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引发了对金融监管的新讨论。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运动正在加速,为控制疫情带来希望。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刺激计划。
  •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医疗、工业和服务业的创新。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断言经济新周期开启为时尚早

    断言经济新周期开启为时尚早

    0

    刘雪燕 杜秦川

    近一段时间,各方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对于经济新周期的讨论非常热烈,这与去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回升和GDP增速回稳等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转好直接相关。其实,查阅历年来的财经类文献,可以发现每年都会有不少学者宣称当年将是新经济、新周期、新金融的起点,或者是资本市场牛市的起点。“新周期”不同于新一轮周期,各方争议的焦点和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密切相关。当前对于经济新周期的讨论,支持者强调利润和价格的好转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好转,也预示着下一轮供给扩张的开始;而反对者则强调在去年以来的企业利润反弹中,价格因素和供给收缩起了决定作用,需求扩张仍然疲弱。
    到目前为止,本轮的经济回升确实出现了不同于过去三四年的新变化,但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的路子,可以概括为“高基建投资+高房地产投资”拉动“机械设备类制造业”高速增长,既稳定了供给面,也拉动了“石油制品类”消费的高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需求面,再加之价格因素推波助澜,经济回升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并且,从中长期趋势来看,预计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将延续小幅波动的态势,断言开启上行的“新周期”为时尚早。

    “新周期”不同于新一轮周期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为主要经济指标因受内外冲击和经济运行的自身机制作用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根据周期持续的时间长度,大体可划分为3-4年的以存货变动为主要特征的基钦周期、7-8年的以设备更新为特征的朱格拉周期、20年左右的以主导产业转换为特征的库兹涅茨周期和45-60年左右的由技术进步及其大规模产业化而引起产业结构剧烈变动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根据经验规律发现的这些不同周期也可以分别简称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根据熊彼特的说法,在一个长周期中,通常可能会有两三个中周期和六个左右的短周期,实际的经济运行状态往往是多个周期的叠加。每一轮周期的初始触发因素可能会有不同,特别是引起存货变化的因素相对较复杂,既可以肇始于多种供给面因素的冲击,也可能来自多种需求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所谓“新周期”就包含了至少两种意思:是新一轮周期还是新类型的周期?我们认为,经济形势确实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但尚未进入新一轮周期,也没有进入新的类型的周期。一方面,从国内外长期的环境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长周期的下行过程中,即未来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速仍将是“L”型走势;从中周期看,我国新旧动能仍在转化过程中,虽然服务业占比上升,新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但过去十多年作为主导产业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地位仍未发生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在工程机械设备销售方面,过去半年多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这可能跟企业扩大再生产、更新设备有关,但跟反周期的基建投资高速增长关系或许更大;在企业库存变动方面,去年三季度以来出现了较明显的企业库存高企,并在去年9月份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PPI同比负增长态势,这既可能是企业预期改善带来的主动补库存,也有可能在部分企业是被动补库存或库存依然难去,这种持续近一年的变化确实与过去三四年的情况差异明显,但这种变化既可能是大规模投资引致的需求效应的反映,更可能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推进和市场出清有密切关系。

    当前真实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未有实质性改善

    首先,投资和消费的实际增速创十几年来新低水平。虽然1-7月份数据显示总需求增长平稳,但是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的增长速度均创十年来新低点,仅有出口有所回暖。上半年投资实际增速仅为3.82%,是十几年来的最低水平。1-7月份消费实际增长9.33%,是在今年2月份的8.09%的十几年来最低水平上的微幅回升。6月份出口数量指数为111.6%,处于近五年来指数的较高水平,但月度波动也较大。
    其次,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更是低迷。反映真实经济活动的指标,如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更是尚未摆脱低迷的困境。1-7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4.8%,民间投资增长6.9%,虽然同比速度有所回升,但多是受到去年低基数以及上游产业或者个别产业投资扩大的影响。如制造业中,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等增速均在10%左右,而其他多数行业增速低于4.8%的制造业平均增速,甚至仍有四分之一的行业投资负增长。民间投资的结构性回升特征更为明显,1-7月份三分之一行业的民间投资仍然呈负增长,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医药卫生行业和文化行业的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5%-20%,这明显是受到PPP项目快速增长的带动。
    第三,工业生产的回升受到个别行业大幅回升的影响。比如设备制造业大幅增长带动了工业的整体增速,而其他行业的增幅并不高。而设备制造业的回升也是受到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的拉动。

    企业利润的好转主要是受到价格上涨和供给收缩的影响

    第一,企业利润的好转主要源于价格上涨且集中在上游。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这在企业利润的行业结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1-7月份,煤炭开采、黑色采矿和有色采矿等工业企业上游行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约600%,有色加工、石油加工等中游行业增长约24%,食品、烟草、家具等下游行业增长约4.7%,上游行业的利润大幅暴涨成为工业行业整体好转的关键拉动力。
    第二,企业利润的回升受到供给收缩的影响。根据兴业研究鲁政委团队在最近一篇报告中的分析,从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21个行业利润增速有所加快,同时,需求扩张的行业有24个,而供给收缩的行业多达29个。“如果剔除供给因素的影响,不难发现工业企业利润在2016年第一季度和2017年上半年有所反弹,先后是受房地产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然而,剔除供给因素的工业利润增速始终没有突破2015年以来的箱体区间,6月的当月增速大约仅为6%。这也表明当前企业利润的好转并不能反映需求的好转,而仅仅是受到价格上涨因素和供给收缩的影响。
    第三,随着PPI同比增幅的放缓,企业利润涨幅也将持续回落。去年初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与PPI同比走势保持高度一致,反映出上游供给收缩带来的价格上涨是引起上游行业利润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但这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去年下半年PPI基数逐渐走高和供给收缩的边际效应递减,PPI同比已经重新进入回落轨道。

    本轮价格上升难以反映供求关系的改善

    第一,本轮PPI指数回升难以反映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本轮PPI回升主要受到“三黑一色”等个别行业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难以反映产能利用率的回升,更难以反映产能扩张周期的开启。相反,PPI回升更多是去产能背景下企业供给收缩带来的,并非是受到需求扩张的影响。以往的PPI上涨多是受到需求扩大的影响,在供给能力无法快速调整的情况下,价格开始上升。而本轮的价格上升,更多的是需求并未产生多大变化,而是供给的被动收缩带来的。因此,价格的回升不能说明需求和供给缺口的扩大,更难以进一步推导到下一步产能利用率的回升,所谓的产能扩张周期的开启更是镜花水月。
    第二,中上游产业“量价”不匹配。虽然中上游产业的价格上升快速,企业利润也呈现大幅回升,但企业的生产规模并没有出现明显扩大,即中上游产业的“量价”不匹配,这也预示着经济回升的短暂性。
    第三,中上游价格难以传导到下游。从价格传导来看,今年以来PPI同比持续维持高位而CPI持续在1.5%左右波动,中上游的“价”(PPI)不能传导到下游的“价”(CPI),也表明下游行业仍然受到需求规模制约的影响,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明显缓解。这也预示着本轮经济的回升缺乏需求扩张的支撑,也预示着经济回升的短暂性。

    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应该还是以小幅波动为主

    第一,目前的经济回升仍然是老调重弹。到目前为止,本轮的经济回升依然延续过去的路子,可以概括为“高基建投资+高房地产投资”拉动“机械设备类制造业”高速增长,稳定了供给面,也拉动了“石油制品类”消费的高速增长,进一步促进了需求面。再加之价格因素推波助澜,更多是短期的速度波动,难以确定为趋势性回升。
    第二,预计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应该还是以小幅波动为主,难以出现单边上升的趋势。首先,从中长期增长趋势来看,新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改革创新,一方面是体制改革攻坚落地和体制机制革新带来的制度红利释放,另一方面是新兴技术创新推动的新经济、新业态持续蓬勃发展。然而,当前这两方面都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善,新经济、新业态迅速发展但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其次,传统的增长动力特别是要素条件优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于人口红利及与之相关的高资本形成率和资本边际产出率,改革开放给这种优势的释放提供了条件支撑,但2010年前后,我国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引起劳动力成本趋势性抬升,对未来经济增速形成制约。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形成效率和资本边际产出投资回报率也趋势性地走低,也会对经济增长带来制约。并且,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市场空间的促进效应也日益缩小。
    第三,从发展阶段和后发优势看,结构重配带来的效率改善也正趋于结束。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正逐渐趋于结束,我国经济正经历服务业化进程,从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看,这都会带来总体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
    综上分析,无论是从趋势看,还是长周期、中周期还是短周期来看,都很难说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周期。即使从主导经济运行的周期类型看,也尚未转换进入新的类型的周期主导的阶段,朱哥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替代基钦周期成为主导周期的特征并不明显。相对准确的说法或许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自发出清的作用等原因,当前经济确实出现了新变化,存货周期主导的经济运行确实进入了新阶段,使一些主要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是,本轮经济指标的回暖在本质上更多是一种短期波动,难以作为断言新周期开启的论据,新周期的开启需要更多来自供给和需求面实际运行的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