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云计算的普及正在改变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 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正在重塑职场文化和城市发展。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经济复苏的希望逐渐增强。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教育和娱乐带来沉浸式体验。
  • 远程医疗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 聚力创新,中国湿地保护开启新时代

    聚力创新,中国湿地保护开启新时代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岁末年初,湿地保护这一关键词密集出现在公众视野。

    202112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将于202261日起施行。2022 年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 周年,1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1121日至29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的湿地保护领域政、学、企代表人士普遍表示, 我国近年来通过多层面创新之举着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各项成就显著,赢得国际社会肯定。以《湿地保护法》的颁布施行和承办COP14为标志,我国湿地保护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着眼未来,我国湿地保护事业仍具挑战,但愿景可期。

    保护修复,成就卓著

    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进一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据有关统计数据,我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 处,其中内地63处、香港1处。白皮书监测的63处内地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3个省(市、区), 面积372.75万公顷,同口径相比2019年有所增长。

    在上述国际重要湿地之外,我国还有29处国家重要湿地,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 1600余处湿地公园(其中包括国家湿地公园899处)和数量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共同构建成我国的湿地保护体系。来自国家林草局2022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国家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240万公顷湿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500 多亿元,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率已经达到52.65%,成就为世界瞩目。

    我国湿地保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资料显示,我国湿地总体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面积较小。我国以全球4% 的湿地,要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以往人为垦殖、基建等侵占湿地严重,现存湿地面临不同程度退化。整体看来,我国湿地保护基础相对薄弱,保护和修复面临不少困难。

    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 在此基础上,我国的湿地保护修复事业近年来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背后是全面、系统、深入工作的有力支撑。

    “ 在本底调查方面, 我国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湿地资源调查,摸清了家底,为全面保护湿地夯实了基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海涛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国土三调”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开展专门调查。此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长期定位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在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

    “近年来,我国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制度日益完善。”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

    201611 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做出顶层设计。20187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活动。202112月,《湿地保护法》颁布,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为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而在此之前,国内已有28个省(市、区)先后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法规。“这些地方法规的出台与施行,不但为国家层面的立法打下基础,更为地方的湿地保护实践提供了经验, 有效引导了相关工作积极开展。”他说。

    2 0 年来, 我国规划并落地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工程。武海涛介绍,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其中,2021年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修复补助、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加大,分别投入20亿元、5.35亿元,同比增加3.65亿元,共修复退化湿地3188.42公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受益农户16760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面积23468.63公顷, 湿地生态状况得以改善,区域生态功能有效发挥。

    在张明祥的研究视野中, 广州海珠湿地的实践是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典型案例之一。据他介绍,广州市政府放弃了在这一区域超过万亿的土地商业开发价值,着力进行湿地生态保护。从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如今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出一条城市生态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保护新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形成独具特色的“海珠经验”。

    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二级调研员蔡莹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段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中最大的湿地,面积16500亩,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7个伦敦海德公园。20187月正式实施的《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首创全国专章保护的形式,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保护。

    蔡莹说, 经过“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保护与修复, 在政治层面,海珠湿地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成就的一张“ 名片”。这一案例入选2021年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案例, 海珠湿地的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成就。

    在生态层面,海珠湿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鸟类由原有的72 种增加至183种,昆虫种类由原有的346种增加至535种, 还发现了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

    在经济层面, 通过湿地的生态价值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的“虹吸效应”。海珠湿地周边汇聚26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总投资867亿元。相邻的琶洲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世界一流数字经济试验区,预计到2025年崛起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在社会层面,形成以海珠湿地、广州塔为双核的广州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更拓宽湿地发展内涵,创新推出“无界湿地”理念,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加强同行互动交流,推动湿地保护建设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发展各领域。

    在文化层面,海珠湿地一方面向学校、企业和社区提供相关课程,每年接受自然教育的中小学生约30万人次;另一方面将岭南文化特色融入湿地景致,使之成为直观的文化传承载体。

    在我国,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湿地保护修复实践正在推进。作为国内首家跨省级行政区的流域治理投资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永定河流域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把湿地修复和保护作为治理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永定河模式”。

    据该公司有关负责人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2016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国家相关部门单位和京津冀晋四省市人民政府联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统筹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公司贯彻执行“河长”“河工”职能定位,与各级政府构建起长期务实的新型政企合作关系,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利益统一、优势互补的政企合作新格局,打造流域治理与绿色发展共同体。

    据介绍, 该公司2 0 1 8 6月成立至今,以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相关工作在国家顶层设计架构内有序开展,全流域、分层级的协调领导机制逐步完善,发挥中央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和公司“投、建、管、运、产”一体化平台优势,以生态治理项目恢复河流湿地的面貌,以生态补水提升河流湿地的功能,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目前, 公司负责实施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湿地改造、提升扩建的工程9个, 涉及湿地面积1422.49公顷。

    在山西大同、朔州,公司通过桑干河、御河、十里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建设湿地面积727公顷。在河北张家口,公司通过桑干河、洋河、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改造提升揣骨疃、桑壶及桑洋三个湿地,增加湿地面积632.6公顷,沿途修整小蓄水湖面及小溪流60多处, 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5亿元。在北京山峡段,为进一步净化水质,营造生境,新建东胡林、青白口两处湿地、扩建现有王平湿地,形成三处近自然型河流湿地,总占地面积87.39公顷, 形成湿地水面27.51公顷,同时结合三处河流湿地建设,通过对岸线的改造、局部滩地的疏挖、植物搭配及设施引入,打造河流、坑塘、湖泊、沙洲、滩涂到草地、农田、灌木丛、林地等湿地生境,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丰富了河道生物多样性。

    公司强调政企合作、两手发力,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产业开发有效融合。山西神溪湿地公园项目于20216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3.7亿元, 涉及湿地总面积316公顷,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扩大区域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起到重要作用。”这位负责人表示。

    在工程落地过程中,公司注重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满足流域工程建设和产业投资需要。作为华北地区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一期PPP项目占地面积约3万亩,总投资额约11.6亿元,运营期限18年。2021年, 公司完成对该项目实施主体公司的股权收购,取得湿地公园运营权,对推进环官厅水库周边重要生态节点建设、促进区域资源导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治引领,直击痛点

    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过程中,政、学、企人士均对《湿地保护法》的颁布施行寄予厚望。他们普遍表示,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湿地的定义范围和功能价值认识不到位, 破坏湿地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 《湿地保护法》作为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专门法,将为强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遵循,对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但是对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制度层面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更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在国家层面为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的领先范例。

    作为全程参与了《湿地保护法》立法工作的专家,张明祥表示,在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承办COP14之际颁布实施《湿地保护法》, 将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我国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与巨大成就,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引领世界湿地保护立法及实践的潮流。

    在他看来, 《湿地保护法》的立法以独特亮点直击了当前湿地保护工作的诸多痛点,将对我国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一是既往的自然资源立法,如《水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均从资源角度出发立法,《湿地保护法》则是从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立法,立足湿地退化的现状, 对立法目的予以明确,强调保护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二是对湿地利用做出明确规定,强调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促进保护和利用更加协调。三是对湿地保护的制度设计较为系统全面, 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与协作机制,明确了湿地总量管控制度、调查评价制度、修复制度、约谈制度等,形成有机统一整体。四是对非法占用、破坏湿地的处罚力度之重前所未有,确保对有关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湿地保护法》提出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这将为公司进一步开展湿地治理项目提供指引。《湿地保护法》的出台强化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明确了湿地资源管理的机制和责任主体,提出了湿地保护利用的原则和要求, 为湿地的保护治理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他还表示, 《湿地保护法》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省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利用活动进行分类指导,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适度控制种植养殖等湿地利用规模。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公司将以此为法律依据,继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把握机遇,愿景可期

    专家认为,COP14的举办,将成为我国对外履约不断深化的实绩,展示我国湿地保护显著成就的窗口,是进一步推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的难得机遇。

    张明祥说,COP14在中国召开,本身就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肯定。具体而言,中国在湿地保护立法,对小微湿地的保护,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标准、程序以及湿地公园标准、程序、体系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显著。

    武海涛表示,中国是《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此次作为对外履约积极作为的发展中大国来承办COP14,希望在会议规模、举办方式、会议成果等方面达到新高度,从而助推世界湿地保护事业达到新高度;通过大会进一步倡导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湿地保护经验、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及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着眼未来,成功的湿地保护实践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张明祥表示,优秀的湿地保护实践通常要满足五方面条件,一是各级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对湿地的功能和效益高度重视, 这是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前提。二是各级政府切实履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形成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三是水资源要丰富。四是财政资金要到位。五是技术支撑要保障,湿地保护要由相应的专家团队提供有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方案。

    武海涛认为,保护成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常具有结构完整性、功能稳定性和系统的健康性及持续性。同时,成功的湿地保护工程需要维持湿地的自然结构、过程和功能,还能够发挥湿地自身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实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的协同。

    蔡莹表示,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支持与时间的验证。海珠湿地的未来,不仅需要上级单位及相关部门继续给予资金、政策、技术层面的指导,更需要全民的关注和参与。只有公众整体环境保护意识提升,更多人投身湿地保护事业,才能真正打造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她介绍, 海珠湿地创新性提出“无界湿地”理念,强调湿地保护的地理边界是有限的,但保护所带来的生态溢出效益是无界的,将福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不断前进。她说,继续推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探索都市与湿地协同共生发展之路, 是海珠湿地的愿景。海珠湿地将以“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为目标,湿地内提升湿地生态效能, 打造世界一流“城央湿地”; 湿地外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建设“黄金价值带”,最终形成更生态、更开放、更智慧、更国际化的湿地保护新格局。

    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湿地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进一步开展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重大契机。一是建议各地根据自身湿地资源本底条件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二是建议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角度,出台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政策, 以政府购买生态服务、使用者付费等方式形成投入产出良性循环, 更好地建设、保护湿地。“公司将继续发挥流域治理平台作用,通过落地建设一系列修复治理工程,积极参与湿地保护与利用工作。”这位负责人表示。

    Visits: 1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