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进行转型。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经济复苏的希望逐渐增强。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的算法透明度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加强减排和绿色能源的推广。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个人和企业都在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投资和创新。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政策重点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导向和政策重点

    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内容提要: 

    本文节选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丛书2 0 2 2 ”中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机遇挑战和战略路径》一书。该书提出现代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国家治理等领域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 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新阶段现代化的最大机遇,超大规模经济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是新阶段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明确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新阶段经济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未来十余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爬坡过坎的“ 攻坚期”、大有作为的“窗口期”, 国内外各种矛盾交织交汇,同时不断增强的国力、迅速变革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入展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之间的交互作用将创造无限新机遇,开辟广阔新空间。要围绕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明确战略导向和政策重点,以更有效的路径和更可行的政策,有力推动现代化抓住“窗口期”、顺利跨过“攻坚期”,迈进更高发展阶段。

    未来十余年的现代化是社会主要矛盾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高质量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时期的现代化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化,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积极主动应变。这个时期的现代化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好各方面准备、夯实各领域基础的现代化,要坚持系统思维,以一体化布局全方位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统筹效率和公平,实现财富增长与分配格局优化良性互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物质产品生产和文化产品生产相互促进,推动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双富裕”。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安全发展要求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筑牢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石。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和平发展,在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同时,推动人类社会共同繁荣进步。

    (一)以聚力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打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系统

    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源泉, 在社会生产层面最终来自新兴产业的萌生、发展和壮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适应,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打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系统,必须以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

    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要把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制造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载体,也是高水平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地。要根据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细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优化财税、金融、开放等领域的政策设计,引导全社会资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二要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充裕的人力资本供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扩大教育总规模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三要优化创新政策。要针对不同类别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研究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加大政策含金量, 提高政策效能。四要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防范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传统产业更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垄断局面,要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出发,完善反垄断规制,加强反垄断监管,同时要实现科学监管、高效监管,引导企业将经营重心转移到创新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上来。

    (二)以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支持,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

    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孕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的摇篮,是在各国竞逐新一轮科技革命战略制高点大背景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

    打造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各类科技计划的协调和衔接,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要打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和法治环境,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市场分割,消除歧视性待遇,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机制, 扩大普惠性政策范围,构建一批“ 顶天立地”的大型、超大型创新主体和“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三要改进监管模式,建立激励创新、审慎包容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四要增强创新政策与国际规则的协调性及其对国际规则的适应性,从被动履行国际规则向主动促进国际规则转变,提高创新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五要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六要培育创新文化,建立试错容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改进各种考核与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扎实探索。

    (三)以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石,巩固和做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取决于收入、就业、各种生活成本、闲暇时间、未来预期等一系列因素,一句话,取决于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是人口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一要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既注重基层、一线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又注重对知识、技术、管理等领域创新创造人才的激励。二要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等基本权利,严格纠正“ 9 9 6”“0 0 7” 超时加班等行为。三要继续推进普惠型幼儿园建设,加快托育设施建设,切实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加大对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普遍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四要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医保对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获得服务的便利程度, 降低群众医疗负担。五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优化综合配套, 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六要构建新型家庭伦理和生育伦理,倡导孝亲敬老传统文化,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完善支持家庭养老能力建设的财税政策,落实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不仅要确保老有所养,更重要的是要确保老年幸福。

    (四)以大规模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前提,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中等收入群体大多是工薪阶层,未来工薪阶层依然会是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主要来源。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必须创造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薪酬水平较高的就业岗位,让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一要推动制造业大规模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尽快改变我国大部分制造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局面, 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以中高端制造获取更多的附加值,为提高我国制造业领域从业者的薪酬创造条件。二要做大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以更大规模的高质量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多薪酬较高的就业岗位。要围绕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产业;围绕增强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的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分销、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产业;围绕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的需要,大力发展国际金融、法律服务、商务咨询等产业。三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显著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提高农民收入创造前提。当然,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也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对全体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力度,为提高工薪阶层收入水平创造基础性条件。

    (五)以提供更多普惠教育为基本途径,着力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

    提供更多普惠教育是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更重要的是, 它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手段。

    提供更多普惠教育,一要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和科学保教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健全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二要从整体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在区域间、城乡间、城市内部各社区间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要构建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资源空间均衡。三要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普惠化。要构建更为多元的资金投入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扩大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资金总规模, 提高奖学金助学金覆盖率, 切实减轻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负担。四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终身教育的品质。要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要畅通学习和就业转换的通道,为更多人在工作中学习创造更便利的条件。要构建更多的适老型学习平台,推动老年人知识更新,使老年人为现代化贡献更多的经验、知识和智慧。

    (六)以做强文化产品生产体系为抓手,着力提升全民精神生活品质

    提升全民精神生活品质, 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要在文化市场日益开放的大背景下,以更富当代中国价值内涵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引导全民形成求真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乐观向上精神。这就需要构建强大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体系。

    构建这样的体系,一要激发文化产品生产体系的发展活力,遵循文化产品创新创作的规律,将文艺创作与时代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充分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与教育、旅游、体育、科技等跨界融合,不断推出富有正能量、极具感染力的文艺精品。二要提升文化产品生产体系的传播效能,高度重视传媒平台建设和传播手段创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占领传播主阵地。三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好历史文物、非遗项目、传统村落的文化载体功能。四要适应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浸润性特征,科学制定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从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税收、财政、金融、土地、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予以配套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集成创新能力,丰富文化产品形态和产业业态。

    (七)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打造符合“双碳”目标要求的产业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根本上说需要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从生产方式上看,最关键的是建立能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以能源的大规模节约大幅度降低碳排放。

    打造这样的产业体系, 一要优化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核能等,通过不断改进提升现代发电技术,降低热电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要运用现代输变电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减少电力传输和配置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二要打造低碳节能的制造业体系。要降低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比重,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广泛应用能源节约技术。要更多发展单位能耗附加值高的制造业, 统筹好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疗设备等产业的低能耗环节。三要打造低碳节能的服务业体系。要推进传统服务业低碳化发展,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广低碳运输工具;广泛运用新技术,创新生活性服务业的业态和组织方式, 降低住宿、餐饮、文娱、旅游等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更多发展单位能耗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科研技术和咨询服务业等行业。四要以消费方式转型引导形成低碳节能的产业体系。要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化,增强城乡居民在消费过程中节能降耗的自觉性。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准公共物品的阶梯定价、金融支持等政策,引导城乡居民节能降耗。要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增强相关条款的约束力。

    (八)以实现发展与安全更好统筹为目标,构建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趋势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国际格局迅速而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它将是未来十余年一项极为重大的课题, 必须根据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态势,优化对外开放格局。

    要构建这样的格局,一要以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根本导向,全方位研判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要在借鉴国际经验特别是吸取一些国家对外开放教训的基础上, 统筹安排对外开放,系统设计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二要优化出口支持政策,更好平衡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利益,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战略工具,最大限度地保证海外资源安全供给。要推进油气、矿石、粮食等海外来源地的多元化,提升大宗货物跨国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四要更好发挥国内市场强大优势,发展更多高端技术和产业,以推动解决关键技术对外过度依赖问题。要优化外资利用政策,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利用外资的措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一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有利因素,鼓励外资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释放更多的技术外溢效应。

    ( 九)以建立健全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为重点任务,全面建设与网络化开放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

    网络化开放社会的风险既会来自国内,也会来自国际;既会来自经济领域,也会来自社会领域;既会来自既有矛盾,也会来自新矛盾的产生和演化。在网络化开放社会, 局部的风险容易诱发全局性风险。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全面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部署,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尽快提高驾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尽快提高化解社会结构变化衍生的各类矛盾的能力。

    从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平稳性来看,要把建立健全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一要建立突发事件的超前研判和预警机制。要加强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研究,紧密跟踪各领域矛盾演化的态势,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尽早对可能发生的影响面大的事件提出预警。二要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科学编制和动态调整机制。要建立覆盖全领域的预案体系,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出现用而不备的情形。要开门制定预案,汲取社会各方面的智慧提升预案的质量。三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置机制。要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应急响应机制的效率。要增强应急指挥协调、队伍救援、物资保障等方面能力,提高处置机制的效能。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突出应急能力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本文执笔人:侯永志 何建武 

    贾 珅 施戍杰 

    钟 震 王 訸 

    朱 妮等

    Visits: 19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