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塑传统的工作场所和通勤文化。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网络安全漏洞频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 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转型压力。
  •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正在成为企业的标配。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社交媒体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

    0

     

    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通过现场会议和直播平台的方式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和《2022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从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剖析了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围绕产业热点,全面研判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及国际粮价上涨等风险挑战,并在模型预测基础上探讨了禽肉消费倍增计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应对举措。

    报告指出,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事件、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粮食供应不均衡加剧,粮食安全风险陡增。中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稻谷、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37万亿斤。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大豆生产降幅明显,棉花和糖料作物产量下降。蔬果供应稳定,热带高价值水果进口增幅明显。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梅旭荣认为,中国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竞争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局面,但仍需加强防灾减灾能力;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虫口夺粮”保丰收成效显著,但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需防范;高水平自给率可以有效对冲国际粮价波动风险。

    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报告认为可从生产、消费和贸易三个方面发力,提高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韧性。一是加速推进肉类消费向健康营养低碳方向转型,改善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减轻饲料粮供给压力,促进农业减排。二是加速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生物育种技术,提高大豆自给率,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饲料粮安全。三是加速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倒逼国内优势农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 蒋 莹)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