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0

林 淼 赵周瑞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的文旅产品也逐渐成为了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推动实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实现载体。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要求我们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接下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深化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旅游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清晰的阐释, 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如期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中国人民进入了从追求简单的吃饱穿暖到渴望更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 在客观上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业已经成为小康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刚需”。

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旅游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助于增加就业和提升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对于旅游业的这一重要作用,2021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 但从资源禀赋来看,这些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使得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从现状来看,在不少边远地区,旅游业已经上升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不仅有利于增加这些地区居民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就业,为乡村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从而助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因果关系的逻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作用机制,优质的旅游产品需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支撑。生态环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环境,还有助于形成绿色生产理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舒适和健康的宜居宜业生活环境,继而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对于旅游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2013 322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明确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毫无疑问应该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

作为现代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乡村振兴为抓手,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期,旅游业的机遇和挑战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文旅融合程度不高。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至2021年底, 我国拥有56项世界遗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和名册位列世界第一,此外还有大量古籍、工艺品等文化氛围浓厚的遗产,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宝库。但是,受人才和资金等要素的限制,当前我国旅游业对这些传统文化IP的打造升级水平还有待提升,“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的良性传导机制尚未成型,文创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大量文化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对旅游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

二是体制机制有待改善。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较大规模的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对于蕴含了较为丰富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 对生产要素投入有着更为迫切的规模要求。在土地公有的制度约束下, 旅游开发普遍面临着土地使用权属的问题。当然,对于大型企业和大景区来说,目前有40年的使用期限。但对于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农村民宿等全新的旅游业态来说,乡村旅游中的土地流转是一个避不开的难题,尤其是土地流转后的用途规定,这些对于中小旅游企业来说往往是无法跨越的关口。此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虽然属于服务业,但其商业模式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维护和景区管理,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监管层面建立一个涉及规划、交通、市政、工商和公安甚至是外事等多个部门的协调机制。比如, 旅游租赁行业异地还车、违章处理等问题还需求全国层面的统筹协调。从目前来看,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中, 虽然有零散的综合协调机制试点, 但全国范围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机制尚处于探索期,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和齐抓共管的旅游业监管机制还需时日。

三是产品服务创新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旅游产品和服务存在大量同质化的现象,简单复制和批量生产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感官满意度,这方面的典型就是国内曾经风靡一时的主题游乐园和旅游景区中大量同质化的产品;其二,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国民经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现象日益普遍,由此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 旅游服务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物理实体的行业, 对虚拟现实、智慧旅游、云直播等沉浸式体验还处于探索期,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征决定了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因为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基建等多个行业和就业、扶贫及共同富裕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产业,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不断优化有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将其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去通盘考虑,积极推动旅游业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体系。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 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旅游业在富民、利民和乐民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从有利于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和国家级工程出发,以国家形象推广、生态环境优化、文旅消费融合、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居民休闲度假、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等具体问题为抓手,不断营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做好监管机制协调、市场主体培育和出入境管理等与旅游市场息息相关的工作,从而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二,把创新驱动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对旅游业来说,一是要坚持文旅融合,大力促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和旅游演艺等业态创新发展。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业文化内核,发挥好旅游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要加快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场景应用,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提升旅游业的科技水平, 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加快研发可穿戴设备、机器人和全息展示等能改善游客旅游服务体验的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旅游业中普及,为游客提供预约游览、流量指引等精准服务, 不断提升旅游业数字化水平。

第三, 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协同。面对大众旅游全面来临的新时代,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兼顾与需求侧的协同管理。首先,要不断推动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完善。把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放在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位置,打造和培育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精品, 丰富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旅游路线、旅游项目。以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冰雪旅游、游轮旅游和研学实践活动等为抓手,不断优化我国现有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能力。其次,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内需,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内需市场正在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推动国内旅游市场消费提质扩容,需要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具体来说,要真正把员工带薪休假、弹性休假等制度抓实抓好,引导旅游企业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便民和惠民措施。同时,顺应大众旅游业时代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特征,积极推动无接触旅游等数字化产品。最后,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监管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要统筹协调旅游公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设施中体现人文元素,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同时,也要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推进依法治理,加强旅游安全管理,推动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旅游监管效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全国农业展览馆展览开发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