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圈问题

0

陆大道

《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编完成,并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这三家单位联名请我简要作序推荐,我欣然同意。

“都市圈”这个概念, 最早是从日语引入的。我国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部门和研究人员只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实际上存在内涵和外延不准确的问题。“圈”字,在日语里是“区域”“范围”的意思,而不是一个城市及其周围的圆(环)形范围。因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不用这个概念,而是用“城市区”“城市地区”等更为明确的概念。比如我于2007年11月,在一个全国性的座谈会上就“大都市区的发展及其规划”发言。2008年3月,我提出了将京津冀等地培育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等观点。当然,我也注意到,国内关于都市圈的概念现在已十分通行,经过学术界、政府部门和有关地方的共同推动,都市圈的内涵和外延渐渐明确, 领头的几个都市圈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那也就约定俗成吧。

我赞同进一步研究有我们中国特色的都市圈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化的都市圈。培育和发展都市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以超大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引领,十几个城市群、几十个都市圈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已承载了全国七成以上的人口、八成以上的经济总量。相较于单体城市,都市圈的治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等单位开展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改革发展的课题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

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因圈而异”,其中“同城化”是最为突出的模式特征。在这方面,成都都市圈的同城化改革探索具有创新性、示范性。2024年7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主办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 成都市的与会同志介绍了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推进同城化的思路、做法与下一步设想。我本人以及与会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多位专家学者对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的探索实践都给予充分肯定。与会学者认为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关于同城化治理架构、完善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同体系、推进城乡土地改革等多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包含了浓度很高的制度性创新,甚至在全国也属首创,可供学术界与一线管理人员进一步研究。这种研究不是简单效仿美西方学者过于偏重计量模型,而是从观察、了解实例入手,重视学习、考察、探究现实资料与典型案例,其价值并不逊色于甚至还要高于纸面上“空对空” 推理生产出的所谓高级论文。从中国学术界来看,深刻细致的案例研究,需要学者们深入一线获得一手鲜活的素材资料,可惜的是近年来这样的研究太少了! 

我从《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中也得到一些研究方面的启发。在全球和国家尺度上,“点”的形式可以是各类城市,当然也可以是都市圈和城市群;“轴”既可以在全国尺度上表现为国家主干网“大通道”,也可以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层面上是城际轴线、科创走廊等。一些学者在点评《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的案例中,追溯和引用了我的“点—轴”理论,在此我表示感谢。总之, 在我看来,《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在编著形式、实践创新方面可圈可点, 并且引起了我的一些新思考, 因此愿意为序推荐。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原理事长。本文为《创新同城化: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一书序言。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