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构筑央企自立自强创新体系

0

樊启明 陆 静

内容提要: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策部署的具体手段,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企业的关键举措。中央企业要坚决落实国家重大战略, 突出创新引领、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逆全球化趋势凸显,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应对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国家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 顶梁柱”“ 压舱石”的作用,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成为国家战略科技核心力量。 

中央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意义重大

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赢得国家发展主动、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大国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创新是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举措,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事关国家安全、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水平,有助于缩小与全球发达国家差距、赢得大国科技博弈。

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央企是履行国家发展使命的重要功能载体,在长期发展历练中积累了资源基础和产业经验,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力量,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有重大现实意义。央企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发挥自身在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方面的集聚作用,进一步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 问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大动能。

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是抓住产业变革机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路径。当前, 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央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央企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提供新技术迭代与应用环境等方面有基础优势,可在抢抓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中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及时把握产业演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研究发展战略性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央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央企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尚待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奖励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有待实施。在开展创新活动方面,企业承担的风险和回报不匹配导致积极性不高。二是创新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创新成果以追求效率提升为导向,以成果“出得快、出得多” 作为价值考量,缺乏对创新性强、不确定性高的前沿科技创新研发的制度性支持,导致基础性和探索性成果产出失衡, 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

(二)创新要素集聚效果不明显

一是创新人才不足,难以形成智力支撑。目前央企中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较少,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尚未形成。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在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人员中博硕学历人员仅占8%左右, 创新要素在高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双向流动机制不健全,高端研发人才向企业集聚难,人才规模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集聚效果难以显现,难以形成充足的智力支撑,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二是央企总体研发投入强度较低,2021年央企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为2.49%,且投入强度差异大,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积累不足,仍需加大攻关力度。三是创新资源统筹协调不足,尚未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示范应用的一体化设计和系统部署,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三)创新成果转化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未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成果生态链条上的驱动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不完善,易出现大量重复的、缺乏转化价值的成果。二是成果转化链条不通畅。在整个转化链条中缺乏关键环节,如,中试是成果研发、产业化生产的桥梁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水平的关键核心环节之一,但企业对中试阶段缺乏重视和投入,限制了中试环节发展,导致创新成果难以落地。三是促进科技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科技成果的信息不够透明。央企科技转化平台在管理和运行方面仍不完善, 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效果不足。

(四)产业生态融通不畅

一方面,中央企业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央企与民营企业的创新合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产学研深度融通欠佳,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多是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各方研发导向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产学研合作不顺畅,导致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质量较低、数量不足,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相关建议

央企需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持续深化,将自身打造成为原始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创新理念的践行者、技术进步的推动者、未来产业的培育者,以及科技强国的建设者。

(一)优化创新机制,加强原创技术供给能力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原创技术特点的综合评价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多维度、多层次开展评价工作,全面客观反映策源地建设的创新水平和转化效果。完善以鼓励自主创新为导向的薪酬制度与中长期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把组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创新要素集聚、原创成果转化、创新生态构建等作为重点考核评价指标。二是改革企业重大研发任务立项和组织方式,推进“ 揭榜挂帅”“ 赛马”和“ 总师”机制,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三是建立自研成果分级分类机制,建设形成“ 在研成果清单”“研发成果清单”“小微成果清单”三张清单,划分三类推广优先级。四是建立面向原创技术成果的转化配套机制。成果转化清单动态滚动更新,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成果的现网试点及落地应用。五是在项目的立项、中期、验收评价全过程引入技术就绪度(TR L)管理, 及时掌握项目关键技术的实施进展情况,发现潜在的技术风险,促进项目成果落地。六是优化完善基础研究领域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要提供相对稳定的长期支持;对于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可结合应用情况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调整,如滚动决策、分段下达,降低投入风险。

(二)发挥引领作用,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

一是做好科技创新“领头雁”,汇聚各方创新资源,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资金链,通过自身持续投入带动研发项目、人才、资金的高效配置。二是牵头建设高水平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围绕产业各个环节开展协同攻关,组织带动共性技术研发,加快共性技术产学研合作和扩散应用,着力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突破。三是实施产业链高水平人才计划, 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在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地人才梯度化培养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之间的人才畅通流动机制,优化多层次的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产业领域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三)强化需求牵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强化央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产业与科技融通协调的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协调政企学研共同参与产业技术路线动态监测,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二是发挥企业与市场、客户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定位优势,搭建共享信息平台,汇聚形成关键技术成果清单,借助企业运营资源推动产业链重大成果与原创技术转化落地,对内“应用尽用、应采尽采”,对外按照“ 能用尽用” 原则进行推广,推动原创技术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三是联合政府及产业合作伙伴设立原创技术创新基金,面向技术创新主体采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资金扶持与运作管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强化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资本手段支持和牵引技术创新。

(四)厚植创新文化,构建创新开放生态系统

一是构建创新引领文化嵌入机制。从传统的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散,以对行业和社会的贡献为创新方向,更加强调基于“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协同创新,打造聚焦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二是包容失败。对于原创性、开拓性领域的技术探索建立容错机制,营造敢于担当的创新氛围。三是加强学术分享、技术交流和科技资源协作。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载体,为广大科研人员搭建展现能力、交流思想、获取灵感、推广应用的舞台,有效提升理论和技术水平。四是重视生态合作。牵头组建产业链创新联盟、产业链国际合作载体,探索打造创新协同、上下游协同等方面的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打造创新开放生态。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