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引发了对金融监管的新讨论。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环境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各国政府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重要。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 社交媒体对政治选举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0

    汪红驹 刘 诚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继续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 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国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就业与创业创新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迫切要求继续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均国民收入和产出不断提高。2022年世界银行公布了高收入国家的新标准为人均国民收入13205美元。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约1.27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202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5.5%,部分经济数据进一步改善。但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内生动力还不强。

    我国已经到了切实改善民生的发展阶段,与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实力更强、财力也更充足,在教育、医疗以及绿色生态等领域大有可为。民生事业不仅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属性, 在当下可以起到提振内需的作用,长期来看,可以激发居民长期消费倾向,促进我国迈上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既能扩大政府投资,又能拉动居民消费,是当下及未来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的不足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对标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的特征,我国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一)民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等

    我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差异和不均等程度较大,与政策目标和群众期待有一定落差。比如落后地区尤其是乡村教育,以及幼儿教育、托幼服务、保姆家政等相关领域的投资缺口较大。

    此外,一些县乡地区为缓解看病难问题,在辖区医院大量引进高端医疗器械,但却出现了器械使用率低的两难处境。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也面临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一边是高端养老机构床位紧张,另一边是一些社区养老无人问津。同时, 大量以养老为名的地产项目,由于缺少对民生的本质关怀和真正懂老年群体的专业运营人才, 难以打动人心,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不足。

    另外,当前我国各地的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增多,但存在利用率低、运营服务能力较差等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的社区活动室、流动图书馆等很少有人使用。而且,文化、体育相关的基层活动不够丰富,社区对当地居民的文化宣传和健身带动作用有限。

    (二)绿色发展基础设施不足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全国各地在市内绿地公园、森林公园、国家公园、生态水系改造等方面的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然而,从数量上看仍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质量上看绿色美观程度仍不够,且一些知名景区收费也限制了客流量,与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尚有差距。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绿色产业发展的步伐,限制了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化推广使用。例如,新能源汽车使用量增多,但充电桩设施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

    更大的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缺口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比如,一些农村地区自来水、供暖、燃气、垃圾处理、冲厕等现代公共设施缺失,卫生条件较差且易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从产业培育上看,一些地区实现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还未有效打通,生态产品开发的市场力量投入有限,政府单方投入的财政压力较大、日常维护的费用也较高。

    (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需要优化升级

    当前,大、小城市病并存问题较为普遍。一方面,大城市过于拥挤,一些点位常年拥堵,老旧城区和小区的停车位不足已成为关乎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小城市人口密度稀疏,较少的人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难以回收。大、小城市病并存问题, 亟待从顶层设计上调整城乡功能布局,优化交通物流布局,合理引导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此外,还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结构性失衡、现代物流大而不强、跨境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我国存量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东强西弱”“ 城强乡弱”“内强外弱”,与世界物流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

    (四)就业与创业创新基础设施不健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城乡的劳动力市场、技能培训机构等不足,对规模日益扩大的灵活就业者、零工和临时工的社会服务不到位,亟待建立专业化的就业促进中心和数字技能提升中心。

    此外,非中心城区的创业创新基础设施也较为不足。大量的金融基础设施、物流采购中心、科研仪器设备集中在城市中心和高校实验室,有的下沉到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但由于县乡和街道的中心点位承载能力不够,导致非中心城区居民很难接触到创业创新的基础资源,创业率较低、创业成功率也较低。

    (五)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前瞻性不够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我国数据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国家算力枢纽、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巨大,截至20226月,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民生领域应用比例远低于城市。

    目前,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存在重计算轻存储、重硬件轻软件、重体量轻质量的问题。数据交易流通风险高,数据交易流通过程中将产生更多的数字资产暴露面和更高的连接频次,进而使得数据资产遭受攻击的概率大幅增加,数据加密保护面临较大压力。产业链集中度高,供应链断供风险大。数据处理能耗水平也较高,绿色低碳转型压力较大。

    此外,目前一些数据基础设施与工作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一些政府、园区建设的大数据平台主要是数据汇集和对外展示窗口,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对群众生活的改善等方面有待提升。

    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规划城乡民生基础设施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布局城市、县城、乡镇的文体、医疗、养老等民生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城市可按社区布局,大力建设各类社区中心,满足群众文体、医疗、养老、教育等高标准、高层次消费需求,人口密集地区应保证居民步行十五分钟之内可到达各类舒适的社区中心。在县域内重点建设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县域资源共享和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中心, 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环境条件等因素,分级编制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整体方案, 合理确定设施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改造老旧小区, 财政应给予适当补助,重点支持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

    (二)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基础设施

    结合“ 双碳”目标,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应持续加大绿色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生活垃圾处理、新能源消费等绿色发展基础设施,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科学布局绿色智能的数据基础设施,坚持低碳发展。

    (三)优化升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

    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我国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进一步优化升级。以电动汽车推广为契机,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城乡区域充电桩;通过老旧城区改造,增加城市内停车场建设,搬迁大型购物中心至郊区,新建配套大型停车场;逐步放开低空航行管制,发展民间航空交通, 升级扩建机场。结合我国绿色发展规划,完善优化东西南北水网水运和港口等基础设施。落实《“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总纲,以“ 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全面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四)充实就业与创业创新基础设施

    按照产业发展和劳动市场需求,充实完善就业与创业创新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培训中心教师投入,加大数字经济创业创新补贴力度,探索开放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各类制度,充分发挥识别、筛选和匹配职能,降低劳动力市场摩擦,提高匹配效率。

    (五)高标准建设数据基础设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平台。加快建设全闪存数据中心,加大对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政策引导,加强面向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和监管,严守底线,确保数据安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web3.0、先进计算、6G等未来产业,在新赛道上形成新竞争力。不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 加快5G、千兆光网深度覆盖, 打造云网融合、算网一体的网络架构和算力供给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底座。

    (六)根据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建设城乡基础设施

    各类城乡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产品,是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在资金筹集方面,可以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相结合,灵活运用专项债筹集资金,吸引民间资金;在项目决策阶段,应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扎实做好分区域居民调研,做到公共服务确实符合民生需要和民意诉求,在调研基础上确定基础项目和规模;在运营管理方面, 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应参照市场成本,并发挥吸纳就业的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Visits: 4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