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数转”的苏州样本

0

古 晶 何善炜 蒋 晗 周成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的数字经济, 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近年来,苏州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以“智改数转” 为抓手,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为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也为全省各地推进“智改数转”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好在哪里——苏州推动“ 智改数转” 的“ 五好”之举

2021年苏州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0634个,今年首次发布“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苏州4个县级市均进入前十,其中昆山、张家港分列第12位。亮眼成绩彰显出苏州推动“智改数转”的昂扬势头,与其采取“五好” 举措密不可分。

“一好”在于社会氛围浓厚。逢会必宣“智改数转”, 遇企必言“智改数转”,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智改数转”的浓厚氛围和明确导向。建立高效推进机制。2021年,苏州以“ 新年第一会” 的方式召开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 发出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动员令” , 成立工作专班, 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 设立基础设施、数字产业等六个推进小组,协同推进“智改数转”工作。强化系列政策支持。出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形成政策体系, 着力解决企业“ 智改数转”成本高、人才少、方案缺等问题。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推出政策解读、场景开放、供需对接、人才培训、金融支持等生态服务,加强氛围营造与资源对接,完善优化“智改数转”生态体系。如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实施“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构建由需方、供方、政府以及各类协同方为参与主体的“3+X”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生态圈。

“二好”在于要素支撑有力。为破解企业因“缺资金” 而“不愿转”的难题,苏州出台专项政策措施,为企业“智改数转”送上“真金白银”。推动贴息奖励落地惠企。按照市、县(区)两级累计给予不低于2%的贷款利息补贴,降低企业“智改数转”成本。全市累计41家银行参与“智能制造贷”合作,383家企业获得智能化专项贷款,授信总额达248.6亿元。兑现有效投入奖补政策。按照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其他产业三个类别, 落实工业企业有效投入专项奖励实施细则,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2021年度支持资金6.3 亿元,带动151家企业技术改造投资90.9亿元,推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开展免费诊断服务。面向全国招标优秀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分行业、分层次、分区域免费帮助企业“把脉问诊”,挖掘激发转型需求。如昆山市以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标准为方向,通过“移动门诊”情景式辅导,帮助企业对接“最佳资源”。安特威阀门依据诊断报告实施改造后,年均成本下降了20%,人员减少了50%,产品不良率降至0.1%,探索出一条投资小、成本低、人工少、效率高的全新生产模式。 

“三好”在于标杆赋能强劲。筛选基础好、能力强、水平高的重点企业,开展标杆示范引领行动, 加快构建多场景、全链条、多层级的梯度示范体系。发挥“灯塔工厂”的“指路明灯”作用,组织500 多家企业走进全市5家“灯塔工厂”学习“智改数转”经验。如博世汽车为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超120家企业提供“智改数转”服务。纬创资通成立纬绩智能科技,开发一系列跨业务领域智能应用,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转型技术服务。发挥标杆企业典型示范作用,推动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标杆企业输出技术和服务, 开展集成应用创新,建设产业链协同平台。如沙钢、永钢、亨通、盛虹等行业领军企业分离软件、信息等业务,成立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其中,沙钢高科年度签订对外服务合同金额超8000万元,为本地及外省1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

“四好”在于服务范围广泛。通过外引内育,培育“智改数转”优秀服务商,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分类开展“智改数转”,持续拓展服务覆盖面。加大平台院所引进力度,2021年苏州引进浙江蓝卓、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等大院大所,全国15大双跨平台已有12家落户苏州。培育壮大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工业互联网特色基地4个、省级重点平台10个,居全省第一。新增15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评选首批20家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优秀服务商,评选首批26家数字化采集服务商,在机加工、3C及零部件等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数据采集服务。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应用,由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转变,推动中小企业加速普及应用,推动产业链条共同实现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创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3个、智能制造优秀场景5个,占全省三分之一。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参与各类标准制定,以标准引领“智改数转”,如泽达兴邦牵头制订的中药生产智能化改造标准获得ISO国际标准认证。 

“五好”在于基础设施完备。数字基础设施既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又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5G网络,实现中心城区和工业集中区等生产生活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 新增5G融合应用项目216个,累计846个。如“罗普斯金通过5G+数字孪生+智能制造+远程控制”等场景, 打造5G智能工厂; 国富氢能通过部署5G专网,实现数据在园区内闭环传输。加速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建成上线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2个,累计接入企业4160家,标识注册量65 亿条,标识解析量53亿次。其中,5个综合型节点和7个行业型节点覆盖了日化、汽车零部件、医药、环保、压铸等多个优势产业。

好中也有忧——苏州推进“智改数转”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尽管苏州“ 智改数转” 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对标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先进城市, 苏州的标杆作用发挥得仍不够充分,示范引领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 政策扶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智改数转” 不是一“转”永逸,而需循序渐进、不断提升,即便很多已“ 转起来” 的企业也面临如何“继续转”“转得好”的拷问,如何推动“可持续转型” 成为现实难题。而当前各类技术、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都需要时间的积累效果才能逐步显现,政策的延续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无论是财政奖补力度,还是信息化、工业化基础,苏州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全省复制推广苏州经验,还需各地结合实际,构建更加精准贴身的政策体系,打消企业顾虑、撬动企业破局。

第二,数字技术支撑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从工业软件来看,工业软件自主可控能力较弱,尤其是芯片技术、系统软件、材料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工业关键标准、技术仍需突破。从智能化硬件来看, 智能化装备投入仍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沉重的负担。虽然政府对设备投入进行补贴, 但根据《苏州市工业企业有效投入奖励实施细则》,单个项目设备投入需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部分企业反映门槛较高, 后续保养、维修、人员培训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专业人才来看,盖睿科技、紫光云等企业均反映产业高端人才稀缺且流动性大,尤其是在苏州重点推动的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各地人才争夺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

第三,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意识仍需进一步提升。调研发现,相较于大型企业,广大中小企业仍是“智改数转” 的难点和关键之所在。由于数据采集基础薄弱、转型人才欠缺和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多数中小企业不会转型;转型成本的高企和资源投入的不足又使得中小企业不能转型;转型见效慢、协同差、成果不明显使得中小企业对转型信心不足而不敢转型。

好景更要长——苏州推动“智改数转”的对策建议

“ 智改数转” 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要学习苏州经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加快数字产业和制造业双向赋能,在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竞争格局中把握主动权。

第一,分类推进企业“智改数转”。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实现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创新转变,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作和精准对接。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数据服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更大力度推进建设“智改数转”平台,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依托平台汇聚行业资源、工业App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提升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实施中小企业“ 智改数转”推进工程,推动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和设备云上平台,努力破解中小企业“不愿、不会、不能”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难题, 多场景、深层次推动企业“智改数转”。

第二,切实增强“智改数转”科技支撑能力。围绕“智改数转”需求,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工业软件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高校院所等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集成, 加快突破工业软硬件、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 提高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国产化率。聚焦“ 高精尖缺” , 大力引进“ 智改数转”领域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平台, 培养专业人才。

第三,着力夯实“智改数转”基础保障。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基于“网++ 端”的企业综合网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以平台为核心的“1+N”工业互联网体系, 推广“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成果,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建设,推动标识数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四, 持续加大政策供给。探索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促进政策和监管方式,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 加大宣传、培训、指导力度, 更大力度落实“智改数转”惠企政策,推广苏州经验,用好贷款贴息、有效投入奖补等政策和“智能制造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各项政策直达企业,着力破解企业因“缺资金”而“不愿转”的难题。加强数字安全保护,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数据共享机制,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逐步开放工业数据,让数据资源为制造业加快向高端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