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电商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0

夏杰长 刘悦欣

近年来,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向实体经济的快速渗透, 新技术、新服务同传统商业模式结合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不断改变着原有的经济生产关系与社会生活方式。特别是2 0 2 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以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为代表的社区电商得到了快速发展, 成为百姓寻常生活的新选择和社区经济的新形态。

相关数据表明,2020年底, 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3641亿元,同比增长42%;社区团购全年成交总额约720亿元, 同比增长78%。社区电商市场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反应出新技术及其催生的新模式,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习惯,不断满足人们对便捷、新鲜、平价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终端零售的新形态,社区电商顺应了国内零售行业精细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整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进一步挖掘社区电商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提效方面的作用,我们拟围绕商品供给链路、终端价格差异、流通成本构成、供给品损耗、商家资本周转等维度, 对大型超市、传统农贸菜场、社区电商三种零售业态的供给特征与优劣进行详细对比,以期对社区电商模式供应链提质增效开展深入探索。

社区电商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一)社区电商拓展了传统供给渠道

与超市、农贸市场等传统零售业供给链路相比,社区电商模式具有缩减供给链路、实现区域集采统配的精细化供给特征。传统零售业供给链路,从产地或品牌商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至少要经过产地、产地经销售、销地经销售(二批、甚至三批)、超市等门店、终端消费五级销售流通体系。而社区电商模式利用原有产地和产地经销商的供给系统,并将其嵌入平台所搭建的“ 中心仓—网格仓—团点”组成的三级物流网络,进而绕过了加价最为混乱的销地经销环节以及运营成本较高的终端门店。与此同时, 在商品选择和分拣方式上, 社区电商会对高频次的日销品实现有计划的聚集,依靠社区销售习惯平滑供给。这是由于社区商品的品类集中且类目少于农贸市场和超市,可大幅缩短分拣工作时长,提升工作效率。社区电商模式的另一特点在于其依照区域需求,实现货品的集采集配和线路优化,替代了传统多头配送发货场景,可节约物流运力,为供应链的降本提效提供了空间。

(二)社区电商与超市相比具有多维度的降本效能

与传统供应链相比,社区电商通过数字平台的供需对接,以销定产,降低了传统产品供给链的诸多不确定性,具有多维度的降本提效功能。首先,社区电商模式绕过了链路冗杂、加价繁多的销地批发环节,降低产销差价成本; 其次,社区电商的仓储实为分拣仓,而非储藏仓,因此并不产生储藏成本;最后,与传统超市相比,社区电商模式消除了进场费、年节费、店庆费、年底返利、毛利补偿费等多种管理杂费,有利于提供更平价的商品和服务。为更精准地测算社区电商模式的供应链效率,笔者基于武汉社区电商所售商品,重点比对了蔬菜、水果、肉类、标品调味料等产品的终端价格和供应商价格。研究发现,在标品供给上, 社区电商比超市成本降低35%左右;在生鲜品上,水果、肉类和根茎类蔬菜, 比超市成本降低30%40%; 但由于水分和品相要求,社区电商的叶菜类供给成本与超市接近。

(三)社区电商与农贸市场相比可显著降低生鲜品损耗

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传统以农贸市场为主要渠道的生鲜配送系统,存在大量的商品损耗。例如,五级分销链路中,每一环节的“选、抓、捏、拿”均会带来5%10%的生鲜品损耗,部分叶菜类菜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15% 左右。社区团购由于采取预售制,产品以整件制发出,可以充分降低生鲜品配送的过程损耗, 而由于产品品质不达标造成的少量损耗基本可以控制在3%5% 以内。笔者结合走访调研和成本构成分析,将综合超市、农贸菜场、社区电商三种业态的成本按采购成本、管理成本、损耗成本三种方式拆解。研究表明,农贸菜场的损耗成本占比最高,可达总成本的10%左右;超市与社区电商的损耗成本占比接近,约占各自总成本的5%左右,但超市的管理费用占比明显高于社区电商。

(四)社区电商可显著缩短商家资金回款周期,缓解货物堆存压仓

供应商是社区电商模式中最重要的关联主体,也是数字化重塑传统零售行业的重点对象。在实地走访和座谈中了解到,绝大多数供应商,特别是传统供应链的一级分销商对社区电商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其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区电商模式可有效化解传统分销企业存货积压,降低供应商的库存风险;二是社区电商模式可显著缩短商家资金回款周期,避免因货款长期不到位引发的“三角债” 问题。笔者在实地调研考察中了解到,传统商超及菜市场等零售终端的业务模式为先进货、后卖货,存货周期较长;反观社区团购仓储实为分拣仓,而不是存储仓,周转期基本为1 2天。在资金周转方面,社区电商回款周期在35天,明显短于超市和便利店超过30天的回款周期,这也是中间供应商愿意为社区电商销售商品主动降价的重要原因。

(五)有利于缓冲市场供需矛盾和平抑价格异动

社区电商的本质是基于信息技术和数字平台,对传统零售市场实现更加精准、细化、同频的供需匹配,进而形成零售品的社区近场化供给。社区日常消费品的复购率高, 商品流量相对平滑,社区电商平台可基于每日甚至每天多时段的消费数据,沉淀区域消费数据,进而获得城市社区和下沉市场等消费场景的规律性特征;再借助供应链的前置布局,实现区域所需商品的预购与储备, 由终端需求决定前端供给,缓解商品市场的资源错配, 平抑因供需失衡产生的价格异动。202110月以来,受秋季蔬菜主产区降雨等多种因素影响, 国内绿叶菜价较往年出现了大幅上涨,供给的不确定性造成大量消费者囤积蔬菜和日用商品,形成商品挤兑压力。面对抢购潮, 国内社区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了全国范围的直采直销网络优势,基于平台订单开展集采直配,对菜价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缓冲作用。例如,某社区电商平台淘菜菜,直连全国近300个菠菜种植基地,在10月份向市场投放了100万斤平价菠菜,保障了部分地区菜品的平价供应。

社区电商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从市场的发展需要看,未来社区电商仍有很大的需求市场, 并成为推动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首先,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伴随着未来社区与社群数量的进一步提高, 社区电商向下沉市场的发展引力依然较大; 其次,随着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的形成,城市的生活半径将进一步向社区集中,消费的便利性将成为百姓生活关注的重要因素;再次,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将推动传统供应链进一步优化甚至重塑,精准、实时、细化、平价的商品供给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新要求。显而易见,社区电商满足了新发展阶段下多种新趋势的叠加需求。然而,社区电商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 需多方发力,综合施策。

(一)借助社区电商形成零售供给体系错位发展态势,推动传统零售商数字化转型

因供应链渠道的不同,社区电商模式与传统零售供给存在差异化的供给特征。社区电商不可能完全替代原有的零售消费场景,其适用群体更加偏向便捷性需求高、且价格中度敏感的消费人群, 现阶段该模式可与现有农贸市场、线下超市并行发展, 互为补充, 不是有你无我的冲突。比如,在品类上,社区电商所售商品种类明显低于传统线下卖场;在消费习惯上,即时采购和现场挑拣仍是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因此,应瞄准社区电商服务人群的差异化定位,将其作为零售品消费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用以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同时,面对超市等受影响群体, 相关行业部门应同政府和电商服务企业一道,加快研究传统供应链的提质增效空间,探索传统中间渠道和大型供给终端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二)探索传统供应链路提质空间,加强重点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传统零售链中农贸市场和商超在地理位置、商品种类、服务群体和消费场景等方面具备一定独特优势,不会在数字经济冲击下短时间内出现收入陡降,但随着消费者对消费便捷程度和商品品质等方面需求日益丰富,传统销售渠道和模式已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多样性需求,并且社区电商的兴起在流通成本控制等方面提供了良好参考。同时,新型商业模式和快速更替的技术手段对传统供应链相关环节的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 需要政府同传统零售物流企业、电商服务企业一起积极探索传统供应链转型升级空间,加强对主要从业人员、重点人群的相关技能培训,有效支持传统零售中间渠道企业和传统小店等零售终端开展数字化转型。

(三)把稳社区电商的合理价位区间,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的市场预判机制

从社区电商的成本构成看, 社区电商商品的理性价格应低于线下大型超市,但高于菜贩或集贸市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可精算社区电商模式在产品供给链成本上的合理降幅,给出合理价格降幅区间;同时,树立社区电商合规标杆企业,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推动行业标准的出台。鼓励各地商贸部门与社区电商平台合作,共同发掘并发挥数字化供应链的市场预判作用,平抑市场供需矛盾与价格异动。

(四)鼓励社区电商向低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发展,完善下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消费市场庞大,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同时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加之移动互联网在低线城市和农村的普及意味着未来随着社区与社群数量的提高,社区电商向下沉市场的发展引力会更大。社区电商延伸了零售链末端, 使端点可以渗入传统商贸难以布局之地。居民消费升级背景下,鼓励社区电商向低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布局发展,不仅能够满足这部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也能有效撬动下沉市场消费增量,进一步带动物流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应支持和鼓励各类电商服务企业布局下沉市场零售终端网点和供应链;对设置智能终端配送系统和相应设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规范并细化社区电商终端网点建设,对参与乡村社区电商配送的物流企业,给予下乡村配送补贴。形成从社区电商零售全链路、多维度鼓励向下沉市场发展的引导。

(五)加强多方主体协同, 推动社区电商健康有序发展

社区电商是一类涉及消费者、社区、物流企业、平台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主体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其有序健康发展还需要各参与方协同发力,共同构建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在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物流链路畅通且覆盖全面的基础上, 还应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恶意竞争和平台补贴过度等核心问题加强监管,及时制定发展规制和标准以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相关企业应当注重遵守市场秩序和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经营操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察,保障商品及服务的质量。此外,社区管理部门需要对此类新型零售模式做好应对,创新管理方式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升级战略与重大政策选择》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技经系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