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三种路径及培育策略

0

 

 

 作者:盛朝迅

 

新常态下产业新增长点的成长呈现出三种主要的路径和特征,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产业中裂解出产业新增长点、通过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新增长点、通过体制机制变革从制度创新中释放一批产业新增长点。要把握上述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思路,分类施策,促进产业新增长点快速成长。

 新常态下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三种路径

 (一)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新增长点
    近年来,在深化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产品结构升级、技术改造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作用下,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降低,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品产量在达到峰值后下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高耗能产业增速出现较大下滑,今年1-7月增速都在-31.8%至-13.2%之间,均远远低于制造业平均增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新增长点的发展腾出空间。与此同时,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养老健康、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则快速成长,成为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新亮点。
    高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和需求牵引的双重作用下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传统的计算机台式机、功能手机等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逐步降低,新兴的智能终端、新型的医疗设备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国产智能手机迅速崛起成为市场亮点,华为、小米、联想等品牌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并加速向高端市场发展。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进入实质性、成熟化发展阶段。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潜力巨大但前期市场受阻的行业,开始突破发展瓶颈,增势持续回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产销量在2014年同比增长3.5倍和3.2倍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今年1-8月同比增速均接近3倍。
    (二)增长动力转换带来产业新增长点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动力正加速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技术创新也渐趋活跃,出现了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深度渗透、群体兴起的技术创新局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亮点频出,正成为产业新增长点的主力军。比如信息消费成为新的亮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智慧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互联网金融、慕课、网上研发平台等新兴业态广泛兴起。小米公司依托互联网,及时把握市场对小米品牌产品的需求,按需调整生产,基本实现零库存。阿里巴巴加快布局生鲜农产品、涉农电商,使更多的农产品“触电”,打开了市场销路。随着个性化诊疗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健康服务、远程医疗、新型医疗设备服务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既惠及民生,又体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三)体制机制变革释放产业新增长点
    制度经济学的鼻祖诺斯认为,包括家庭、企业、货币、市场交易等制度安排的变革能有效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引导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释放产业新增长点。当前,我国产业新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但这些新兴领域受市场环境不完善、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因素制约,短期还难以形成像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引擎的拉动力,迫切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加快推进基础和垄断性领域改革,放开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和电信等行业的准入限制和门槛,允许民营资本以独资或者混合所有制形式进入,形成行业内竞争的新局面将有助于产业新增长点的发展。强化科技管理、资源要素、教育人才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将有助于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培育产业新增长点。

 当前制约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产业中催生新增长点难度较大
    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升级、存量调整或产业链延伸是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催生产业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向纵深推进,传统产业领域催生产业新增长点的难度正在加大。究其原因:一是化解产能过剩在初期落后产能较多的情况下成效较为明显,随着装置整体水平的提升,化解过剩产能的空间和余地正在减小。二是产业跨区域转移整体态势较2008年-2013年期间有所下降,一些地区在转移中升级或“腾笼换鸟”的空间减小。三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尚未根本扭转,为了稳增长、保就业一些传统产业宁愿亏损也继续生产,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产业新增长点的成长空间。
    (二)新兴产业领域新增长点发展存在一定障碍
    当前,新兴产业领域产业新增长点的障碍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缺乏问题仍比较突出。目前创业投资主要投资于创业企业的中后期,而对初创期企业投入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家甚至认为“中国风险投资不是风险投资,而是保险投资”。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使得部分企业不依赖创新,只是“模仿”和“剽窃”就能挣大钱,而创新企业的应有权益却很难得到保护。如智臻网络公司于2012年6月就美国苹果公司侵犯其公司发明专利小i机器人应用知识产权提出诉讼,然而官司审理了两年多,仍然没有结果。新兴产业领域的服务模式、信息资源等非常容易被拷贝,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三是创新创业娱乐化,根据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数据,目前青年创业人员选择创业项目70%以上都属于娱乐、消费领域或商业模式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等重视不足,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青年创业人员存在的盼望“一夜暴富”心理和“轻生产、重娱乐”的倾向令人担忧。
    (三)市场准入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束缚仍然较多
    当前,我国在市场准入、政府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步伐。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管理仍存在“越位”和“缺位”问题,该放的没放活,该管的没管住。现行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管理方式创新不足,不适应移动互联网、生物、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业态迅速发展的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发展中仍存在比较突出的条块分割问题。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运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网难的问题比较突出。生物产业监管体制亟待改革,新药审批周期过长、定价机制和药品流通机制不完善、难以进入医保目录等问题严重制约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还面临“中梗阻”,简政放权改革存在“一些关键领域部门不愿放”和“部分下放权力地方政府接不住”等矛盾,基层和企业的感受不深。

 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制约我国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创新思路,分类施策,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推动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产业新增长点快速发展。
    (一)鼓励传统领域新增长点加快涌现
    一是要加大传统领域企业技术改造、增资扩股和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上下游企业集群配套,促进现有企业增资重点投向装备更新、节能减排、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市场拓展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释放工业机器人、制造与服务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新增长点。二是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渗透拓展,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生产模式”和“智能工厂”,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

(二)供给与需求相结合促进新兴产业新增长点发展
    从供给角度看,要进一步鼓励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创新的基础,促进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涌现,提高技术经济性,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条件。从需求角度看,要强化需求侧和消费侧的政策指引和支持,将扶持政策重心逐步从生产制造环节向市场需求环节转变,从重供给、轻需求向更加注重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转变,从主要补贴生产向推动消费转变。建议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市场应用环境。采取电动汽车充电电价优惠、支持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实行电动汽车优先策略等措施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采取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等措施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行节能减排差别价格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产业新增长点
    现行很多行业审批和市场监管规制已经成为制约产业新增长点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桎梏,如不改变,很可能浇灭来之不易的产业新增长点火种。建议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新兴领域的审批制度改革,系统解决一批长期制约新兴领域发展的制度障碍,如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审批周期长、定价和采购机制不合理、各类许可繁杂重复等系列问题;“三网融合”及互联网和新媒体服务多头管理、行业壁垒严重等系列问题。此外,还要加大服务业等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放松文化产业领域的管制,鼓励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普遍实行分级诊疗、实行医疗保险住院服务费用全覆盖,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加快落实《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行限时审批制度,加快金融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新兴业态发展。继续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等基础产业领域改革,在增速回落中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