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众人拾柴火焰高。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公布的有关新出生人口和新增劳动力数据,好像一个晴天霹雳,一下子在民间炸开了锅。有人重新提出其一贯的观点,表示中国人口出现大问题了;也有人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不知不觉有点慌张。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日子还会平稳地过下去。
新增人口虽然增长,但是也没有担心的那么多
1.新增人口没有个别专家担心的那么多,生育意愿主观调查靠不住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假设2012年全面放开二孩, 而且是没有单独二孩的过渡,一步放开,照此预测年出生人口可能最高到4995万。2016年年底翟振武教授修正了预测,根据他们的测算,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万,加上原来的大约1600万,每年出生人口最多2000万。这样算来,全面二孩政策之后,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总和生育率会上升到2.1左右, 此后四五年会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然而,事实是2017年的新出生人口为1723万,而且到2018年新出生人口很可能会跌破1700万。模型预测和现实结果形成了巨大反差,肯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先的主观调查问卷老百姓表示生二孩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从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中间有很长的传导过程,存在诸多客观上的阻力,比如房价太高生不起,课外补习费太贵生不起,职场压力太大想生不得等等。生育意愿是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仅仅从内涵上看,就应当包括生育目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理想生育年龄和生育间隔、理想孩子质量等多个方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显然,取消一孩政策以后,二孩政策实施没有出现人口洪水效应,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不做预测的人,是永远不会出现纰漏的。对人口科学研究社会应该有必要的宽容度,现在网络和微信上出现了一些对翟振武教授的指责,谁对谁错相信大家心里面是会有一杆公平秤的。
2.新增人口也没有官方预计的那么多,表明人的行为预测难度很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10 月有关部门作出预测(如下表):
但是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86万,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和79万;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95‰和12.43‰,虽然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84和0.32个千分点,但是没有达到原来的最低预测。尽管当时存在许多测不准的客观因素,刨除那些不可预见性因素之外,可能当时存在预测高了怕影响全面二孩政策出台,预测低了怕应对生育方面准备不足。
一次预测不准,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人口预测模型的有关参数。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那么,什么是导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呢?一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原因,最近十年育龄妇女(理论上15-49岁)人数每年大约会减少350万人;2017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6年减少400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二是宏观上人口城镇化的加速,也对人们的生育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在持续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 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三是青年人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不结婚、婚后不要小孩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四是社会保障制度越健全,现代家庭养儿防老的需求就越弱化。五是由于职场压力加大和环境等因素,顺利怀上孩子的难度也在加大。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超千万人次,其中2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和反复流产人数都超过半数。
3.人口深刻转变期一旦到来, 可能采取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少
凡事皆有规律,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人口转变期是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种人口现象处于同一相互联系的体系中,呈有规律地阶段性递进、转变的现象。2017 年作为我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充分显现的头一年。受政策效应影响, 2016年二孩出生数量大幅上升,明显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 2017年二孩数量进一步上升至8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万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达到51.2%, 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是, 没有一孩,怎么会有二孩。一孩出生下降的最新动态,值得高度关注。
未来中国人口总量长期增速逐渐趋缓,应该高度警惕。前不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预计2017年中国人口约14.1亿,到2030年将上升至14.4亿,但2050年将跌至13.6 亿,相比目前减少3.2%。实施“两孩政策”以后,我国总人口难免缓慢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进入中等老龄化,目前每年有1000万人去世造成的。综合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因素,我们初步预计2018年新出生人口将在1680万人的点位获得支撑。
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 何时才能到一个头?
1.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降低,短期内不可能逆转,大约需要16年以后,这是一个婴儿转化为劳动力的最低年限
劳动年龄人口一般指法律规定的成年人口减去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以后的人口总数。2017年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2亿人,相当于总人口的64.9%。2016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07亿人, 相当于总人口的65.6%。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历史上的计划生育,我国每年进入15岁年龄的人口逐年减少,二是由于医疗卫生的进步和营养状况的改善,我国每年进入60岁年龄的人口逐年增加,进少出多这就造成了明显的劳动年龄人口入不敷出。2017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正在迅速加深,60周岁以上人口和65周岁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1亿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亿人,相当于总人口的11.4%。
不能简单地以人口多少判断是否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认为,“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虽然下降,但是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数量仍然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并没有减少。一直到2030年,我国的总抚养比低于50%,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尽管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数量仍然充裕,2015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为10.03亿,是欧美发达国家总和的两倍。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劳动生产率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8, 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很大。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深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须创造劳动年龄人口发展的新优势。
2.没有什么能够挡住人口深度老龄化的步伐,只有以每个的人生自我平衡为基础
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会继续加重,由中度老龄化向高度老龄化或者深度老龄化迈进。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巨大程度差异,中国东南半壁的老龄化比西北半壁的老龄化要迅速得多,比如上海市平均预期寿命大约要比青海省平均预期寿命高出12年。在经济发达和平均预期寿命高的省份,必须率先延长退休年龄。现在提出渐进式地延迟退休,应该是一个不得不采取的办法,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但是延迟退休年龄可能增加新就业的压力,各地要合理安排两者之间的平衡。本人2002-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完成的博士后论文《中国老龄社会背景下的退休安排》,已经于2008年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当时我就建议用六十年的时间过程,来慢慢实现延长退休年龄五年的计划, 现在我们已经耽误了十六年!现在起步晚,又想急于求成,可能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会比较大。
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指出,中国目前存在大量低龄退休人员,开发其潜力是今后的主要方向。鉴于我国退休年龄规定始于几十年前,已经显得过低。绿皮书建议按照并轨先行、渐进实施和弹性机制结合的原则逐步延迟退休年龄。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最后,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同时在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可提前或延迟5 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活得更长,必须干得更多,为自己积累得更多。知识经济和人工智能让工作更轻松,也在技术上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目前,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趋势。比如2018年1月1 日,丹麦宣布即日起退休年龄由过去的67岁延长到68岁。
3.没有永远的人口红利,必须用人才红利弥补人口红利的淡出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解释性因素,有的专家认为“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器。
有专家测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贡献率高达26%。但是, 自2012年以来,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连续6年下降。2017年劳动力规模由2011年的9.35亿降至9.05亿。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年缩水,但是并没有彻底消失, 目前还处于这个窗口期的下端,人口红利依然部分存在,初步预计人口红利会在2035年左右彻底消失。众所周知,有人口红利就会有人口负利。由于人口红利不可能永远存在,我们千万不要再留恋人口红利的明日黄花,必须与时俱进,加快人力资本投资,必须用人才红利替代人口红利的消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 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的人才战略思想,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强国第一战略,对于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Visit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