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正在迅速扩展。
  • 电子竞技的崛起为体育娱乐领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体育的面貌。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智能家居设备使日常生活更加便捷,推动了居住环境的智能化。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 电子竞技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体育的面貌。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贡献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贡献

    0

    张 瑾 陈 笑

    古今中外,对于人类文明的讨论历久弥新,成果颇为丰富。在中华文明知识体系中, 文明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代表全方位、整体化的认识方法,必须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人类既是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体现者。汤因比将文明作为研究单位, 对人类历史上26种文明进行比较分析,将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恩格斯将摩尔根的历史发展观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和阶级斗争等理论相结合,揭示了文明与财富、国家形式、传统观念和阶级结构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社会主义制度将使文明发展跨入新的时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由此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质。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回顾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历史演进并比较其特点,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国际关系六个维度分析中国发展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揭示其思想和实践的根源,以全面深入认识中国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演进过程及特点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演进,走出了各自的发展路径,呈现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一)中西方文明的演进历程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从长期来看,呈现出两次趋同和两次趋异。

    第一次趋同发生在远古时代到罗马帝国衰落,中国和欧洲两大地区平行发展。公元前一千年,中国北方和欧洲地中海东部市场蓬勃发展,但政治和社会较为动荡。中西方的先贤都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究。在各自经历冲突与分裂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都实现了数百年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第一次趋异发生在罗马帝国衰落到18世纪末,中国和西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领先于西方。中国保持了长时间的统一和稳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展。中国的许多先进技术(如造纸术、指南针和瓷器等)传到欧洲。在西方,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分裂为不同的国家, 战争与宗教冲突不断。西欧在13世纪与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技术差距,直到18世纪初才基本赶上中国。

    第二次趋异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直至20世纪后期, 西方领先于中国。英国工业革命带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在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方面建立了全球主导权。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期,中国多次遭到西方侵略,经济萎缩、社会混乱、技术落后。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第二次趋同从2 0 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从1978年起实行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快速发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继续努力迈向共同富裕。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依旧占据创新前沿,但是出现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二)中西方文明的特点比较

    中西方趋同趋异的长期发展进程给各自的文明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国家、市场和社会互动关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社会治理模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政治社会治理方面,西方对民主治理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漫长的历史。古希腊的雅典发展了城邦民主制。近现代以来,以代议制为主要形式的间接民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式。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最高政治和社会理想为“天下为公”,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强调个人、家庭、国家的秩序和责任的共同体观念。近现代以来,中国经过反复探索实践, 发展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

    在经济治理方面,世界各国的经济治理模式呈现多样性,政府、市场、企业、雇员的关系形态各异,各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不一,劳动力市场形态不同,但中国和西方各国都在经济发展和创新方面获得了进步。

    在文化发展方面,中西方各国在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医药、音乐、绘画、文学等领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

    中国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理论和实践。

    (一)物质文明:市场与政府协同配合

    物质文明反映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状况,为人类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创造物质文明离不开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两只手之间的关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管子》指出, “市者,货之准也”,认为政府需要运用轻重之法调控经济, 治国必须务市,务市须遵规律。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经济思想与管子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逐利和竞争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最强大的力量,但也会造成经济社会的不平等。政府必须承担起国防职责,通过法律维护社会公正,建立和维护公共机构和设施。

    我国不断探索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市场与政府协同配合的理念和方案。我国创造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通过竞争、价格和供求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统筹、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国有资产管理、保护环境、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作用。这些理念和做法旨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 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优越性,有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市场与政府的协同配合下,我国的物质文明获得极大发展,各类所有制企业获得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且充满活力。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201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1978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0%,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 . 9%左右的年均增速。

    (二)政治文明: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

    政治文明反映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状况,为人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同时拥有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西方自古希腊就开始研究各种治理体制,形成了丰富的民主思想,推动多样的民主政治实践。恩格斯充分肯定民主和集中两者的积极作用,认为“ 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我国不断探索实现民主与集中的有效方式,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民主与集中有机统一的理念和方案。我国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而现实地运行在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和各个层级,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大完整民主环节的有效衔接与协同发展。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统一使得我国在充分发扬民主、汇集众智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正确决策,并获得强有力的贯彻执行,不断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进步。截至2020 年底,全国来自各个地区、民族、方面和阶层的五级人大代表共有262万名,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占比94. 5%,全部由选民一人一票直选产生。

    (三)社会文明:自由与秩序良性平衡

    社会文明反映个人、群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状况,为人类发展提供社会环境。自由与秩序都是社会文明追求的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家庭、宗族、社会和国家秩序,同时也向往“天人合一”的自由。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一个健全而进步的社会既需要集中控制,也需要个人和群体的积极性。没有控制会出现无政府状态,没有积极性则会出现停滞。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社会秩序的价值指向。

    我国不断探索兼顾自由与秩序的可行方式,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由与秩序良性平衡的理念和方案。我国创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创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了政府行政效能和社会自治能力不断提升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持续不断改革完善政府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和基层群众自治, 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追求自由与秩序的良性平衡,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5亿人、2.4 亿人和2.9 亿人。

    (四)精神文明: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

    精神文明反映道德风尚和智慧结晶的状况,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国文明的精华所在,深刻影响一国民众的思维方式、认知旨趣和实践活动。现代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孕育而生,反映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精神追求。西方文明曾引领人类社会现代化几百年的发展,并在推行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全世界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等现代文化。我国拥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不断培育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文化。

    我国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通之道,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的理念和方案。我国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强大力量。我国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我国注重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软实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我国的精神文明不断进步,文化事业大力发展。2022年末,全国广播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6%99.8%,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均实行免费开放。数字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云端博物馆蓬勃兴起,春节和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所传承的文化基因融入现代生活,中医药、武术、茶道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受到欢迎。

    (五)生态文明:开发与保护统筹兼顾

    生态文明反映人与自然互动的状况,生态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环境支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墨家的“节用”、佛家的“众生平等”、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两大理论体系, 两者相对立而存在。马克思系统总结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我国不断探索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开发与保护统筹兼顾的理念和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我国坚持系统观念,将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方案。我国主张从整体和长远角度出发,对自然空间进行统一修护和用途统一管制,探索在保护自然中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保护自然,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统筹兼顾开发与保护,我国的生态文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2022112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新时代十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

    (六)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反映不同文明国家之间各方面关系的状况,为人类发展提供外部条件。我国素有的“ 和”文化蕴含了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谐共生的安全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西方也有悠久的共同体理念,如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民共同体以及启蒙运动以来的契约共同体等。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在于创造自由人联合体,追求人类的整体利益。

    我国不断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路径,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方案。我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 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与沿线各国共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各国的经济和贸易增长,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达32.9%。积极推进抗疫国际合作,提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截至2022 10月,我国已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约22亿剂新冠疫苗。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动承诺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合作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国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根源和实践根基

    我国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思想滋养和实践基础。从根本上看,其主要得益于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强的组织领导、不懈的实践创新和开放的文明互鉴。

    (一)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引方向,为人们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有力工具。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我国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从中国特殊经验中总结提炼普遍规律、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南。新时代,我国将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和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推进基于人民创造性实践的理论创新,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实践。

    (二)坚强的组织领导

    我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而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强大、先进的组织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动员能力,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领导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科学把握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 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现代化、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并紧紧依靠群众,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找到了血脉根基和力量源泉。新时代,我国将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持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明新形态。

    (三)不懈的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致力于积极改造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要做到知行合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基本国情、历史条件、时代大势和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和解决我国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探索,寻找和创造适宜、可行和管用的具体方案,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我国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改革发展、民主治理、民生福祉、文化繁荣、生态和谐、国际变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开放的文明互鉴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都追求美好生活、渴望发展和获得尊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合作从未中断。我国坚持扬弃本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不断探索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的新挑战,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合作互鉴,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开放的文明互鉴使中国能够吸收各国文明的有益成果,吸取其他文明的失败教训,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使之与当代价值和现代社会相协调。新时代,我国将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胸怀天下, 继续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时,积极回应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内容和载体,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合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新贡献。(参考文献略)

    作者分别为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副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Visits: 278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