现企业市场的转型和扩张;主动提供服务,融入政府采购体系。

    2.要苦练企业内功,奠定资源和能力基础。良好的外部机遇为中小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转型创造了外部条件,但对外部机遇的把握需要中小企业自身苦练内功,充实自身的资源基础并提升自身能力。首先,调整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数量保证、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其次,着重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动态发展能力;第三,优化企业的组织方式, 以组织创新驱动企业的转型。

    3.要按照市场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市场活力的主体,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其竞争地位的根本。首先, 强化市场分析,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寻找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其次,强化质量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第三,注重品牌建设,维护良好的市场形象。

    4.注重协同创新,促进群体和产业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转型,除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转型外,还需要与经济系统内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以协同创新驱动中小企业群体以及相关产业的转型。首先,注重与大企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为大企业生产和销售提供配套服务。其次,强化中小企业群体间的协同,尤其是进一步强化集群发展;第三,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中,形成企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Visits: 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