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在京发布,多部委专家聚焦中国老龄化及康养产业发展
本刊记者 高妍蕊
8月27日,国研智库·中国康养产业发展座谈会暨《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发布会在北京亦庄中国智库创新科学园亦城财富中心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国研智库董事长包月阳出席并致辞,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民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多位专家围绕“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与城市养老的关键问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总编辑兼《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总编辑车海刚主持。
我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地区老龄化不平衡现象也在不断加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在致辞中指出,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接近2.4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老龄化加速、老龄结构失衡、地区老龄化不平衡给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他同时表示,中国的老龄化既是挑战,也是新发展机遇,养老事业是个“大金矿”,为我国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不是“未富先老”,而是“边富边老”,老人消费前景大好。要通过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促进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升级,并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新需求。
当前发展康养产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改善服务质量的发展目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进而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的养老服务。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创新服务模式,坚持政企联动、开放融合,促进现有医疗、健康、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陆百甫指出,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由于养老服务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年轻人在城市工作压力大、社会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使得社会难以满足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加之我国区域之间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的问题,造成城市养老需求和养老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
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表示,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恰逢其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康养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国家战略规划和政治要求。二是发展康养产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应对我国老龄化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三是发展康养产业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就农村老龄化问题谈道,根据对全国355个村庄调查的数据,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老龄化问题迅速加剧。比起城市的老龄化,农村老龄化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更大,也更加急迫。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呈现较快发展趋势,村庄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同时也对农民收入造成影响,将减缓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进度。
对于农村康养产业发展,宋洪远说,农村的康养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伴而生,发展非常快。从需求看,城市化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变化。从供给看,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越来越完善。这些条件决定了农村康养产业的发展潜力。
构建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康养产业发展需要重视哪些问题?汪义达提出,第一,按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构建有利于康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政府在康养产业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坚持与新技术互动融合,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康养产业。第四,有效发挥财政政策作用,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第五,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培育产业发展。第六,引入PPP模式,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快康养产业发展壮大。
科技部调研室巡视员胥和平认为,康养产业是应大力发展的新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两三亿人、数万亿元产值,对于进一步释放中国巨大的市场潜能非常有意义。瞄准老年人的康养问题,会对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很好的引导作用,也有助于解决当下的经济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伟建议,从服务角度来说,要做好需求动态的结构性分析,还要推动康养、医养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在服务模式上也需要创新。另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考虑到中国的文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常兴华强调,康养产业发展要与整个城市养老统筹考虑,一是鼓励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融合,比如促进养老产业和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借力新型城镇化,推进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三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养老制造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连续可监测的健康管理和国家养老大数据平台等建设,通过社区化连接,把握社区养老的趋势。
民政部政研中心副主任刘更光表示,系统性、前瞻性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相当大的挑战。他提出,应进行系统的制度构建。首先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实现并轨,完善并加强保障。其次,面对供给结构不合理、市场发育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护理、精神抚慰等需求。他还建议由关注城市养老向关注城乡养老扩展。
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会上发布了《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蓝皮书是由国研智库联合北京甲子征信公司,邀请相关部委领导及行业专家,经过较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系统研究,并通过多次讨论,对课题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完善,最终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反映城市养老状况的指数系统成果。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我国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养老指数内涵,编制指数的目的、意义和基本思路,养老指数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城市养老指数全国、地区及各省(自治区)的排名等。该书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个城市的养老需求程度直接反映该城市的养老负荷水平,而城市的养老供给程度直接反映该城市的养老保障水平。蓝皮书通过对全国65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养老保障水平与养老负荷水平之间的相对关系比,直观反映各城市的养老水平。
“通过对城市养老保障水平与养老负荷水平的映射关系分析,蓝皮书可为政府统筹城市养老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蓝皮书课题组组长、甲子征信总裁宋红光表示,蓝皮书从城市养老的需求侧,即老年人口总量、老年人口内部结构、老年人口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等指标,从城市养老供给侧,即政府政策、资金投入、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研究分析城市养老负荷与保障水平。宋红光还就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了系统介绍。
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分析了政策环境、养老产业链的行业发展现状与形势,提出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并给出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图。通过对建设中涉及六大主体的分析,确定政府部门、征信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产业经济主体、重点人群、老年人及所属家庭之间的定位、任务和关系。
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责任主体信用记录、建立信用信息审查机制、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等四方面内容。宋红光表示,构建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岛,缩小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养老服务行业中各主体交易交往;有利于简化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帮助政府引导、规范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有利于客观反映履约、偿债能力,推动行业内主体和金融机构投融资,进而推进养老服务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经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并取得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宋红光说,该管理平台是养老服务行业治理的创新手段,用于养老机构、养老产品供应商和从业人员等各类行业经济主体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评价,有助于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由信息管理向信用管理的转型升级,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甲子科技董事长王友广表示,城市养老服务要取得发展,必须吸引各类金融主体参与,养老与金融结合模式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积极布局养老金融,建立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养老金融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2.3亿老人平均存款是全体平均存款的4倍,但老年需求的供给侧几乎是空白。”王友广表示,异业联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之一,也是养老服务行业多元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基于此,甲子科技和中信银行联合推出了“中信银行-甲子商城”联名孝卡,并将在多个地区率先布局。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