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来源和营养价值。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医疗、工业和服务业的创新。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随着全球疫情的逐渐控制,各国经济复苏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知识共享和教育公平开辟了新道路。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愿景

    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愿景

    0

    屈彩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和长远之策。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发展定位,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与意志,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向美丽中国目标奋进。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意味着全面绿色转型已提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程,而且刻画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愿景的时间轴,更勾勒出以绿色发展助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方向。4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强调以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战略定力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柱

    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强对环境污染的全面整治,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展现了中国坚定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志,体现了中国坚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愿景。

    (一)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十八大以来,中国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方位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十九大以来,中国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继续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与文明发展之路。

    (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已是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持续追求的重大目标之一。“十二五”时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增强环境污染防治和保护力度,推进全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逐步改善。“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扩大环境综合整治的规模,推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之一。今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中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提高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

    2020年到2035年是党和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将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历史的新发展阶段,推动综合国力上升到历史的新高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是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将进一步增强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规模和力度,绘制蓝天碧水净土的生态画卷,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迈向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国家总体布局、发展规划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坚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欲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打造生态文明大国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绿色理念是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和引领。中国在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进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理念,以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绿色” 理念,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创新这一理念,指引中国走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并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是对绿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大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绿色”理念的集中体现和精髓,是指引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浙江余姚调研时就提出这一科学论断,此后多次阐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经济发展划定了生态保护的红线,为社会发展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环境的“舟水关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给环境与资源带来难以承载的负荷。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绝不能以环境污染破坏为代价,绝不能以损害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发展不能竭泽而渔,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方向。绿水青山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协同,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体。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必然遭致自然的惩罚。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推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中国走向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发展之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将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公共产品,保护人民的健康,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它体现了党和政府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宗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自然万物循环的规律和万物变化的本质,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紧密联系的“生命共同体”。它强调环境治理过程中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的重要意义。

    “绿色”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环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深化了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和政府推进绿色发展的使命感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绿色” 理念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

    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

    经过持续不断的环境综合整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短板、漏洞和弱项,仍需要实现更多的突破。当前,中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阶段接轨, 是关乎如何发展的问题,也是关乎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答案,并在实践检验中提出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国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指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路径。绿色发展是解决环境污染破坏的标本兼治之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要求。这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向绿色转型,步入绿色发展之路。

    第一,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杠杆。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中国要不断开创节约、循环利用资源能源,降低、消除、避免环境污染与破坏,最小化、化解生态负效应的绿色新技术。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推动发展, 以创新开创未来。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被历史淘汰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推进清洁生产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弥补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技术支撑。“十四五”时期,中国需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在环境污染与破坏防控、废物垃圾无害化与最少化技术、土壤与水生态修复、污染源监测、资源能源循环与再生、清洁净化、生态工艺等方面技术实现新突破,打造绿色生产、流通、营销链,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达到质的新飞跃。

    第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机制,从资金流上支持环保产业,推进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从资金流上监督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行为,促进社会资金流向绿色技术研发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促进企业在生产中、消费者在生活中加强环保意识。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严格信贷管理的方式制约和监督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将7个省市设为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以促进节能减排。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绿色债券发行指引》,通过发挥企业债券融资的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环保产业,推进绿色发展。2016年,国家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发展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推进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开发各种碳金融产品等方式,不断丰富融资工具,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形成政策合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从而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建立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的绿色金融之门,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仍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机制支持。“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金融制度、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为促进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与发展动力。

    第三,强化绿色法规政策体系,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框架,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长期以来,中国颁布了多项行政法规、法律条例,加强行政管理和执行力度,加强法治立法与约束力度,从不同层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中国颁布了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2020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框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环节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总体提升国家绿色发展水平。绿色法规政策体系是国家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转向绿色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它有助于促进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污染源减少及末端治理,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中国绿色生产和消费政策体系仍存在着激励约束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仍需要进一步推行绿色设计、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强化工业清洁生产、促进能源清洁发展、推进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和服务业的绿色发展,扩大绿色产品消费,构建完善健全的、发挥激励约束功能的绿色法规政策体系。

    第四,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化,形成高质量的绿色循环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绿色供应链是一个倡导绿色理念,涵盖产品原材料的获取与供应、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报废与回收等多个环节,涉及供应商、生产商、物流商、销售商、用户等多重主体的循环链和产业体系。绿色供应链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推进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中国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应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突破口之一。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小康社会的实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绿色供应链是实现绿色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合理配置、供需良好循环的重要平台,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的重要平台。绿色供应链要求在产品的采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报废和回收,技术研发,项目规划,产业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坚决践行绿色理念,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最大化, 降低对生态环境负面效应的最小化,有利于推进绿色低碳的有效发展。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加强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和降低碳排放、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路线图的进程。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而复杂。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变化多端的国际局势的支柱之一。绿色贸易壁垒已是国际贸易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也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的工具。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构建国际循环的新优势。

    第五,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共建美丽家园。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家园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人类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和建构着自然环境的发展。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环境本身的建设。中国倡导绿色生活观,强调每个人以身作则,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开创绿色健康生活方式。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发表了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讲话,指出“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 提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提倡节约资源、注重环保、减少污染、适度消费、绿色出行与居住;避免资源浪费和非理性消费,反对物欲主义和享乐主义;强调人人从点滴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 坚持不懈,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本着绿色发展导向,加强在绿色法规政策体系、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机制、绿色循环链等多领域的建设,为绿色发展提供多重保障、支撑和动力, 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国已步入“十四五”这一新的发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打赢环境污染防治的意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理念,推动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追求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共融,打造生态文明大国,向美丽中国的彼岸靠近。〔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亚太社会文化创新项目”(2020QQYB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