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日常生活。
  • 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新机遇。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从金融中心主义到金融竞合观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金融观变迁

    从金融中心主义到金融竞合观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金融观变迁

    0

     

    朱鸿鸣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金融观的跃迁。金融中心主义轰然倒塌,金融竞合观得以树立。这为推动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前金融中心主义一度盛行

    所谓金融观,就是人们对金融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本文中,特指人们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金融观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的认识迥异,通常也意味着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金融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创新广受追捧, 金融规模持续膨胀,金融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以及金融在经济产出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这一阶段,金融中心主义是主流金融观,“对金融有利的就是对经济有利的”,“对华尔街有利的就是对美国有利的”是广为接受的信条。大量实证性的学术文献也发现,金融发展(通常以规模意义上的金融深化指标度量) 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乃至因果关系。

    在这一大的背景下,金融中心主义在我国也颇为流行。金融强国论或以发展金融为先导推动经济发展和大国崛起的论调十分流行,金融业被许多地区定位为战略性产业或支柱性产业,建设金融中心成为众多城市争相达到的目标。

    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竞合观逐渐得以确立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中心主义轰然倒塌。全球金融危机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它恰恰是金融过度发展,金融体系过度膨胀的结果。这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金融过度发展的弊端,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中心主义的合理性,不得不重新思考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报告发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一直呈正相关关系,而是呈倒U型关系,即当金融规模超过某一阈值,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便由正相关关系转变为负相关关系。也就是,在金融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金融对经济增长起的是阻碍作用而非促进作用。

    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或矛盾论的视角看,可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的认识概括为金融竞合观。金融竞合观至少包括两大内涵。首先,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是竞争合作关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门,金融与实体经济就是一对矛盾, 两者对立统一,既竞争又合作。

    一方面,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具有合作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条件,可以通过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用矛盾论的术语来讲,就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具有同一性。两者之间的同一性不仅体现为“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稳、则金融稳”,还体现为金融稳定是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离开了金融稳定,为实体经济服务就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换言之,两者之间的同一性既体现为金融效率问题,也体现为金融稳定问题。另一方面,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又具有竞争关系。两者相互竞争、相互排斥,对方的发展会阻碍自己的发展。用矛盾论的术语来讲,就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具有斗争性或对立性。

    其次,金融和实体经济这一对矛盾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且矛盾主次方面随金融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将金融和实体经济看作一对矛盾,自然就会有矛盾的主次之分。当金融发展不足时,虽然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也有竞争关系,但竞争关系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两者的合作性,从而在整体上体现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当金融发展过度时,虽然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仍有合作关系,但合作关系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两者的竞争性,从而在整体上体现为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

    金融与实体经济竞争性的五种机制

    金融中心主义或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已经对金融和实体经济合作性的机制做出了充分阐释,但对两者竞争性的机制着墨不多。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规模快速膨胀,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问题凸显,个别领域和个别地区出现了金融风险的大规模释放。这为我们观测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竞争性机制提供了众多鲜活的例子。

    一是对创新要素的竞争。作为两大类独立的经济部门,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两者会在获取人才、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稀缺的创新要素方面展开竞争。在金融过度发展、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背景下, 金融业无论在资本报酬(利润和利润率)和人才报酬(人均薪酬)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资本和人才的“脱实向虚”严重,振兴实体经济和创新驱动的根基受到侵蚀。

    二是对政策的竞争。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属于不同的利益团体,都会对决策部门施加影响,以便政府实施有利于己方但可能不利于对方的政策。

    三是对利润的竞争。利息来源于利润(熊彼特,2005),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高低就体现了两者在利润分配竞争时的相对地位。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看,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实际上就是实体经济承担的金融成本。

    四是导致非金融企业决策短期化。金融体系可能会对非金融企业施加影响,使其作出有利于金融业而不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比如,尽管股票市场普遍被认为有利于促进创新,但其短期化倾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大量独角兽企业并不急于上市,而是采用私募股权市场进行融资。

    五是危害金融稳定。金融规模过度膨胀的另一面就是宏观杠杆率的不断攀升。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金融规模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累积金融风险。

    牢固树立金融竞合观, 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金融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等新论断新思想,我国金融观也实现了由金融中心主义向金融竞合观的转变。

    今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 也是打好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第一年。我们需要以防控金融风险为问题导向,结合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牢固树立金融竞合观,以习近平金融思想为指导,推动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