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与研究

0

孙参运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战略部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职业教育如何与之有机融合并精准赋能增效也成了重点问题。目前,对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兴未艾,尚没有成熟和成功的模式可以参照,但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职业院校中70% 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也基本覆盖了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笔者认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化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作用,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一)职业教育体量巨大

根据《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23 3月,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 .9 3万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7 2 9 4 所,高职高专学校14 8 6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 2 所。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914.8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311.81万人,高职高专在校生15 9 0.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 . 9 3万人),专任教师达129.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6 9. 5 4万人,高职高专学校5 7. 0 2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 . 5 6万人)。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教师数量方面体量都是巨大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就业等多方面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发生转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经过高速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成就,但承担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为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也为中国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助推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任务已经发生转变。职业院校纷纷改变传统的“ 离农办学”的倾向,从“ 离农”成“为农”,转变思想、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增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为农业发展培养人才,把为乡村振兴服务作为其主要功能和任务之一。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但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还很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对于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

(一)学生:“ 跳农门”的思想依然存在

报考人数少,涉农专业不受欢迎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和实施,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招生略有改观,但不受欢迎、报考人数少的局面并没有彻底改变。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对涉农学校、涉农专业“不感冒”和他们从小接受“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去”的教育有关。可以说,“走出乡村才是成功”的人才观,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人才的流失,也导致学生报考大学时不愿意选择。

就业首选城市,回农村依然被当作无奈的选择。近年来,职业教育就业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回农村去”正成为浪潮,但是学生们“跳农门”的思想依然存在,城市还是他们的就业首选,去农村被当作无奈的选择。尽管近几年“逃离北上广”的口号日益响亮,但城市就业依然是高职学生的首选。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有38%的学生将就业目的地选为“北上广深”和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58%的学生把就业目的地调整为二、三线城市,仅有4% 选择县级小城市和农村。

(二)学校:“ 非农化”办学倾向依然存在

对涉农专业建设不够重视。在宏观上,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在微观上,多方面的困惑和挑战普遍存在,如农业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生源差,“爱农”思想教育不够、人才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实践型教师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设置陈旧、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实践实训涉农不深、实训项目缺乏与农业的有效结合等。

存在着乡村振兴相关工作是“农”的固定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但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吃透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存在着把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仅看成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的固定思维。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方面,所需要的人才涵盖各个领域、各个专业。职业院校服务三农、赋能乡村振兴绝不能认为仅仅是涉农院校的事情,也不能局限在涉农专业上做文章。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接三气”

职业教育在担当与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被赋予重任,在这一新机遇和新挑战下,更应积极对接乡村,推进创新转型, 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

( 一)涉农专业要“ 接地气”

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农林牧渔专业中职31个,高职48个,职业本科13个。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些专业诚然不能涵盖所有,其中有一些专业针对性也不强。职业院校要经常做调查研究,做到涉农专业“接地气”。

专业设置要“ 接地气”。赋能乡村振兴,职业院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办学向涉农专业倾斜,盲目扩大涉农专业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要多做调查研究,深入乡村振兴的一线,精准把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的领域和规格,做到基于需求设专业,积极推进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 专业群”建设,培养农村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适用的高素质劳动者。

人才培养方案要“ 接地气”。专业人才方案的制订必须以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前提,以提高乡村人才综合素质为方案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和实训项目。

师资队伍要“ 接地气”。提升职业教育师资水平与乡村人才成长需求的匹配度,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教师实操能力。打破“ 唯学历”的限制,积极聘用“土专家”“ 田秀才”上讲台、做导师。

( 二) 非农专业要“ 接农气”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化人才支撑。非农专业可以探索“+ 农业”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两到三门介绍农村农业知识、农产品营销电商和农村农业发展的课程,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接农气”。

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为必修课,实施劳动课“ 接农气”活动,即安排学生进农村、下田地,以参加生产劳动的形式完成劳动教育必修课。

(三)服务要“接土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嘱咐农业科技人员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职业院校服务要“ 接土气”,即要把教学实践和科研放在田间地头、生产和销售一线,避免在“黑板上种田”;教师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

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根据乡村振兴的需求,发挥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技术优势,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不拘形式和场地对工作在乡村振兴事业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的培训。产学研共育。根据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园区,采取校地、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设推广“田间学院”“ 青果计划”“ 百亩实验田”等产学研平台。做到科研下移,遵循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科研、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围绕农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品种,集成新技术, 探索新模式,让科研服务于生产,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区域农业龙头企业、科研基地、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等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工作中成才。

探索完善制度与机制。与地方政府和农民合作社合作, 探索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到乡村挂职制度、科技()人员驻村(驻点)制度、乡村振兴专项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完善考评机制,对参加农民培训、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老师设置相应的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三层次”

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有效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综合助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和持续动力。但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可以借鉴的方法和路径,需要职业教育从业者去开创和探索。所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多层次、分步走,努力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一)第一层次:走进千村万户,深入调查研究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层次需要走进千村万户,深入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走进千村万户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第一步, 校园里、课堂上等不来乡村振兴,只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 走近农村,走近乡村振兴一线,才能了解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才能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第二层次: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帮助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二个层次需要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帮助。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也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更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长远保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助力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帮助,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等方面的问题。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充分利用自身人力、智力资源要素。首先,结对帮扶一些存在卖菜难、卖果难的种植户, 通过营销、电商等新型销售模式疏危解困;其次,重点扶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服务专业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产品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物质基础。

(三)第三层次:谋划设计提升,解决三农难题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三个层次需要谋划设计提升,解决三农难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职业教育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勇挑重担, 充分利用自身人力、智力资源要素助力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帮助,在融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献计献策, 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要对农村的发展做好谋划,对农业的转型升级进行设计,助力农民的职业身份转变,为解决其历史难题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和智慧。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培育学生“向农而行”

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农村基层一线是增长见识、了解国情的大课堂,也是广大青年学生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的舞台。广大农村,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对教育、医疗、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人才求贤若渴。因此,身怀一技之长的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正当其时。

(一)职业院校上好“大思政课”,激活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职业院校要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从服务国家的角度出发,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和宣传,鼓励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要勇于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服务国家发展,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当中。

职业院校要丰富思政教育的实践内容,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多元性与精准性。学校可结合志愿服务活动,以组织假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劳动课进村下田、文化下乡、支教进村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更真切地接触体验农村一线工作,使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实情,扎实技能,增进感情,更好地坚定振兴乡村的信心。

(二)职业院校要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搭好“大舞台”, 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职业院校要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去了解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需求,不但要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吸引人,而且要制定出台相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去留住人,即通过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 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做到既能引得来,又能留得住、能创业。

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能动性,需要各级部门营造新时期投身三农大有可为的氛围,展现乡村振兴战略新机遇,破除“回农村没出息”“年轻人应到城市去”等落后观念,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的刻板印象,大力宣传国家对乡村的优惠政策,提升农民职业身份荣誉感。在乡村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治理、乡村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发现好、培育好、使用好乡村青年骨干,着力“ 筑梦搭台”,让广大职业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原来的“跳农门”转变为“向农而行”。

另外,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虽然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但仍需要加强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全面融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实践,这需要在职业教育中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认识,转变办学理念,全员、全过程、全面融入乡村振兴事业,提升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平,为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解决三农历史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业教育的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系2 0 2 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以河南省S镇为例》(课题编号:2022 X W H08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丘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国家一级电子商务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