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新的社会需求。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在线健身课程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学习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力度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关键战略。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数字化货币的兴起正在挑战传统金融体系。
  • 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贵州实践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贵州实践

    0

    李登旺 陆光米 李华红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再次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当前,贵州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更好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也面临一系列困难挑战。下一步,贵州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基础设施、培育经营主体,提升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山地丘陵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以上,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是贯彻大食物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空间,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载体。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属于典型的山区省份。受特殊区位和复杂地貌影响,贵州气候多样、生态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立体农业和开展整体综合开发。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省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持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山地特色农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新发展阶段贵州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贵州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探索形成了以山地、特色、精品为特征的现代高效农业,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从江:朝天椒喜丰收。 图/ 中新社

    贵州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立足山地资源禀赋、遵循山地农业发展规律,明确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围绕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开展了大量探索,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有力改变了传统山地特色农业“小散弱”、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新型经营主体缺乏的面貌,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方面,统筹粮食安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调优粮经种植结构,在粮油产业内部调减各类低效传统作物尤其是玉米种植面积,发展优质稻、薏仁等杂粮以及酿酒高粱、茶籽油等特色粮油;突出山地特色、生态优势,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规模,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刺梨、辣椒、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另一方面, 深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养殖业,坚持“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兴奶业、养特色”,充分挖掘地方优质特色畜牧品种资源,形成了江香猪、关岭牛、黔北麻羊、长顺绿壳蛋鸡等一批地方畜禽优良品种。此外,创新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动生态养殖、休闲垂钓、乡村旅游等多业态有机融合。

    二是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带、产业示范村镇等为载体,因地制宜引导优势特色品种入园、集聚配置各类资源要素、集群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山地特色农业从“小、散、弱”发展格局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变。如,在茶产业方面, 打造了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黔中名优绿茶、黔北绿茶红茶出口、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五大产业带;在六盘水、黔南等地市的15个重点县引导刺梨规模化种植;在黔东南、黔西北和黔东打造夏菇、竹荪等食用菌产业带。

    三是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以山地特色农业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聚焦茶、食用菌、蔬菜、牛羊、中药材、刺梨等重点产业,分产业延链补链,贯通良种繁育、标准化种养、初加工、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品牌培育等全产业链。如在辣椒产业方面, 着力提升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产地加工等环节;在刺梨产业方面,注重补齐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短板。另一方面,拓展山地特色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推动山地农业逐步由单一种养转向种养结合、加工流通、观光体验等多功能融合发展格局。目前,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2013年至2022年,全省粮食产量从1029.99万吨增加至1114.64万吨,提高了8.2%;油料产量从91.53万吨增加至105.57万吨,提高了15.3%;茶叶产量从8.94万吨增加至26.62万吨, 提高了两倍多;食用菌产值从5.2亿元增加至126.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3.6%。同期,肉类总产量从199.74万吨增加至241.03万吨,提高了20.7%。2023年,贵州茶叶、辣椒、刺梨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食用菌实现周年化生产,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60%。

    (二)强化设施装备,加强科技支撑,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不断夯实

    一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田基础设施。针对因喀斯特等特殊地形地貌导致的土地资源贫瘠、荒漠化问题,贵州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结合丘陵山区地形实际制定《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不同地形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投入标准等内容,提高山地特色农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截至2023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左右。

    二是持续提升山地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方面,为破解耕地零星破碎、地块小散导致的农机应用难题,大力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集中连片、陡坡改缓坡、坡地改梯田等改造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丘陵山区宜机化条件,实现山地特色农业节本增效。另一方面,围绕坡地、梯田等差异化地形条件以及茶叶、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作物,加强山地特色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作物品种、种植技术与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聚焦茶产业等12个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 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山地特色农业中的创新应用, 分环节明确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如在生产环节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实现农作物生长状态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电商数据平台、增强物流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数字化赋能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四是统筹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现代山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点为抓手, 创新推广种养循环一体化、林下生态立体循环经营等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山地特色农业绿色发展。

    (三)培育经营主体,做优特色品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壮大

    一是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通过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健全山地特色农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实现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向现代规模集约经营方式转变。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计划,规范农民合作社运行、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发展适宜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山地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向传统农业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协同发展,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升山地特色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二是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传统小农与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与小农户有机结合,实现村村建立合作社、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以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提供就业等多元形式带动农户参与山地特色农业发展, 实现农户多渠道、多环节、多形式分享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经营收益。

    三是以农产品品牌建设助推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农业标准化为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保障,实施山地特色农业标准化推进工程和特色农业品牌培育行动,推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与品牌化联动发展,持续提升山地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依托生态茶园,打造生态旅游景观,实现农旅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图/ 中新社

    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贵州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仍然面临布局分散、效益不高,基础设施投入有待增加、科技支撑水平亟须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和联农带农能力不强等困难挑战。

    (一)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从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来看,产业布局仍以点状、块状为主,“小、散、弱”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特色农产品有质无量、一般农产品有质但不成规模矛盾突出,产业集群化水平仍然不高,导致各类资源要素难以有效集中、配置效率难以有效提升。目前,贵州全省仍有半数以上的特色农产品由农户分散种植经营,一些零星种植的特色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

    从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尽管茶、刺梨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初具规模,但也出现了部分品种产能过剩、同质竞争等问题。以茶产业为例,全省分布不同茶叶品种,如都匀毛尖、遵义红茶、梵净绿茶等,但由于茶企规模小、茶园资源分散,不同类型茶叶的市场定位、品牌形象雷同,茶产业发展日趋同质化。

    从山地特色农业全链条发展来看,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产业规模大但产值有待提升。尽管种植规模快速扩张,如茶、辣椒、食用菌、刺梨等种植基地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但普遍有待提质增效; 加工环节发展相对滞后,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不充分, 产业链条仍有待延长、产品附加值有待挖掘;销售环节与种养、加工衔接不够,产加销一体化运作程度较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以茶产业为例,截至2022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709.5万亩,仅次于云南省,居全国第二位,但茶叶产量仅为26.6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茶业产值为208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二)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亟须强化

    一是山地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尽管贵州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已经达到2400万亩,达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六成以上,但是仍有上千万亩有待建设且难度不断增加、建设成本大幅提高, 且已建高标准农田存在设施老化、不配套等问题。耕地质量总体较低,优质耕地缺乏、中低产田比重偏大,近六成耕地缺乏有效灌溉,亟须加强灌溉水源工程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耕地宜机化水平较低,机耕道路等配套不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二是山地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不高,品种选育、产品研发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现实需求脱节的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适应山地特色的中小型农机设施装备、特色作物专用机械等的研发水平有待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经费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较弱, 难以适应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要求。

    (三)山地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联农带农能力有待提升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伴随着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贵州省家庭农场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已达到4万余家,成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主体。但家庭农场面临土地流转成本提升、融资困难等问题,规模普遍偏小;且多数家庭农场是由小农户发展而来,经营理念滞后、管理水平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农民合作社质量不高、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相对不足, 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占比不足全国3%,在山地特色农业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机制有待创新、能力有待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内在动力不足,机制较为单一、联结不够紧密;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带动能力不强,尚未完全发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作用。

    三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和兼业化趋势加剧。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贵州省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返乡就业创业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普遍年龄较大,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山地特色农业人才较为缺乏,高素质现代化职业农民数量明显不足。

    四是山地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山地特色农产品品类多、市场规模小,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水平仍然较低,部分产品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茶叶等传统农产品品牌传播和保护机制不健全,优质优价、品牌溢价效应尚未体现。

    推进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贵州省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机遇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历史性改善为“黔货出山”、资源要素入黔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 也有利于山地特色农业摆脱传统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开放型产业发展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质生产力为破除山地特色农业发展长期面临的自然约束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增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动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以及扩内需战略的实施,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市场支撑。

    未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围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做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 从产业链整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基础设施、培育经营主体为重点,提升山地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一)进一步优化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依托贵州特殊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发挥高海拔、低纬度丘陵山区立体气候特点、良好生态环境条件以及动植物资源优势,聚焦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立体农业。挖掘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提高山地特色农业文化附加值。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山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以山地特色农业园区、产业带建设作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基础支撑、主体培育、功能配套、要素集聚等,坚持全域发展、全产业推进和全要素提升,推动形成“乡乡建园区、县县有平台”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二)持续提升山地特色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水平

    一是强化乡村公路建设。重点围绕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基地、交易市场和重点产业带,大力兴建产业路、致富路和旅游路,实现十二个特色农业产区、基地、市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与高速公路、主干道路互联互通。

    二是优化乡村水利设施。持续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体系,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三是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坚持“夯实基础、确保产能,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的原则,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打造现代山地农业物联网。按照“能生产、存得住、能运出”的目标加快乡村物联网设施体系建设,加强产地型冷库、预冷库、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具有冷藏功能的产地加工集配中心等冷链设施、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以及冷链物流建设。构建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加大在农村地区的设施网络布局,完善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末端节点。

    (三)培育壮大山地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体系

    一是全面实施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现代职业农民制度、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建立健全生产服务体系,围绕各类生产主体的现实需求,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为山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高效服务。

    三是完善人才激励体系、健全人才培育体系和畅通人才流动体系,打造山地特色农业人才聚集地和创业新高地。

    四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深度挖掘传统农特产品、加工技艺、农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对都匀毛尖等曾获国际或国家级权威机构评选认定的传统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市场影响力,让老品牌带动大产业。支持农业企业创建自有品牌,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大集团、打造大品牌。建立完善企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等政策支持体系,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联合创建品牌。围绕辣椒、火龙果、薏仁、食用菌、金钗石斛、刺梨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步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切实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现代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而言,应发挥市场在产业选择中的主导作用; 在主体培育过程中,让市场筛选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和企业,作为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

    二是积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宏观调控和要素支撑等方面的作用,为市场主体开展市场活动创造公平、公正的条件和竞争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加快构建山地特色农业投资载体,打造合作平台,为市场主体投资现代山地农业提供一揽子、全方位投资服务,带动要素集聚、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在保障资金要素方面,引导撬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企业、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长期投资, 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构筑物、大型农机具、企业应收账款等多种抵押融资贷款方式,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困难。出台现代山地农业用地保障政策实施细则,明确用地指标、用地类型、供地方式、重点产业和项目,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支持和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就业创业,采取顾问指导、退休返聘、技术咨询、候鸟服务等多种柔性方式引进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联合组成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当地农村重点产业和领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Visits: 27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