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0

孙茹茹 包 涵

内容提要: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市精神底蕴更加深厚,但也存在诸多有待发力之处。要注重在城市发展中激发优秀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注重现代性、突出人民性、彰显中国化,推进以城市为载体的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和文明互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集中、要素集聚、形态集合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的高级呈现和文化活动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在城市发展中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的根本遵循。在城市发展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高水平现代公共文化事业,释放文化这一城市发展“ 乘数因子”作用,对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发展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要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和思想高度,将文化传承弘扬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融合,推动优秀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要自觉深刻把握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增强推进城市文明提升工程的自觉性和行动力,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繁荣城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城市为窗口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和光明前景。

(一)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有两点与城市文明建设直接相关,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进高水平现代城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护传承弘扬文化,提高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文化价值,是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行动。要立足强国建设、着眼民族复兴,牢牢把握新征程上的总要求、总蓝图、总目标,以更大格局、更大气魄、更大胸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实践。

(二)营造增强全民文化自信的热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意义作出过精辟阐释,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浩荡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孕育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城市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集合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是一座文化富矿、精神富矿。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出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深入挖掘城市建设历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坚守文化事业的公益属性,推动优秀文化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引导市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把握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深度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 历经风雨考验,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是全人类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城市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关注各地域文明的溯源和阐释,聚焦地域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深入挖掘城市演化史、发展史、文明史、奋斗史, 保护好、提炼好、展示好城市文化底蕴,以地区为样本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传播,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 为深刻理解、真心认同中国道路、中国选择、中国自信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拓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城市是文明走向高级、走向对话的重要载体,城市的出现既是文明发展和交流的产物,也为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依托。另一方面,城市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也是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先行区。城市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国际性的特征,对城市形象、城市气质、城市面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城市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合作,以城市为窗口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生机和生动实践。

在城市发展工作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趋势和新挑战

近年来,我国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市精神底蕴更加深厚,呈现出诸多的创新做法、改革新路,为破解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提供了有益思路,积累了较好经验。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融合互进

公益属性是文化事业的第一属性,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性要求。随着区域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一个时期以来,城市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得到了有力逆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得到重视和激发,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生命力显著增强。实践表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演进,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大众传媒体系的建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逐渐被打破,两者在方法、内容、媒介、受众、传播体系等方面的趋同和融合愈加深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融合互进,一方面赋予了文化事业更强大的生命力,改变了文化事业依赖传统媒体单向输出的不足,有力更正了一段时间中出现的文化事业成果与群众实际需求脱离的错误导向,将文化事业融入最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 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方向性引导,使得文化产业在扎根服务更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实践中体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实践证明,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统一于服务人民,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两者互为补充、融合互进,在融合中更具包容性和引领力。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 9 35 7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领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经济加快恢复向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借助新形势新渠道焕发新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之魂。近年来,受各地投向文化事业的各类优质资源不断增加、文化领域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正向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传媒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借助大数据、信息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文艺成果等以数字化形式被更好保护, 且该领域技术正逐步从以保护保存为主向复现再造为主升级。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 近年来网络时代逐步向移动互联时代进化,对艺术的欣赏借助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域、环境、时间、人群的限制,一些曾经小众、冷门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甚至成长为城市名片、城市网络热度引爆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通过互联网传入了青年人的文化圈,实现了“出圈”,以新兴粉丝群体的成长奠定了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承创新的长期基础。在传统文化的再创作方面,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形式,已逐步从以流行音乐“ 中国风”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嫁接传统文化,向传统文化主动融合流行文化转变和升级。根据抖音、快手等国内主要网络直播平台的数据,截至2023年5月,平均每天有约6万场非遗直播,通过直播获得在线收益的曲艺、民俗、戏剧的传统文艺表演者超过10万名,且传统文艺类直播、短视频的观看人数增速在各类内容中居于前列。

(三)跨区域文化产业协作联动探索新路径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整体格局深度调整, 以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为代表的新趋势渐成大势,区域边界壁垒加快被打破,实现以产业融合带动发展融合、以要素整合推动发展整合。在文化工作领域,由于文化工作专注于欣赏者、寄托于创作者、依赖于传播者的特点,文化产业协作联动往往走在产业链跨区整合的前沿。以长三角地区影视传媒产业的跨区域协调升级为例,围绕现代影视创作,上海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提供了国际交往、金融服务、国际化传播等要素,与无锡的影视特效动画、南京的现代声学设备、杭州的短视频再传播等共同实现了价值耦合。跨区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作在为城市带来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新型产业的同时, 对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愈发突出

青年是城市中最具创造力的群体,也是城市表现力的重要来源。不同于以往,青年群体在当前的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和角色正逐步由被宣贯者、被教育者、被引导者向创作的主力军、传播的主渠道、国际交往的主阵地转变,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青年作用的发挥,既有青年群体本身艺术创造力强、审美表达欲强、运用国际化交往和传播手段能力强等特质的原因,也源于广大青年在近年来的文化引导下,逐步培养起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追求。从城市文明展现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激发青年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应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包容性、开放度、国际化属性,以青年之自信展现城市文明之自信,以青年之面向世界展现城市性格、城市风度之面向世界。主要受众为青年群体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领域,近年来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中走在前列。根据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发布的2 0 2 2 年《中国网络文学亚洲传播报告》,中国网络文学已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 海外用户超过1. 5 亿人,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等主要经济体。此外,网络游戏《原神》《剑与远征》《万国觉醒》等都是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并获得良好反响的典范。其中, 国产游戏《原神》的海外成绩表现尤其抢眼,根据全球知名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Se n sor Towe r 发布的数据, 自2 0 2 0 年9 月上线至2 0 2 2 年5月,《原神》在海外A p p St or e 和Goog le Pl ay中的总收入超3 0 亿美元,海外收入占比约为7 0%;截至2 0 2 2 年底,《原神》已在海外市场实现营收41亿美元。

经过各城市各地区的共同努力,在城市发展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探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对照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要求, 仍有诸多有待发力之处。

一是文化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文化事业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大、群体差距大的现象依然突出,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 两张皮”、不融合的问题仍然存在,文化事业对经济工作、社会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尚未得到真正释放。

二是文化产业尚未真正繁荣。文化产业技术化、科技化、普惠化尚有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差异性不足、特色化不强、品质化偏弱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某些领域。文旅项目缺少整体设计和系统打造,文化和旅游两个维度融合不深,难以满足更高品质的文旅需求。文化产业与群众需求贴合不够紧密,缺少在国内外有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主题和优质文化产品。

三是文化对城市发展的精神价值有待进一步放大。文化标识存在感不强,文化在城市整体面貌提升中的存在感和贡献度不高。以文化为纽带讲好中华文明发展故事、推动区域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结合本地发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代精神、城市精神、人文精神进行挖掘提炼和展示传播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是文化助力城市发展仍有巨大潜力。让文化可触可感、助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从人文经济和区域协调发展视角推动文化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尚未形成系统范式,进一步统筹推进文旅融合、产城融合、内宣外宣融合较为迫切。

加强城市文化工作,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图景的总体思路和建议

在新征程上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优秀文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城市发展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深化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一要注重现代性。文化工作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是当代文化工作的重要导向。实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进,要着重发挥现代技术、现代社会治理、现代社会结构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要用好现代化方式、现代化渠道、现代化技术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历史积淀焕发更具时代性的光芒。

二要突出人民性。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基本导向。要推进文化资源、文化福利、文化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全民化。要用人民可感可知可得可参与的方式创新文化,让人民成为中国式现代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城市文明的主人翁。

三要彰显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传递中国声音、造福中国人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城市文明与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区别,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能由中国文化外延。

四要具有地域性。我国不同地区都有各自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在城市硬件建设中规避“ 千城一面”,也要在城市文化展现中突出地域特色。

(一)紧扣重点、抓住要点,在城市文明建设中争取主动

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工作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道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事业发展方向。

加大数字传媒时代文化传播工作力度。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运用“ 媒体+ 理论” 方式,打造更多富有感染力传播力的新媒体理论产品和文化产品,深入浅出阐释理论问题,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源流、精神特质、时代内涵,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引导地方深度对接国家重大文化事业项目。文化工作的繁荣,既依赖于“全国一盘棋”的总体布局,也需要各地区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央与地方的协调联动至关重要。要畅通中央与地方的文化工作协调机制,以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跨区域、跨领域整合文化工作力量,形成更大工作合力。要鼓励地方通过规划调整、工作指导、业务融合等方式,将各类平台、机制、资源等向文化项目倾斜,引导各类优质产业项目为文化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综合保障。

注重发挥地方特色,以地方的自主性创造性推动全局工作。在政策层面关注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行政管理层次多等特性的影响,注重构建有助于各级地方自主性创造性发挥的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级地方依托自身特点开展独创性工作,尊重文化的地域性特质,为地方保护地域文化遗产提供支持。用好区域文化圈概念开展对外文化外交,扩大地域性文化圈的对外影响力。

(二)古今相映、文旅融合,着力推动高品质的城市文明成果呈现

全力打造以文化集聚区为主体的核心展示区。尽快启动文旅商体创等配套建设,实现自然美感与人文质感齐升。参考扬州三湾景区与大运河博物馆一体化建设的范例,推动景区与博物馆无缝对接,打造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进、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互促的良好平台。

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文化项目。具有较强国际文化影响力的城市,往往有若干标志性强、差异化特征明显的品牌项目,而我国的多数城市目前在这方面的差距依然明显。要引导和鼓励各城市综合运用文化、考古、旅游、城建等多种手段,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现代化、科技化、品质化运用,加大新媒体传播、国际化传播渠道拓展力度,形成更有影响力和体验感的项目。

加快“数智文化”建设。依托信息技术产业技术、人才、实践逐步丰富的优势,运用好A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手段,大力开展文化数字库建设, 打造文化元宇宙宣传形象,布局文化宣传和IP打造新赛道, 积极参与全球传媒领域科技标准制定和协商机制建立。

做好城市建设硬件面貌与文化软件内涵的有机融合。要注意规避城市空间只重经济功能、实用功能属性,轻文化功能属性的错误导向,探索文化空间刚性留白机制,强化空间资源的功能复合和整合利用,重点补齐老城区、偏远乡村等地文化设施的短板。

(三)以文传声、以文载道,以城市为底稿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实践篇章

鼓励建立各类型的中外城市文明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推动或联合推动建立各类城市文明对话或合作机制。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为各地畅通与联合国等各类国际组织的交往提供系统支持。

丰富城市主题文明对话的形式内容。结合城市发展史、文明史、文化史、对外交往史等挖掘具有时代性和传播力的文化I P,引导以地区为主题的文化成果创作,举办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等各类交流活动,引导各类媒体平台参与地区文化的正向挖掘、报道和宣传,把地区文化更好推向世界。

发挥好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新实践,从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生态文明等不同角度,推出更多面向全社会、聚焦青少年、着眼全世界的主题读物、研学课程、体验项目等,融入宣传阐释优秀文化的时代新气象。

善用国际化语言讲中国文明故事。侧重挖掘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成果中的国际性人文属性,降低城市文明外宣的意识形态阻力,以春风化雨之功收润物无声之效。

(四)扩大宣传、凸显标识,聚合提升城市文明

将文化传承保护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深化危旧房改造、防污减排、背街小巷等重大基础性遗址保护和防灾防险工作,确保城市文明遗迹保护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设、特色度假村、工业旅游点等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将承载记忆和价值的历史文化宝贵资源融入城市系统。

深入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在维护、整修的前提下,活化利用文物古迹。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体系和传承机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栖息地建立和保护机制,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着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构建文物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双向互进的发展环境。从制度上保障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质改善与历史文化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在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同时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特色风貌,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市政府研究室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