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三十而立,感知创新的力量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突破1000亿元、突破2000亿元、突破2400亿元,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即将完成既定目标2600亿元、有望突破2800亿元……筹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再一次被赋予新的使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一路创新引领,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成果丰硕。

33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的初心使命,已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省首家地区生产总值破2000亿元园区。如今, 成都高新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资源超过70万人,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30 家,聚集企业超17万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05家、上市及过会企业总数达55家,企业聚集度居中西部第一,综合实力稳居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1214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联合调研组(以下简称“联合调研组”)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走进成都高新区,探寻33年来, 数字背后的变化,感知创新的力量。

从无到有,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从无到有,千帆竞发,势起如炽。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都高新区如何站上“C位”? 

从成都人南立交桥出发,沿着中国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一路向南,浓厚的现代化、国际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便是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极具现代艺术感的地标建筑鳞次栉比,数以万计的创新创业企业聚集于此,无数创业者在这里上演着创新创业的动人故事。

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 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家打破国际垄断超导磁医学成像技术的企业——奥泰医疗;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成都先导…… 

33年来, 初心如磐, 成都高新区实现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诞生出诸多“第一”。

33年前,这里还仅仅只是成都南郊的一片农田。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第一波留学人员回国大潮到来。求贤若渴的成都高新区将目光聚焦在了这群怀揣才情、抱负的海归身上,开始了最初的人才扶持计划。

19988月,成都高新区在高朋大道5号设立中国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0年,成都高新区揭牌成立中国成都博士创业园,成为全国首家由原人事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次年9月, 博士创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毕业于悉尼大学植物病理学的黄永是首批入驻创业园的海归博士之一。20006月,在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黄永便创立成都特普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让国人吃上不含农药的蔬菜瓜果”的梦想安放其中。

和黄永一样,随着国家发展巨变而改变人生轨迹的还有邹学明。邹学明先后赶上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第一批国家公费留学、大批留学生回国创业等历史节点。

20056月,邹学明从美国回国,在成都高新区便创办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奥泰医疗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整机,一举打破了国际医疗巨头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技术、工艺和市场垄断。

黄永、邹学明的到来,不断引起蝶变效应。“学院派”“海归派”“蓉归派”“创客派”,各路人才纷至沓来。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设备、全球领先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预警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 1 世纪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全球创新的磁场愈渐强烈。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新长征”中, 越来越多的草根创业者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奏响时代音符。新技术浪潮下,来自成都本土创业企业的阵营更是星光璀璨。医联、咕咚智能运动手环、百词斩、极米无屏电视……一系列“高新造”蜚声海内外。回顾33年的发展历程,围绕“人产结合,以人促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成都高新区以不遗余力的政策支持,让人才资源和创新动力,在230余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吸引一批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裂变。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资源。人才资源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创新发展处处长张明向联合调研组说,成都高新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力资源聚集地,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先后推出金熊猫人才计划、“岷山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支持各类人才在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汇聚各类人才超7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外来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 万人。人才创新动能显现,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5万家,其中,40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企业市值已超过100亿元。

当前,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跃上2000亿元的高科技园区,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700多家,世界500强是130家, 外贸进出口也是达到了5000多亿元,占全省的62.8%

“我们既是经济的重镇,又是创新的高地。一直坚守发展高科技,从未停止过,必须通过搞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化发展。”张明向联合调研组介绍,作为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成都高新区布局“一区四园”发展格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以“芯屏端网智软”为重点,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近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数量增长10%,聚集了英特尔、华为、京东方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全球70%iPad平板电脑和近20% 的笔记本电脑产自成都高新区, 全球第二条、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成功量产。

生物医药产业—— 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血液制品产业化基地, 形成了新药研发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服务平台。完成了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突破了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等29项新药研发“卡脖子”技术;成功推动华昊中天优替德隆注射液、微芯药业西格列他钠片21类新药上市, 全年上市1类新药全国占比12%, 累计处于临床阶段1类新药48个。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4,与苏州工业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列第一方阵。

新经济产业——形成了以5G 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三大细分领域,获批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西部信息安全产业园,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文创产品。

通过一组数据,联合调研组一行看到了成都高新区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强劲发展势头: 2 0 2 1 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4.2亿元,同比增长11.1%,一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6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龙海波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认为,成都高新区从无到有的背后,是人才支撑与资本撬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最早设立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到金熊猫人才计划、“岷山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各类人才在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崛起也通常依赖于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进而不断培育孵化相关上下游产业。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与此同时,创新驱动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投入,在这方面的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了成都高新区政策红利。

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更是提出未来五年将广泛征集“合伙人”,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长量身定制从天使投资到上市融资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高峰。

“总体来看,成都高新区无论是从区位特点、产业分布、品牌效应,还是服务体系上都别具一格, 成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典范。” 龙海波建议,“十四五”期间,成都高新区要坚决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成为创新思想涌现和创新文化形成的主要源发地、全球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重要网络节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的引领示范区。

党建引领,以创新培育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充满活力,独具魅力。

“企业发展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党组织就发展到哪里。”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组织处副处长万能善向联合调研组说, 成都高新区按照“双孵化”工作理念,重点锁定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四级产业培育梯度,着力通过“四步孵化、一步加速”工作方法,打造“党建苗圃—党建孵化器—党建加速器—明星党组织”的四级党建培育梯度,形成企业孵化和党组织孵化齐抓,产业发展和党建共荣的工作格局。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迅速增长。党组织数量达到1250个,党员(含流动党员)1.4万人。就党员结构而言, 园区楼宇内本科学历以上党员占比66.4%39岁以下党员占比67.5%, 来自IT、生物医疗等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党员占比66.4%,呈现出高新技术企业党员多、年轻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多的“三多”特点。

万能善认为,按照中央省市要求,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做法,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主动破题,建立全链条党建梯度孵化工作模式,不断扩大“两新”组织中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做好组织孵化。充分发挥产业管理部门产业一线干部贴近企业的特点,聘请他们为兼任党建指导员,同时公开招聘专职党建指导员,进行“点对点”联系指导,解决“谁去孵化”的问题。采取区域联建的办法实现党建工作下沉,解决“怎么孵化”的问题,持续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

二是做好队伍孵化。把新思想学习宣传融入对企业和人才服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积极做年轻人的思想工作,引导区域青年听党话、跟党走,重点把企业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企业后备力量。

三是做好平台孵化。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了智慧化、便捷化党员“一码通”服务平台,开展二维码式党员电子身份认证, 流动党员就近扫码即可参加党组织活动并积分,破解区域内流动党员多、流动党员不好管等难题。“开放式”组织生活形式受到党员一致好评,部分创意性支部活动成为“网红”品牌。

四是做好品牌孵化。突出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开展“百强领航”示范创建行动,鼓励“两新”党组织提炼党建经验,强化品牌意识,形成“百企百品牌”的工作格局。2021年以来,极米科技、嘉里建设等党组织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

五是创新服务加速。聚焦服务企业和党员职工这一重要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整合多维资源,为企业提供定制式精细服务,着力提升政企协同畅通性、要素获取便利度、风险挑战抵抗力。特别是针对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新构建“党建增信”模式,依据非公企业“是否设立党支部”“公司党员占比”“公司管理层党员人数”等党建指标,对建立了党组织的非公企业申请政策性贷款时进行加分,帮助非公企业更好地获得授信。

自开展“双孵化”工作以来, 成都高新区组织覆盖进一步增强, 党组织体系更密,目前已经建设各级园区楼宇综合党委51个,2021 年已成功孵化党组织175个。在此基础之上,成都高新区通过系统谋划布局,顺应成都市城市发展趋势,以天府大道为轴线,树立“红色天际线”党建品牌。布局AI创新中心等8个党建示范片区,培育中海国际中心等21个党建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格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效应,树立“红色天际线”党建品牌,做强城市形象担当,成都高新区也获评首批四川省“两新”组织党建示范园区。

此外,通过“双孵化”工作, 成都高新区的人才进一步聚集。其中,卓影科技党支部书记陈峻峰就是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长为公司的董事会秘书。以党建为平台,成都高新区精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 2021年对外发布首批百个“百万年薪”岗位,企业人才和党务人才加速聚集。

成都高新区通过“双孵化”工作,企业活力也进一步激发。通过提供“党建增信”服务,累计为区内640家企业提供了超38.5亿元债权融资。同时,在高质量党建工作的推动下,医云科技、极米科技等企业加速发展,医云科技已登上独角兽企业榜单,极米科技已在科创板上市。

2021128 日,以“ 党建引领发展共赢”为主题的党建引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峰会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党建创新项目发布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会上,成都高新区代表党建联盟发布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十大党建共建项目,涵盖区域化营商环境共建、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党建人才联合培养、楼宇党建结对共建、龙头企业结对共建等多个领域,力争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推动党建联盟高新区间合作进一步深化。

早在202012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党建联盟就已成立。在党建联盟的推动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多项工作已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自联盟成立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2家高新区主动融入,以党建为引领,共建经济圈、共唱“双城记”。一年来, 区域合作更加紧密,通过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促成成渝合作协议签署总量达20余项, 成立成渝地区高新区技术转移联盟、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等2个产业联盟,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内江高新区等互派挂职干部达21 名。实践证明,党建联盟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连接纽带,是引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组织建设得强,工作开展得实,成果见实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立兴这样为成都高新区“点赞”。

他认为,成都高新区按照“双孵化”工作理念,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建与发展的同频共振。其具体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建设得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党员多、年轻党员多、高学历党员多的“三多”特点, 通过组织孵化、队伍孵化、平台孵化,采取区域联建的办法持续提升规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织密了组织体系,夯实了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

二是工作开展得实。在解决党组织组建基础问题后,重点解决党组织“干什么”问题。通过品牌孵化、创新服务加速,树立“红色天际线”党建品牌,有效解决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破解了党建和发展“不融合”“两张皮”问题。

三是成果见实效。通过“ 双孵化”工作,成都高新区的人才资源进一步聚集,企业活力也进一步激发。

“ 党建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戴立兴一再强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党建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党建抓好了,就能为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同时,党建工作要想避免“虚化”“弱化”,就要以实际的发展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实践中,确确实实有一些地方和一些单位之间之所以容易出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没能做到统筹一体有机推进。

“ 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向着大海涌流;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唯有奋斗方能留下深深的印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强化政治引领,用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学深悟透思想、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万能善还向联合调研组说道,“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以此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将以党建联盟为重要载体,深化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党建引领的新思路、实现新作为,为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以人为本,以创新建设公园城市

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心向未来。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千多年来,成都城址未迁, 城名不改;透着清香的盖碗茶,滚烫热辣、飘香十里的火锅……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图腾,无数个更新、创新的文化符号,早已深入心田,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来此追梦。

夜幕降临,联合调研组一行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与益州大道交叉路口,这里的“交子之环”造型呈环状、时尚灵动,与璀璨夺目的天府双塔东西相望、高低搭配,交相呼应,与周边建筑、街道车流融为一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夜间商业实力与活力。

作为成都高新区网红桥五岔子大桥的“姊妹篇”,“交子之环” 景观桥与五岔子大桥一样,均是通过建筑结构来实现造型之美。高空俯瞰,“交子之环”的独特造型尤为耀眼。

“‘交子之环’是以北宋时诞生于成都的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为设计原型,其总体形态, 则来自交子纸币上的铜钱纹路, 设计中用飘逸的曲线展现纸的轻柔。”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景观院总规划师吕锐介绍, “ 交子之环” 景观桥与高达218 米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天府双塔构成“一环双塔”的新格局。大桥内直径达90米、外直径达110 米,桥体采用钢箱梁结构,整体造型轻盈通透,这里成为融合观景、休憩、临时展览、时装秀、街头表演等多元场景为一体的城市开敞空间。

以人为本,宜居宜业,不仅是最大的事业,同样也是最大的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下更大功夫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腰包一年更比一年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强。以人为本,以城市的烟火气和规划的温情留住人才。“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可持续的良性互动发展,成为不约而同的选择。成都高新区正以“城市有变化, 市民有感受, 社会有认同” 为目标, 塑造“ 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助力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2 26日, 成都高新区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明确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标定“十四五”时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统筹部署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具体举措,勇当成都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主支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成都市发布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覆盖居民收入、生活成本竞争力、公共服务、城市通勤等与群众、企业息息相关的十大领域。结合区域实际,成都高新区围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市治理、城市品质等方面重点发力, 扎实开展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十大工程,并推出了115个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点项目,投资总额超600亿元,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以人为本、着力宜居宜业的同时,成都高新区也正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20218月,在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1)”榜单上,全国共有52个国家高新区、48个国家经开区入围,其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七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营商引领”单个维度,成都高新区位列“园区营商环境TOP20”榜首。

“区块链授权,解决了没有时间亲自去办、反复开具授权证明的烦恼,直接在手机授权就可以找他人代办,非常便捷。”2021 年以来,市民曾琳切实感受到了成都高新区区块链授权办事服务的好处。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便利度、满意度,成都高新区积极推动数字政务创新改革,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结合人脸识别技术推出了区块链授权办事服务,保障企业法人代表和群众线上真实授权,办事群众可无需开具纸质授权证明材料,解决授权证明开具和传递的麻烦,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前,区块链授权办事服务首批试点已覆盖成都高新区多个街道。

“区块链+政务服务”,只是成都高新区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2021111日,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址正式投入使用。新政务中心以“设施一流、智慧亲民、功能完善、环境温馨” 为设计理念打造,将原天府新谷税务、人才服务、公安户政、出入境、婚姻登记等8个大厅业务进行集中办理,设置对外服务窗口260 个,入驻党群工作部、政法委应急局、发展改革和规划管理局等16 个部门,办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共计1000余项,让办事企业、群众“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以企业和群众为中心,持续深化“放管服” 改革,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推进政务服务创新改革方面,成都高新区大力推动流程再造,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覆盖20个热点行业,通过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实现“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标核准、一窗出证”,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节约企业群众的办事成本。全力推进“跨域通办”, 实现区级权限内180余项事项跨区域通办。强化信用审批,通过信用审批服务近2500次,容缺办理审批时长最大从30天缩短至5天。

成都高新区聚焦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抓手,不断完善企业服务体制机制,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开办企业“零成本”“仅跑1次”;打造税企“掌上通”“税小咨”智能语音咨询平台,综合涉税事项网上申报率达99%以上;推进惠企政策“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试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

20219月,成都高新区在四川省率先发布《成都高新区打造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标杆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以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为指引,聚焦市场准入、投资建设、融资信贷、科研创新、要素获取、法治保障等关键领域,推出了68项举措,加快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先行标杆。

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市场活力不断迸发。数据显示, 2021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新注册市场主体5.71万户,新注册企业3.13万户。截至20219 月底,成都高新区累计市场主体存量27.13万户,其中企业17.69万户。

…… 

20182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文明总是伴随着农耕文明、工业文明而向前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现伟在接受联合调研组采访时认为,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发展最新探索和创新实践,反映了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发展最新要求,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后, 如何解决城市发展空间的野蛮生长、要素资源的低效利用、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风貌形态的千城一面、永续发展的难以为继等热点问题,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公园城市是对城市发展“人本”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根本出发点,回应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公园城市要满足人民以健康为中心的素质需要,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创新素质和文明素质,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公共医疗保障体系;要满足人民以民生为导向的就业需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满足人民以宜居为目标的环境需要,建设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环境,完善公共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交通、环境保护体系;要满足人民以富裕为核心的收入需要,完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型财政体系;要满足人民以平安为基础的安全需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平安幸福。

刘现伟认为,在成都高新区, “公园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回眸“十三五”,成都高新区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经济总量再攀新高、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成为四川省首个经济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的高科技园区。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400亿元, 以8.3%经济增长率领跑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晋升,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绘就新蓝图、奋进新征程, 走好“赶考路”、不负新时代。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之际,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向未来,成都高新区提出将继续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紧抓“一带一路”、新时代国家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时代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勇担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主支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助力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党建引领,创新护航,成都高新区未来可期。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联合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杨良敏 刘长杰 杜悦英 蒋 莹 潘方勇 安立伟 王亚楠

执笔:蒋 莹 潘方勇 安立伟 王亚楠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