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和市场预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海洋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健康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来源和营养价值。
  • 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移动支付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探索

    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与路径探索

    0

    潘万历

    内容提要: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对此,应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着力补齐人力人才短板,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牢固树立正确发展理念,使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都富裕起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须坚持问题导向, 找准症结所在,进而探寻破解之道。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宏庆数字育秧中心,工人对订单水稻秧苗进行管护。 图/ 中新社

    制约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三农” 工作成效显著,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人力方面有三个不足。一是缺乏可持续的人力支撑。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外流现象较为突出, 大部分乡村均不同程度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一些乡村虽然户籍人数较多,但其中一部分是在外工作生活的年轻人,实际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远低于户籍人口。随着农村“50后”“60后”逐步退出农业劳动,农业生产有出现断层的风险。二是缺乏人才和智力支撑。一方面,乡村振兴缺少有魄力、有担当、真抓实干的带头人。目前,外来年轻有为的干部到农村长期工作的意愿不强,而本土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能承担乡村振兴重任的人选较少,从而形成优秀年轻人才引不进来、本村又缺少合适人选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 科技下乡、农业知识科普的力度有待加强,乡村振兴与科技的结合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大多根据经验摸索, 缺乏专业人士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导致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发展现状、市场供需等情况不甚了解,长期依赖种植单一种类农产品,同质化高,收入途径单一且愈发没有竞争优势。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支撑。部分基层干部对乡村发展定位不清晰,对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难以起到团结广大农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其次,物力方面,乡村土地、房屋等资源闲置现象突出。在土地资源方面,受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年轻人外流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地闲置、荒芜等问题。此外,农村还普遍存在耕地分布碎片化的问题,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部分农民技能单一,除了耕地,难以胜任其他工作,加之存在“手中有地,心中不慌”等心理, 不愿放弃土地,对土地流转接受程度不高,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导致耕地无法得到集中整合,难以进行规模化经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进而影响了规模农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升。在宅基地利用方面,随着年轻人外出工作生活,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房屋空置率逐渐上升,部分房屋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老化严重, 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最后,资金方面,乡村振兴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目前大部分乡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缺少集体经济或集体经济薄弱, 可用于乡村振兴的集体收入有限。无论是修建水、电、公路等乡村基础设施,还是发展乡村产业,绝大部分资金都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投入。乡村发展底子薄,乡村振兴投入大,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为支撑,在财政资金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索——以D村为例

    D村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D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D村先后获评“省级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村”,具有一定的个案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对D村开展个案研究,并从中总结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

    D村三面环山, 一面临水,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条件优越,但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外流、村民学历偏低等问题。过去,村干部担当精神不足,缺乏凝聚力和组织力,导致乡村治理效能低下, 难以带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D村曾有大量房屋闲置, 其中部分因年久失修已经坍塌。在土地利用方面,D村耕地分散,并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撂荒现象。在乡村产业方面,村里过去没有集体经济,村民自然也没有稳定的收益分红,收入渠道单一,多数村民需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同时,较少有企业或个人愿意到D村投资,乡村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等问题。在村容村貌方面,该村的生态环境优势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村民环保意识普遍淡薄,加之缺乏有效监管, 导致该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掩埋,河沙无序过度开采,生活污水随意倾倒,等等。此外,部分村民还私自砍伐山林开荒种地,造成水土流失。如何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诸多难题是摆在D村面前的现实和紧迫课题。对此, 近年来D村坚持问题导向,对制约本村发展的各种问题发起了攻坚战。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引进人才,提升村民综合素养

    近年来,D村党支部发起“攻坚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两大工程,不断强化组织力和执行力,主动担当进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各方、统筹规划和真抓实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吸引项目入驻、争取政策资金、土地流转、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不断发力,极大改变了过去村干部缺乏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局面, 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解决乡村振兴缺乏人才的问题,D村大力吸纳优秀年轻人投身农业农村建设,吸引本地网商团队与村党支部共同打造了特色农业品牌,并多次聘请专家对产业结构、市场布局等进行指导,强化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为强村富民提供智力支撑。

    此外,近年来,D村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技能培养,着力解决“民心散”和村民技能单一等问题。一方面,通过修建文化广场、开展文化宣讲、组织模范评选活动等方式, 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价值理念,推动形成文明村风。另一方面,注重村民素质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以返乡创业年轻人带动中老年村民的方式,引导更多村民掌握新技能。

    海南儋州嘉禾共享农庄,打造农旅融合的热带田园综合体。 图/ 中新社

    (二)发展特色乡村产业,多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D村根据自身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自身优势,聚焦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吸引资金投资建设生态智慧草莓大棚和特色民宿, 并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加盟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D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文旅有机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着力构筑集采摘、民宿、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避免产业同质化。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 为农民带来了众多短期、长期工作机会,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在闲置资源利用方面,D 村稳步推动土地流转和耕地整合,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在此基础上注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将村前荒地改造为集体耕地,筹资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并采取自愿入股的方式,按照股份比例分配经营收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由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合同,将村民常年闲置的房屋出租,并由承租方负责房屋修缮工作,对老房和危房实施改造,专门用于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此举既可以为发展新型乡村产业提供场地,也可为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财产性收入,同时解决了房屋安全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三)清理环境“欠账”, 建设美丽乡村

    面对过去的生态环境欠账,D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禁止采砂和毁林开荒、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恢复河流周边植被、种植党员经济林、生活垃圾统一处理等多项举措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得到极大优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D村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 并使其与整体乡村人文风貌相融合,保留原汁原味的乡风乡韵,将绿水青山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推动力,逐步形成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好格局。尤其是依靠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使村民亲身体验到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从而激发村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发展合力,通过乡村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增强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最终使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都富裕起来。D村乡村振兴之路的经验有其自身特点,但也蕴含着普遍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着力补齐人力人才短板

    首先,在组织保障方面, 要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推动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领导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探索适宜的乡村振兴之路。其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要注重补齐人力人才等方面的短板, 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大力吸引优秀年轻人返乡创业,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帮助村民学习新技术,同时要着眼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对乡村产业结构、农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指导,为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帮助农民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农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精神动力。要以符合农村特点和实际的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价值理念。同时,要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重要抓手,将精神文明建设与为农民排忧解难结合起来,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通过开展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

    (二)坚持发展优先,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其一,打造乡村产业品牌形象,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需要有特色。各乡村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型乡村产业。在此过程中,既要坚持产业差异化战略,注重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形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能搞脱离实际的标新立异。要善于运用新媒体, 拓展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吸引游客赴乡村亲身体验新时代中国乡村的新变化、乡村产业的新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新面貌。在产业发展资金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对相关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拓宽乡村振兴资金的筹措渠道,撬动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设领域。

    其二,建立和完善产业链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发展乡村产业,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规律的前提下,力求在本村或邻近乡村之间形成一定的产业链,避免产业同质化。例如,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时,要注重建立起包括采摘、民宿、休闲娱乐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将农文旅有机融合。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发展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相关产业的乡村,要加强全过程监管,提升服务和产品质量,避免出现宰客、食品安全等破坏品牌形象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思维,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农村产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产业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对于一些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乡村而言,在修建相关基础设施时,要坚持统筹推进,既要有现代化设施的支撑,也要突出具有乡村特色的人文风貌。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持续推动村容村貌的改善,加大对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名片。

    (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耕地和粮食安全

    发展乡村产业要植根于乡村,植根于土地。发展旅游业等特色乡村产业,绝不意味着要脱离农业这一根本。在推进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同时, 要结合实际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新型农业设备,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Visits: 2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