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科技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 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后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纷纷加速其进程。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网络安全漏洞频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社交媒体的算法调整引发了公众对隐私保护的担忧。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加强减排和绿色能源的推广。
  •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
  • 我国共享发展的主要成效、重要经验与推进建议

    我国共享发展的主要成效、重要经验与推进建议

    0

    赵 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发展理念。过去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持续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现了伟大变革,彰显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从“八个方面”认识我国共享发展的主要成效

    共享发展强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行动准则,还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理想内涵和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以推进扶贫脱贫、稳定就业、缩小收入差距等为抓手, 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为保障, 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创造了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显著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取得了巨大成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消除贫困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行动。经过八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和系列政策的实施,2020 年我国成功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完成了从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并在脱贫攻坚战胜利的基础上,注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构建减贫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仅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破解自身贫困问题, 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就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就业人数由2012 年的37287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677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三产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1%提高到2021 年的48%。中西部地区就近就地就业增多, 区域就业结构更均衡。失业率保持了较低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就业质量逐步提升,更多劳动者从低生产率部门转入高生产率部门,2021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水平较2012年翻了一倍,技能劳动者总量增加到2亿人以上,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三)国民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

    国民收入增长是衡量共享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5 1 2 8 元, 比2 0 1 2 年的16510元增加18618元, 累计名义增长112.8%,年均名义增长8.8%, 扣除价格因素,累计实际增长78.0%,年均实际增长6.6%。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13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也在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收入增长的结构来看,在居民收入的四个主要来源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等初次分配收入均实现了稳步增长,居民增收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尤其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居民财富水平持续提高。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相对差距不断缩小

    共享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需要承认发展水平及其带来的合理收入差距,但共享发展更强调发展和收入的均衡性,要避免两极分化,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聚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加大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2012 年增长9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 年增长125.7%20132021 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个百分点,相对差距呈不断缩小态势。

    (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是普惠性民生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障基本民生,还有利于增强人的发展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着力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在发展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 聚焦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21年, 我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 毛入学率91.4%。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57.8%。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十年来,我国基本养老、失业、工商三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 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 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则从13.4亿人增加到13.6亿人, 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民覆盖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六)社会治安状况整体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既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体现,又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全国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减少。2021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56.8%45.9%, 事故总量连续10年实现持续下降。同时,得益于我国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安全的国家之一。近年我国治安案件数逐年下降,2021年, 全国盗窃案件与2012年相比下降62.6%21.8万个小区实现“零发案”。全国立案数比2012年下降64.4%,现行命案破案率达99%,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群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

    (七)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物质成果的共享和精神文化成果的共享同等重要、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提升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2021年,全国文化旅游体育传媒经费3986亿元, 比2012年增长75.7%。全国博物馆平均每万人博物馆建筑面积243.8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124.2%;博物馆藏品数量4664.83万件/套,比2012年增长101.2%。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35.5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73.3%;人均公共图书馆藏量0.89册,比2012 年增长74.5%。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机构设施建筑面积352.13平方米,比2012年增长50.3%。各类积极向上、形式多样、创意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同时,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到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从“线下”到“线上”,一系列社会文明建设活动也引领风气之先、充满生机活力,使得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精神力量不断增强。

    (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

    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发展,需要适配的社会治理体系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完善, 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能力日益增强。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全覆盖、农村由31.8% 提升到79.5%,分别增长18个和47.7个百分点,持证社会工作者达73.7万人,比2012年增长近9倍。同时,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力量也在蓬勃发展。2021年,全国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达90万个,比2012 年增长1.7倍。志愿者队伍超过129万支,注册志愿者已达2.2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9%。广泛而活跃的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不仅在养老、托幼、扶贫救困等领域对正式公共服务体系起到补充作用,还在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心理调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从“四个统一”理解我国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经验

    我国共享发展的卓著成效是紧密结合时代需要、紧密联系现实问题、紧密呼应人民关切,不断推动理论迭代创新, 持续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具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共享发展的理念与共享发展的行动充分结合,丰富了共享发展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共享发展的成功实践,特别注重坚持“ 做大蛋糕” 与“ 分好蛋糕”相统一,发展秩序与活力相统一,重大风险防控与经济社会稳定相统一,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积累了共享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做大蛋糕” 与“分好蛋糕”相统一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需要通过发展创造成果并在发展中分享成果,要求我们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 更要注重分好“蛋糕”。从我国共享发展的实践来看,发展始终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增进民生福祉和兜牢民生底线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科学发展模式,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 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迈上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好发展的“蛋糕”,为共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国家经济实力强并不必然导致普惠的结果,还需要采取促进社会公平的行动来实现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我国努力实现“两同步”“两提高”,努力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相统一,使得共享发展理念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有的分” 和“分得好”,协调了发展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共享发展的能力,还有助于完善我国共享发展机制,是我国共享发展的重要经验。

    (二)坚持发展秩序与活力相统一

    发展秩序与活力相统一, 是经济社会发展有机成长的重要规律之一。共享发展需要良好、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全面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建设平安中国,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形成了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同时,全体人民既是成果享受主体,又是发展成果和社会价值创造的主体。我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步伐不断加快,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的各项制度安排不断健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日益完善,有效增强了全体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共享发展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规则设计和行动, 引导和规范经济社会主体行为,同时形成高水平共建共享机制,激发和释放全体发展建设者、参与者的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内在活力,使得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各尽其能,在共享中各得其所,为共享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三)坚持重大风险防范与经济社会稳定相统一

    实现共享发展,需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挑战,妥善处理重大突发风险和经济社会长期稳定的关系,既要防范短期冲击给人民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又要兼顾夯实长期共享发展的基础。面对不断出现的疫情影响,我国始终坚持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和民生保障力度,陆续出台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不断为经济活力加速释放创造条件,保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有序恢复和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考量短期应急与长期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切实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也为长期可持续地推动共享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

    共享发展理念旨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也大幅提升, 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但同时,共享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国在推动共享发展的进程中,也始终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地位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资源、空间等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推进共享政策和行动举措,为广大人民增强发展能力、共享发展成果创造更为普惠公平的条件,使得我国共享发展进程更加扎实稳健。

    系统推进共享发展的建议

    共享发展具备贯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清晰的实践逻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巩固发展成果,弘扬宝贵经验,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整体战略目标,统筹考虑共享发展的目标、路径、手段和影响,系统推进共享发展实践, 实现更高水平的共享发展。

    (一)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所向和既定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和口号, 而是具有鲜明实践特征的行动方案, 需要与共享发展结合起来, 通过更好地实现共享发展, 关注深层次的“ 人的需要”,更加尊重、保护、丰富“人”的价值,消除和克服人的发展中的矛盾,顺应人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为基础,以促进人的成长发展为核心,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灵活的机制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不断创造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面向未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共享发展实践,应将共享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全面融合。在共享发展的目标上,更好地围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把发展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发展依靠人民,促进个体与社会发展的融合,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更加注重共享发展的全面性, 统筹考虑物质和精神需求,协同推进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能力提升和社会全面发展, 在“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统领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度,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自由活力与良好秩序有机统一的社会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 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推动共享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不是简单化的同步或“一刀切”的发展,在目标设计和战略安排上,还要充分考量个体的禀赋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空间地域等的差异性, 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动与落实。

    (二)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更好贯彻共享发展理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前提和重要途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更高和更稳固的发展起点,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能力提升的压力仍然很大。仍然需要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完整、高效和富有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赋能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发展“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进一步巩固已有共同富裕成果,破解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与问题,为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同时, 应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合理反映不同要素的价值贡献和市场回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强个人私有财产权利法律保障。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尤其要注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广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通过完善工资分配制度, 扩大增收渠道,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再分配方面,突显“有为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重点通过政府收入和支出纠正“ 市场失灵”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不断优化税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加大消费环节税收调节力度。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提低”和“限高”相结合,缩小不同制度之间人群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推进制度公平。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以动态眼光做好社会救助,确保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健全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配置结构。财政资源要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盼。转移支付要更加注重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基层倾斜, 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条件。完善三次分配机制,注重培育现代慈善观念,健全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通过公益慈善捐赠、资助和志愿服务,倡导共济互助、促进社会和谐。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生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还是崇德向善、礼义廉耻的道德风尚,都不仅深刻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价值取向,还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内核。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还需要进一步将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相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夯实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涵育向美、向上、向善的社会文明,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让数量更多、质量更优、价值更高的文化产品得以涌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

    (三)发展手段上,更加注重加强数字服务和数字治理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正在全方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为我们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推动共享发展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方案和工具。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在调整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改革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发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优势,通过数据共享和数据驱动,加速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变革和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交通等,运用数字技术不断促进社会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升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扩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辐射范围,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精准化水平,推动民生服务更趋普惠包容。

    与此同时,应紧密结合我国科技支撑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通过科技赋能,面向“三个均衡” , 推进数字治理。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数字治理资源配置均衡。优化布局数字治理基础设施。加强城乡末端感知系统建设,畅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以区域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引领全域数字治理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乡村建设有效衔接,完善城乡一体均衡的智慧化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技术与社会双向赋能,促进数字社会服务供需结构均衡。继续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流程再造,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联动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激发社会数据需求潜力。搭建联动供需两侧的交流互动平台,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治理。三是“智治”与“制治”结合, 促进数字治理机制协同均衡。进一步完善数据共享与信息公开制度,最大程度实现数据的公共效用。围绕数字治理细分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加强立法规范。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完善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数字治理绩效评估制度,对数字治理效果进行持续动态、客观细致评估。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结合,鼓励和支持数字治理的微观实践和制度创新。

    (四)发展影响上,更加注重突显共享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

    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让生活更美好始终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愿景, 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动的结果。我国所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既强调发展,又追求共享, 既注重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 又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共享发展的具体成就, 还是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等共享发展机制所形成的发展经验来看, 我国的共享发展不仅对自身发展而且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当前,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问题严重, 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为我国推进共享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也客观上要求我们主动作为,更加突出全球视野, 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 突显共享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一方面, 讲好中国共享发展故事, 传播中国共享发展声音。从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深入挖掘和凝练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时代特征和全球价值,不断探索完善和总结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方案,加强政府、企业、高校、智库等机构的国际交流平台建设,促进国际交流与互动,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的共享发展智慧。另一方面,积极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和示范。我国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 年的89.52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0500美元,从2010年起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我国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共享发展道路, 是坚持自力更生、开放包容的共享发展道路,既弘扬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又超越了“文明的冲突”和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对于面对类似的发展基础和环境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促进共享发展, 我们应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总结、梳理我国促进共享发展的具体举措、典型案例、标准规范等, 促进共享发展知识和经验的跨国交流合作,为全球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多的中国贡献。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Visits: 7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