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苗接种的推进,经济复苏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 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减排承诺。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可持续消费和环保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策略。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电子竞技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体育的面貌。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投资热潮。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正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双碳”推进过程中的发展误区及应对之策

    “双碳”推进过程中的发展误区及应对之策

    0

    韦结余

    自“ 双碳” 目标的提出后,全社会掀起了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热潮。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运动式”减碳、“一刀切”等短期行为,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引发了能源安全风险, 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警惕和防范。下一步,要把“双碳”目标作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契机,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循序渐进推进“双碳” 工作, 向世界交出一份“ 双碳”目标的中国答卷。

    “双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误区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 一些地方在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由于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内涵理解出现一些偏差,对其实现方法和实现路径缺乏深入思考,导致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出现了“运动式” 减碳、对煤电“ 一刀切”、各行其是等发展误区, 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短期内有可能减少碳排放,但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1.“运动式”减碳的三种错误倾向

    在实践中, 一些地方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情况,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倾向。第一种情况是“攀高峰”。一些地方政府将2030年实现“ 碳达峰”错误理解为“攀高峰”, 为了在碳达峰之后有较大的排放空间,盲目上马一些“双高”项目,表面上在推进“双碳”工作,实际上是在积极地发展“双高”产业,完全没有考虑给未来实现碳中和所造成的困难。第二种情况是“一刀切”。一些地方政府简单认为实现“双碳”目标就是要严控高耗能项目, 对于高耗能项目一律叫停,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行为,没有考虑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和市场需求, 导致一些技术先进、需求迫切的高技术项目不能上马,错失了产业发展良机。第三种情况是“一窝蜂”。一些地方不顾地方发展实际,盲目上马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没有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更没有考虑技术发展阶段和市场空间,当市场需求不足和技术成本过高时,就出现了大拆大建的现象,这种行为长远来看也不利于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

    2.对于煤电采取“一刀切” 

    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消费造成了近80% 的二氧化碳排放。其中,电力部门的煤炭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50%40%以上,所以控制煤电对于实现“双碳” 目标意义重大。因此,有观点认为,应将煤电从电力供应中去除,才能实现碳中和,这种对煤电“一刀切”的行为也是“运动式”减碳的表现之一。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能源价格高涨,国内煤炭供应紧张, 有些地区曾“拉闸限电”,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根据规划目标,“十四五” 期间我国煤炭的年度需求量仍在40亿吨左右。现阶段“风光+储能”组合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并且新能源有季节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入网后也需要调峰调频。所以,煤炭将继续在能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待风光能源充足和储能技术稳定的时候,煤电才可以慢慢退出。因此,需要在合理规划、谨慎控制煤电增量的同时,制定科学的新能源替代目标,循序渐进提升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3.各行其是,层层加码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 一些省、市、县制定了相应的碳排放目标和实现路径,在促进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和问题。例如,有些地方政府碳排放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地方发展实际,导致时间节点层层提前,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同时,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等原因,山西、内蒙古等地为全国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和电力供应,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所以,“双碳”目标需要在全国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而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地区或企业。青海、西藏等可再生能源生产较多的地区可以较早实现碳中和,山西、内蒙古等能源型地区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可以相对稍后一些,只要在全国层面上保障实现中和就可以。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推进“双碳”工作。

    4.只重视城市碳排放,不重视农村碳排放

    在“双碳”工作推进过程中,有观点认为“双碳”工作的重心在城市,而不在农村, 从而忽视了农村地区的碳排放。据统计,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同时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抵消80%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农村地区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用能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所以,把广大农村地区纳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框架中, 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融合,是广大农村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双碳”目标下,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深度融合,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课题。

    5.忽视氢能在碳中和中的重要作用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零污染、零碳排的绿色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理想载体,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的出台,氢能被认为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有观点认为, 氢能在能源系统的占比还很小,对于实现碳中和的作用也很小,仅仅在储能当中有所应用。这是由于现阶段氢能制取成本过高、产业链上下游环节还没有打通、氢能产业规模较小所导致的。未来随着氢能技术进步,氢能制取和运输将更加高效快捷,必将带来技术成本下降,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长远来看,氢能不仅具有储能功能,更具有燃料、化工原料等多种功能,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政策建议

    “双碳”工作的推进,需要坚持创新引领和系统观念,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关键因素,推动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 推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1.坚持创新引领,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 双碳” 目标的提出, 将带来经济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引起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范式的系统性革命。从根本上看,必须要坚持创新引领,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科学技术上不断突破,为“双碳” 目标提供源动力支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为“双碳” 目标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进而带动技术突破、能源革命和产业转型。具体来看, 一方面,需要加强基础科学投入, 不断加大能源新技术研发,推进节能和绿色技术创新, 实现传统能源领域的绿色发展和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 双碳” 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 健全“ 双碳” 制度体系, 继续推进和完善“ 能耗双控” 制度、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和绿色金融体系, 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引导金融投资向绿色产业投资倾斜,推进整个社会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规划各地碳排放目标及实现路径

    “ 双碳” 工作的推进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切实做到全国一盘棋。首先,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短期和长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系统推进全国的碳排放工作。其次, 各地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排放目标及实现路径,既不能走传统发展的老路,也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 大拆大建、大关大停,要科学有序推进“ 双碳” 工作。第三, 在路径选择上, 要坚持节约优先,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总量控制和能效提升,逐步实现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第四,稳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碳减排工作。加快推进化工、电力、钢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 推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京津冀等重点地区的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经济效益和技术含量, 达到大幅度减碳的效果。

    3.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

    从能源系统的角度看,实现碳中和必然要求能源系统从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导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首先, 鼓励可再生能源富集的地区按照科学合理的规划,逐步实现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以煤电、石油等为辅助的新型电力系统。其次,发挥数字技术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依靠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数字技术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新能源数字经济平台, 激活能源电力大数据价值,创新运营模式与机制,构建先进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第三,加快推进能源体制革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价定价机制,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打破各主体之间的行业、地区分割以及技术、市场和体制壁垒,推动能效提升和新能源消纳。

    4.积极主动作为,在减量中实现煤炭高质量发展

    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积极作为,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做到在减量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应以技术创新作为煤炭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进煤炭的绿色智能开发与清洁低碳利用, 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其次,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优化电力系统结构,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清洁电力消纳。第三,解决好煤炭产业退出和职工就业问题。随着煤炭产业的逐步退出,我国260万煤矿工人的安置和矿区转型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山西、内蒙古等煤炭富集地区应及早谋划,提前布局,做到煤炭产业平稳退出和煤矿职工就业有序转移。

    5.打通薄弱环节,实现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

    重视氢能产业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出台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体系,为氢能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提升氢能技术创新能力,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储运设备上的发展瓶颈,建立完整的“制加储运用”氢能产业链,克服氢能“终端热、上游冷”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扩大氢能的市场需求,促进氢能规模化应用。大力发展绿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积极探索氢能在化工、冶炼、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帮助实现深度脱碳。同时,优化电力系统配置,使氢能与光伏、风电的间歇性、波动性相匹配,提升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积极探索氢能在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实现新兴产业的传统能源替代。

    6.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乡村振兴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的碳排放, 通过规划引导和激励机制,引领乡村振兴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尽快制定农村地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图,提出碳排放的总体目标、重点工作和实施路径。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绿色GDP的价值导向功能, 将农村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治理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范围。三是改进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和用能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减排降碳效果和固碳增汇能力,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Visits: 79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