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指引

0

龙海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现代文明进程的一种崭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长期实践中孕育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从历史自信自觉中进一步深化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并超越其基础上的科学文明观,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考察了文明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内涵、社会形态和演进规律等。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先进文化形态,是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也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概念, 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发展而产生, 其中蕴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的最初萌芽。文明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 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进步。文明是一种从社会普遍共同利益出发,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 超越了个人物质利益有限性的实践活动,将文明的价值目标定位于脱离低级享受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已有研究表明,用唯物史观观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传统西方理性主义文明观的一大超越。具体而言,就是用生产实践的观点阐述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用辩证发展的观点阐明文明的发展过程,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论述阶级社会文明, 用群众观点论述社会文明。(吴秉元,1984) 

从文明演进历史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原貌和实现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把全部人类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以前的属于“最初的社会形态”、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品经济形态被称为“第二大形态”、共产主义则属于“第三大形态”。之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进一步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可以看出, 马克思对人类发展史的“三分法”是以分工为前提的商品经济为中间划分依据的,而只有达到资本主义阶段,才是它的发展的最完备形式。此外,马克思还有对人类发展史的“六分法”和“二分法”。其中, “六分法”是一种科学观念, 考察的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本身的生产方式;“二分法” 是一种价值观念,立足关于人的崇高理想基准,对迄今为止的实际人类发展状态作出的一个判断。因此,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将是超越资本主义的新型文明,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普遍的文明。

从文明进步内在动力来看,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推动了真正的普遍意义上的文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这种物质交往关系所产生的社会生活领域,并且认为国家是依附于市民社会的。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具有从属性,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相应的政治国家”。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并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文明进步在其发展过程中, 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起来的。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 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 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的,“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2009)因此, 揭露矛盾、对抗,目的是消除矛盾、对抗,以使文明进步得以更好地实现。

从文明形态类型特征来看,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塑造离不开不同类型文明之间平等交流、取长补短。马克思把“世界文明” 称之为“ 文明世界” 和“文明的一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1 9 6 1) 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视阈中,各种文明都为世界文明的整体进步贡献了独特的力量。文明进化的过程不是对西方道路的简单重复,而是在遵循历史发展统一规律下根据现实条件和时代进行选择,东西方文明可以交互作用,共同走向新文明时代。应当看到,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马克思肯定了资本具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的文明面,但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体现现代文明进步普遍性要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具有虚伪性、不彻底性的现代文明形态。无产阶级将通过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开启大多数劳动人民享有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历史。此外,同一类型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国家的文明进步。恩格斯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文明内部, 受英法统一国家文明模式的影响,德国不能成为分散的联邦国家,因为“德国的文明已经很发达,除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和社会的德意志共和国这种形式, 它不能以任何其他形式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0 卷, 1998)

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交融升华

中华文明具有原生性、独立性,自成体系,是唯一经历了全部人类文明历史、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即使饱受西方列强侵略抢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时刻,中华文明也没有发生过“ 摇篮地的转移”,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外部世界发生过许多联系,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将古代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传承延续,迈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中继承发展, 既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中汲取丰富养料,又将古代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延续,并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确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现实。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伟大成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集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充分彰显。

人类文明形态的跃迁,只有从制度的根源出发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曾经创造出以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都无法比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在于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同时也批判了由此形成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彻底解决这个矛盾,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马克思、恩格斯设计了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重塑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价值关系,其背后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强大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的继承发扬,内含于马克思所描绘的第三大社会形态之中,但在发展阶段及其现实路径上仍处于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萌芽状态,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描绘的共产主义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 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文明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和赓续向前的内在底蕴,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资本增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阐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生命力,其根本指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根本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价值依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体而言,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品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根本,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觉创造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诞生之日起,它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第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资本主义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 摒弃了掠夺式发展和剥削的本质,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深刻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科学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中国被创造出来绝非偶然,它以一种历史必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之中。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图景, 它既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体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指引, 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观塑造的理论之基,直接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论断有关的重要论述中,需要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态度主张。

第一,在建构制度文明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交融升华中经过艰难探索逐渐形成的, 背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长期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根本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价值依归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向幸福的道路不尽相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应有之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根植中华文明、立足中国国情、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特点,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靠和平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它指出了有别于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文明方向,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文明。

第二, 在继承发展、弘扬繁荣和交流互鉴基础上日益彰显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中继承发展, 既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中汲取丰富养料,又将古代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延续,并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继承发展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并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通过不断激发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最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形态变迁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同时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不断深化, 必须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世界其他文明发展中汲取丰富给养,共同夯实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

第三,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寻求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起源、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独特的思想文化观念、行为表现方式和制度表达机制。当今世界是多向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由此形成的文明自然具有多样性,这也是文明得以发展延续的内生动力。世界各种文明都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自身力量,但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所谓“文明冲突论”将破坏甚至阻断文明沟通的桥梁。只有坚持和平共处、加强联系沟通、秉持包容开放,才能绘就五彩斑斓的文明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 不是以一种文明替代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为此,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将个人、市场、国家和全球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一贯追求,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新的文明标识。

第四, 在正确看待历史文化态度主张上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文化,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绝不能丢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否则这个制度、这种力量是不可能长久的。只有将文化渗入血脉,文化认同才能真正支撑起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捍卫者,通过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同样也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要运用各种文艺形式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发展繁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渊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要加快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 通过阐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观

10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尽管新时代同马克思主义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伟大历史时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归根结底也是中华文明的逻辑发展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观的系统重塑。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捍卫者。

坚持“既破又立”。中华文明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接受洗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有机结合。对那些扬弃性继承后仍有借鉴意义的文化,赋予其符合时代特点的内涵载体和形式,将其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之中,从而在继承中实现发展,在比较中实现创新。

筑牢制度根基。历史已经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因地缘、民族、宗教等天然形成的传统文明截然不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同时也推动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趋于定型。制度优势在实践中逐步彰显并得到检验。

实现自我修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开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指引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让人在人类与自然界、社会、自身的关系中实现最完美的和谐和最充分的自由。(王正,2022)在向这一最高级社会形态迈进过程中,“人民性”理念得到充分彰显,它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工具理性“铁笼”、柔性专制主义、技术至上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通过文明的螺旋式演进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文明程度,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观。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