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0

范 翔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刻阐述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多次作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指导和根本遵循。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是落实高校思政工作新要求,切实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全育人”格局逐步形成,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最具指导意义的是2017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好该《意见》,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个方面的育人功能,认真构建十大质量提升体系。同时,教育部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建设等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广大师生“四个自信”更加坚定,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更趋精准,网络文化活动更活跃,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新格局逐步形成。

各高校以“三全”为基础,以“育人”为关键,经过三年多的改革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接下来如何解决汇通点,画好“三全育人” 同心圆,寻求可借鉴可推广的“三全育人”方案,还需抓住“牛鼻子”,以正确方向进一步提升育人力度和效度。一是要善于梳理岗位育人职责,提升和统一教职工思想认识。不定期围绕党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和校党委工作安排组织学习研讨,深化教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的认识和理解;系统梳理各岗位育人元素,引导教职工形成致力于人才培养的思想自觉,同时,教职工要严格履行育人职责,为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提供服务保障。二是汇聚多方育人资源,凸显全方位育人格局。高校在“十四五”规划和各类校园建设规划编制中,在“双一流”建设等大额专项资金使用中, 在战略研究、学科评价和各种基金项目设置等方面应进一步突显育人元素,进一步加大对立德树人成效的检验和倾斜。三是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各单位和教职工个人履行育人职责情况及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个人聘期考核、职称晋升以及荣誉奖项评选中,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育人氛围。

以“十育人”为抓手,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各高校要直面问题和矛盾, 明确育人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善于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构建“十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样重要的抓手中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早布局、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应该讲这就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

改革创新课程育人。一是要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持续加强思政课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自身水平。二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努力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健全教材选用与评价工作机制。完善教材选用和使用情况的信息反馈机制,多渠道开展教材质量督查和教材评价工作,多形式了解师生对选用教材质量的反映,确保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持续加强科研育人。一是要健全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科研育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育人中的主体作用,把育人作为科学研究的落脚点,把思想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完善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二是拓宽科研育人渠道, 推动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建设科研育人示范团队,通过增设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营造科研育人氛围。强化与科研院所、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进一步拓宽产学研教相互融合的途径,组建科研育人平台引导学生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三是完善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的制度。扩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覆盖面,引导学生树立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

系统推进实践育人。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系统梳理各类实践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对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合实践资源, 优化社会实践方案和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在实践育人中突出价值导向和学术导向,做好科技扶贫、教育帮扶、社会调研等方面的实践工作。二是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构建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造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精品课程。三是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育人平台, 规范各类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见习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志愿、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

着力推进文化育人。一是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打造“一院一品”文化项目,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水平。营造良好的师生学习生活公共区域文化氛围,推进人文景观建设,打造文化育人场所。三是丰富校园场馆建设。在校史馆、科技馆等必要场馆的基础上,可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推进校园博物馆、歌舞剧院等文化场馆建设,完善场馆的育人体制机制,发挥校园场馆的育人功能。

扎实推进网络育人。一是加快高校融媒体建设。建强门户网站、各类专题网站和“两微一端”网络平台,打造信息交互的“学习中心”,持续选树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多方发力形成网络育人合力。二是建设高校品牌网络文化队伍。重点加强网络名师和校园好网民培育,发挥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网络育人的重要作用,丰富网络文化活动。三是规范校园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推广网络素养教育培训。日常运营督导检查的同时,引导校园新媒体突出育人实效,倡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积极促进心理育人。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重视体现心理素质培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引进高水平专业师资,通过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各类讲座与报告会,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二是做好师生心理关怀,完善危机干预和发现预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科普服务,发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物业宿管等作用,做好重点排查及相关处置预案。三是提升心理育人科学化水平。制定师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方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部署有考核,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等多措并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切实提升管理育人。一是完善高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加强法治教育和管理规定教育,定期宣讲学生日常管理制度规定,鼓励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二是明确管理岗位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制定管理育人主要任务和行为标准,形成管理育人工作清单,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的育人环境。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升教职工管理育人素质能力。严肃师德失范惩处,将能力建设和职业规范纳入教职工培训考核,选树管理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协同做好服务育人。一是回应师生关切,提高服务水平。围绕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丰富服务供给,把服务育人作为职责要求体现在职工聘用、培训、考核和管理各环节,推进服务保障部门综合改革进程。二是提高服务育人规范化、精细化水平。细化物业服务质量标准,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评选服务育人示范岗。在医疗救助、设施维修、智慧校园建设方面持续下功夫。三是完善服务育人平台建设。建好一站式学生事务大厅,倡导学生工作事项“最多跑一趟”, 及时回复解决留言板信息,丰富勤工助学岗位,注重学生生活技能培训和劳动习惯养成。

优化精准资助育人。一是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统筹各类资助资源。完善资助标准、资助对象、资金分配的管理办法,优化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助学体系,灵活运用家访、谈话、大数据分析等形式,精准发现并帮扶困难学生。二是强化奖勤贷助补等重点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奖学金评选发放、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国家助学金申请、临时困难补助申领等工作中,有侧重地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三是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开展资助育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廉洁诚信教育,加强资助育人榜样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深化夯实组织育人。一是强化校院两级党团组织的育人功能。完善基层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团干部联系学生工作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师生结对共建活动。二是丰富育人阵地,统筹形式载体。培育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打造党建工作“标杆学院”“样板支部”, 加强教学科研组织、管理服务组织、师生社团组织等管理,全面提高组织育人成效。(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十大育人’体系研究——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9FZZ02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