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派江吻海,因海而兴。
福州,这里是山水相依的有福之州,作为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门户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 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既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相联,又是京台高铁上重要的节点区域;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爱拼敢赢闯世界,内联中西部腹地、外通大海,是构建粤闽浙沿城市群的重要支撑。
上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敏锐洞察、准确把握福州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谋划实施“3820” 战略工程,引领福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如今,伴随着2021年6月福州都市圈成为第二个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的都市圈,这里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历史使命。
“中心引领、山海协同、城乡融合、以圈带群……”福州都市圈破茧成蝶,交出亮眼的“成绩单”——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达36%、比上年提高1.5 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1.57%、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其中,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跃居福建省首位,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第8 位跃升到第5 位;四市一区(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和建阳区、建瓯市部分地区, 及平潭综合实验区,面积2 . 6万平方公里)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超全国8.1%的平均水平。
前不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福建农林大学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省智库)组成联合调研组(以下简称联合调研组)一起近距离观察福州都市圈,探寻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感知一个山海特色鲜明、滨海环湾经济城镇发展带与闽江流域山海协同发展带交织的现代都市圈强势崛起,所呈现出的欣欣向荣新图景。
科创策源强本固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福州高新区于1991年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部署推动下获批成为筹备中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的创新产业孵化心脏。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全力建设一流大学城、科学城,努力成为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和动力源。”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三级调研员林翔向联合调研组说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福州高新区突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发挥创新“试验田”作用,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闽都创新实验室、海峡实验室、福耀科技大学等创新龙头,获认定的各类人才近千人。落地中国( 福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福州科技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通的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集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闽台大学生三创基地等“海丝”“海峡”元素鲜明的孵化器37家、面积达15万平方米,集聚青年创客约5000人,基本形成全链条衔接、一站式服务、高效率转化的创新创业生态。
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福州高新区高新产业跃升发展,围绕深入实施“高企倍增”“瞪羚培育”“总部引进”等行动计划,建成总部经济园、软件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加快建设光电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平台。园区注册企业已突破1.5万家,初步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光电、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121X”产业格局。
“聚焦光电产业,依托福州高新区光电学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等工作,推动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落地建设,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同步配套出台《福州高新区光电产业政策》等创新政策,先后扶持海创光电、中科光汇、富兰光学等一批优质光电企业落地。”林翔表示,目前,围绕光通信、激光、光学镜头、光电显示等四大细分领域,福州高新区已形成了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光电产业集群。2021 年,福州高新区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科技部公布的43个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名单,成为省内该年度唯一获批该试点(培育)的产业集群。
林翔介绍,未来福州高新区将全面高质量实施八大重点任务——聚焦“新科技”,支持院校地企共联共建,打造福州版“中关村”;聚焦“新赛道”,打造具有爆发式成长的“121X”产业体系;聚焦“新生态”,大力引进院校、海归、闽商“三大系”高端人才,营造极具活力的“三创”环境;聚焦“新场景”,加快打造数字园区和国家级新基建应用平台;聚焦“新开放”,全面增强国际化参与、区域性协同能力,打造开放创新新样本;聚焦“新城市”,推进与大学城板块统筹联动发展,加快建设高端人才城市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科产城人文景融合标杆;聚焦“新民生”,高质量推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提高民生福祉; 聚焦“ 新治理”,完善“管委会+公司”等组织运营体系,入选“中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
“如何让人才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不仅是推进创新发展的法宝, 还是建设引领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命题。” 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戴鸿向联合调研组说,他们以机制创新引领人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
戴鸿表示,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榕工作期间的人才工作思路, 积极推动市委、市政府“人才强市”战略落地落实,以服务人才、服务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八大人才服务建设,助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让人才“无后顾之忧、有用武之地”。
——人才引进服务,持续释放“好年华·聚福州”等人才品牌,累计服务9.3万名学子、发布7.6万个岗位。贯彻落实市里“千名干部进千企”等工作部署,开展“访企送岗”服务, 226名干部员工走进467家企业和330所高校。组建闽都院士村运营公司,设立闽都院士村项目基金,推进完善更新院士专家线索库。主动探索落地长乐、福清、连江等地运营人力资源产业园,吸引高技能人才聚集。
——人才培育服务,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测评、人事考试命题、考试服务技术支持等服务。积极向重点国企、县区拓展派遣市场, 获评5A级派遣单位,进入省劳务派遣龙头企业行列。承接党政干部专题学习、青少年研学等各类人才培训,形成“追寻总书记足迹,感悟初心使命” 系列课程的培训体系,培训班次达200余期。
——人才大数据服务,构建开放型人才大数据平台,运营“ 好年华· 聚福州” 人才云,激活人才蓄水池,助力榕聚千万人口。打造“福州党建云”数字化党建产品,助力基层党建工作“轻装上阵”。
——人才安居服务,运营管理1000余套人才公寓和3101 套人才保障住房。推动建立人才服务热线,组建“一中心多点位”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提供“人才一趟不用跑”服务;落实好市里“租、售、补”各项政策。
——人才创业服务,运营管理福州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探索打造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数字产业”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链。运营管理中国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滨海新城分园,服务福州新区人才及周边企业。
——人才科技服务,依托福州技术市场有限公司运营“一网一厅”,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每年科技合同登记金额超过20亿元,服务企业超过200家。
——人才基金服务,着手牵头联合基金管理人、金融机构,探索设立青年人才创业基金,有效补齐创新创业金融服务短板。
——人才教育服务,依托福建教育科技人才有限公司运营“三托”体系建设,打造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特色幼儿园、暑托班,为学校提供托管服务、配餐服务及课后服务等支持。
“金融投资是推动科技发
展转化的重要助力,是国家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教授、海西创业专家团队创业导师黄茂海说。他认为,应该扎实做好科创各项金融服务, 把科创企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新领域新赛道,形成“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支持,助力高质量发展。
数字赋能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聆听二十大报告,提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时,心情激动、澎湃不已,这为企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无限的动力。”福建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信息部智能制造中心经理杨越向联合调研组说。
“收购福邦特,掌握全球己内酰胺话语权;收购液空, 实现气体原料自主生产;收购安科罗,进军高端工程塑料—— 四年三次跨国收购,恒申稳坐全球己内酰胺行业头把交椅”, 这是刊登在今年7月15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的消息。
恒申集团创立于1984年,从“草根工业”起步,现已拥有三大产地基地、员工8000人,成为集化工、化纤及新材料于一体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以659.27亿元营收位列“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第153位,较上年提升14位;同时入选“2022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排在第91位。
“纺织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恒申集团顺应时代趋势、响应国家政策,用大数据赋能大工业,进行信息化系统以及生产设备自动化更新换代建设,真正打造工业5.0未来工厂。”杨越表示,坚持以数字转型引领企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恒申集团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经验。
——以ERP系统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引进智能制造设备,为企业高效生产赋能,实现各生产单元的产量、品质、物耗、能耗、成本的量化管理与动态跟踪,实现全供应链产品销售的管理优化。
——以ESP(智能制造)推动机器换人的智能化建设,包括设备的自动化改造,如自动包装、平衡车间、自动仓储物流等;现场的智能化管理,比如车间看板管理系统、全程质量追溯与分析、数字化视觉检测,AGV场内物流输送等,为企业高效生产赋能。
——以ESS(智慧营销)推动数字化营销发展,链接纺织上下游客户需求;在线协同、业务数据上云、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结合,实现更贴近市场、更精准、更快速的产品开发、制造和销售体系建设。
据杨越介绍,恒申集团通过打造“数字大脑”,建立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及锦纶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优化体系;通过AA、A+混搭装箱模式,实现机器换人;通过建立产品外观视觉检测系统, 提高了产品合格率,效率提升了300%,准确率提升到99%; 通过建立恒申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人员远程监控及工艺人员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实时把控;通过建立恒申现场看板管理系统,实现整个生产现场的作业可视化、智能化;通过整合企业信息系统一级生产设备的数据, 实现全面、动态、实时地掌控生产各个环节的信息。
“企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 方方面面都要创新。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遥远。我坚信,只要我们继续走创新驱动之路,百年恒申就不是梦!”恒申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理事会特邀副会长、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副会长、福州市招商大使陈建龙说,他们企业将创新“链式发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集团产值破千亿、市值破千亿、营销破千亿的“三个千亿”目标,争当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综观整个福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活跃,以恒申集团和宁德时代等为代表,产业数字化正踏浪而行、高速发展。
总部在宁德,布局全世界, 拥有5大研发中心、13大生产基地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据了解,2021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9.53%;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已达34.8%。宁德时代连续五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
经调研发现,宁德时代通过实施智能工厂战略,在智能工厂的建设上不断实践与创新,为智能制造提供了一个成功模板。2011年发展至今,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升级跃迁:
——自动化阶段(2 0 1 1 – 2013年),宁德时代主要在自动化水平,包括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仓储自动化等方面进行快速提升,建立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工艺制造等完善的制造流程体系。
——“自动化+系统化”阶段(2014-2017年),宁德时代陆续导入软件巨头SAP的企业管理系统(ERP)、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大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建立大数据平台,搭建物联网体系,并部署私有云和公有云平台。
—— “ 智能化” 阶段(2017年至今),宁德时代顺势推动大数据应用、AI应用, 开展数据管理分析相关工作, 并基于导入的制造大数据对设备进行智能维护、对产线智能排程以及对质量智能管控。2020年以来,宁德时代已经尝试在产线上推广5G技术、AI技术、自学习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
据宁德时代公司企业官网显示,企业正着力打造材料创新平台、产品创新平台、智能创新平台三大平台。其中,智能创新平台是宁德时代在智能化领域的研发平台,通过智能传感、智能计算和智能协同三大研发布局,为用户提供更经济、更安全、更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让能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随着数字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的不断壮大,也带动了福州都市圈产业链群的发展,让四市一区的产业协同发展“不掉队”。“宁德市依托上汽宁德基地,持续推进与福州、莆田等地协作,携手打造福州都市圈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宁德时代, 持续为福州东南、莆田云度等整车厂提供新能源汽车电池等。”宁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协作科干部黄建霖向联合调研组说。
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极具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决策。福建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20多年来,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截至目前,福建已经连续五届成功举办了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为有力的见证。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阵地。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研究员陈凤仙认为, 数字赋能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 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州历经20多年快速发展,构建起雄厚的数字经济基础,入选“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排在第22位, 福州都市圈成为福建数字经济的顶梁柱。可以预见,数字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还将带动各领域新技术不断突破, 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她建议, 福州都市圈应坚持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重点,加快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良性互动、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快打造以数字化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运营模式、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 另一方面, 要牢牢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前沿, 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传统模式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改造升级,全面构筑起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区域联动同城有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一核引领、沿海带动、沿江联动。福州都市圈以福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发展态势良好,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凸显,有力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实现一体化发展;以闽江口为中心,三都澳、福清湾、兴化湾三大湾区为重点, 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港产联动打造带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沿海连绵带和新高地;以闽江流域为纽带,依托陆上快速通道和闽江黄金水道, 推动沿岸区域福州、南平、宁德、三明等相关县市区沿江串珠发展,做大做优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打造闽江沿线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福州都市圈以福州丝路海港城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福清江阴、罗源湾、三都澳、湄洲湾、平潭等港区建设,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港口群。2021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2.74亿吨,居全省首位、全国第17位。
“港产城联动成为湾区经济发展重要的趋势和规律, 福州都市圈发展也要顺应这种趋势和规律。”中咨海外咨询有限公司规划咨询部主任刘传岩向联合调研组说。他认为, 从全球来看,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贡献了全球60%的经济总量。随着我国港口发展的增速由过去的高速进入到中低速度, 港口城市要因地制宜, 探索特色港产城融合发展道路。
对于莆田来说也不例外。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湾环绕”,莆田的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兴化湾北岸是福州的江阴港区,南岸是莆田的涵江港区,天然地将福州和莆田联系起来,沿岸分布有很多重要的产业开发区,如莆田高新技术园区,2020年工业产值达到850亿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过去十年, 莆田港口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对腹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足,与国内先进的港口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刘传岩认为,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可以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战略框架来看,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演进、“双碳”及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海洋经济方兴未艾等重大机遇,把港口的综合服务功能、产业的核心支撑作用和城市的要素汇集力量有效整合,推动港、产、城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
——突出深化港口建设: 东吴港区是对外开放合作的主要载体,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现代能源经济港区和国际旅游港区;秀屿港区主要是服务临港工业和城市物流等的综合性港区;兴化港区主要服务兴化湾南岸国家级高新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与福州江阴港区联动,合力打造环兴化湾区域增长极。另外,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支持,争取在莆田建设东南沿海煤炭交易基地、清洁能源战略储备基地等项目。
——突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千亿级国家现代能源经济港区。谋划海上风电母港建设、东吴港区哈纳斯LNG能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 临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主要围绕新型功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海洋产业等展开;临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强调港口物流、滨海文化旅游、航运金融等临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矿石、木材、粮油等临港大宗商品的产业链,要积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托大项目谋划,推动战略落地。
——突出美丽宜居新港城建设:要围绕港城深度融合、强产兴城、以城促港等重点推进城市建设;以临港产业区块的发展为重点,撬动全市发展,具体要以莆田高新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仙游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国投经济开发区四大临港园区和荔城经济开发区、华林经济开发区两大腹地园区协同发展为抓手,增强城市对港口的服务功能、港口对城市的支撑作用。
通过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 刘传岩根据相关测算,到2025年(“十四五”末期)可实现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临港工业占比50%的发展目标。
从山区农业到海洋渔业、从先进制造业到文化旅游业, 整个福州都市圈产业协作愈加深入,呈现产业兴旺的良好态势。
福州都市圈现代化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以福州为圆心, 海陆空齐发力,串联起都市圈城市,促进共同发展,打造1 小时通勤圈。生态、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息息相关,以同城化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共建共享,是同城发展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福州都市圈正在以此思路共建优质生活圈。
据黄建霖介绍,近年来, 宁德坚持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一盘棋”“一体化”思想, 铆足了干劲积极融入福州都市圈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温福高铁、宁德至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宁古高速、三都澳港区泊位等一批重大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接,加快建设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推进产业配套协作, 促进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主导产业合理布局和上下游联动,同兄弟市共建山海协作产业园区,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
——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和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对口帮扶,加强劳务用工协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公共资源共建共享;
——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大气、河流等环境污染联防联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引领, 积极有力推动福州都市圈发展建设,与兄弟市(区)紧密携手,共同构建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共赢发展的区域协作新局面。”黄建霖说。
今年4月,福州都市圈四市一区联合发布的《推进福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快产业生态圈、创新协同圈、1小时通勤圈、数字都市圈、优质生活圈、绿色发展圈、海丝朋友圈、海峡融合圈、协同治理圈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福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处三级主任科员周愿认为,这为福州都市圈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充分利用大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更高效率的发展机制;落实《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修建228、316、308等国省道和城际铁路等大通道,规划实施政永高速、江涵大桥等重大项目,打造都市圈1 小时通勤圈;谋划推进温福、昌福、福赣、福衢等高铁建设,强化与省外重点城市群的交通联系;推动福州都市圈与马祖打造“福马共同家园”;推进闽江黄金水道、深海养殖合作等十大区域协作项目,建立闽江上下游水环境安全预警联防联控机制, 推动“e福州”平台应用向都市圈扩展。
“福州都市圈要以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拓宽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向联合调研组说。据他分析,都市圈是由空间地理上相近、基础设施良好连接、经济社会互动频繁的大中小城镇组成的空间形态,交通一体化、产业融合、政策协同等都市圈一体化实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壮大产业集群、重塑城市体系, 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同的强劲动力源。卓贤建议, 要以建设福州都市圈为空间依托,推进福州沿江向海发展,加快实施老城更新提升和滨海新城、三江口片区开发建设,扎实推进临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城一体发展,加快形成1小时产业圈、通勤圈和消费圈,推动全球和国内的金融、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福州都市圈聚集,打造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同时,福州还要发挥省会的辐射功能,深化跨地区协作平台建设,合力推动闽东北协同发展。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福建农林大学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联合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郑庆昌 杨良敏
蒋 莹 张丽萍 黄静晗
张协嵩 郭海婷 林火水
赵 磊
执笔:郑庆昌 蒋 莹 张丽萍
郭海婷 林火水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