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太空探索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可能。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教育和娱乐带来沉浸式体验。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云计算的普及正在改变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

    0

     

    6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通过现场会议和直播平台的方式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和《2022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分别对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2》。报告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继续聚焦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从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剖析了中国油料作物竞争力;围绕产业热点,全面研判了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及国际粮价上涨等风险挑战,并在模型预测基础上探讨了禽肉消费倍增计划、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应对举措。

    报告指出,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事件、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因素叠加,国际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粮食供应不均衡加剧,粮食安全风险陡增。中国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稻谷、小麦和玉米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37万亿斤。生猪产能恢复超预期,猪肉价格高位回落。大豆生产降幅明显,棉花和糖料作物产量下降。蔬果供应稳定,热带高价值水果进口增幅明显。2022年中国农业生产将继续向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38万亿斤,棉油糖果蔬生产稳中向好,畜产品和水产品供应稳定。

    梅旭荣认为,中国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竞争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中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局面,但仍需加强防灾减灾能力;中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虫口夺粮”保丰收成效显著,但外来生物入侵风险需防范;高水平自给率可以有效对冲国际粮价波动风险。

    对于如何应对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风险,报告认为可从生产、消费和贸易三个方面发力,提高中国农业—食物系统韧性。一是加速推进肉类消费向健康营养低碳方向转型,改善居民肉类消费结构,减轻饲料粮供给压力,促进农业减排。二是加速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生物育种技术,提高大豆自给率,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饲料粮安全。三是加速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倒逼国内优势农产品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 蒋 莹)

    Visits: 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