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生态补偿与产业带动不可或缺

0

 

本刊记者 杨良敏 杜悦英

5天,5县(区),行程1200多公里。我们采访调研组深入毕节、遵义烟区,最大的感受可用两个字形容:震撼。
一是,穿梭在黔西、黔北之间,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贵州的生态美令人震撼。所到之处,山披绿,水泛绿,地盖绿,最美贵州,最美季节。
二是,驻足于烟区田间地头,万亩烟海,气势如虹,令人震撼。更令人震撼的当是烟区的面貌,贵烟新村、白沙水乡、芙蓉社区……一排排别墅,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不差钱”成为烟农面对我们采访时脱口而出的口头禅,脸上洋溢着真诚而自信的笑容。此情此景似乎给我们一个错觉:这哪里是在贫困山区,分明是在欧洲的小镇嘛!
当然,这不是贵州的全貌,仅仅是一个角落。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贫困面广且深。横跨云贵川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包含三省毗邻38个县市区,毕节、遵义就有10个县区位列其中,而毕节的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是贵州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县。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一省情是认识贵州的起点。生态是其特色。但是,这一特色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背景下,长时间里成为其贫困落后的一大根源,“欠发达”因“欠开发”。现在回过头反思,尽管贵州落后了三十年,但庆幸的是留住了绿水青山,这就是“金山银山”。地处长江上游,保持生态、绿色,是贵州对全流域的巨大贡献。这贡献,是在牺牲发展、经受贫困、落后于现代文明脚步的基础上成就的。在全国同步奔小康的进程中,像贵州这样的生态贡献理应得到补偿,这五年内必须形成补偿机制,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这是关乎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地、深入人心的大课题。
生态补偿是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而扶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实现追赶的重要途径。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要在“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提出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在调研中发现,毕节、遵义地区通过烟草产业扶贫让农民获得巨大收益,脱贫致富换新颜,这是“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深感震撼之所在。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体现精准,让烟草产业在适烟区助农增收上扮演“黄金产业”的角色,不但比较效益高,而且增收稳定持续。
其实,烟农的稳定增收,效益羡煞人,提前脱贫奔小康,与烟草部门的输血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密切相关。根据我们观察,烟草部门大手笔投入烟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烟水工程、机耕道、育苗大棚、农业机具、密集烤房等,为烟农进行现代化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和实现的可能。而且从育苗、植保、机耕、烘烤、分级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参与,每个环节都补助烟农合作社,替烟农购买服务。同时,还为烟农购买烟叶种植保险,90%的保费由烟草公司和政府支付。这些本应由农民投入的成本,而绝大部分由烟草部门承担,经过生产环节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而且多省烟草部门通过共建基地的形式,投入烟农生产与居住条件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是扶贫见大成效的保障。
在深度参与烟草种植的同时,烟草部门还通过“畜-沼-烟”模式,推广循环农业;通过秸秆等有机肥料的加工服务,使用于包括烟草在内的大农业,以及应用太阳能物理灭虫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打造生态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农用地膜的有偿回收再加工利用,不仅控制白色污染,而且真正实现循环经济。这件事做好了,形成示范,加以推广,可谓功德无量,因为农村的面源污染已非常严重,远高于城市。
烟草部门与烟农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在产业扶贫上持续发力,取得的巨大成效值得肯定。用遵义市副市长田刚的话说,央企、国企很多,如果都像烟草部门一样,想政府所想,想农民所想,他这个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就轻松多了;而我们说,央企、国企不在大小,关键是有心去做,而且用心去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在控烟深入和需要保持合理烟叶库存量的背景下,近两年国家开始控制烟草种植规模。这对于烟区来说是一大挑战。寻找接替产业并不乐观。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体会很深,也直言不讳,在严格控烟与烟草产业发展之间需要寻找平衡。同时,我们认为,精准派人(第一书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梗阻,提高扶贫实效,确实是一个急迫而关键的问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