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顾与展望

0

赵晋平

内容提要: 

十年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巩固和扩大了“朋友圈”,构筑了坚实可靠的国际合作平台,提升了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和水平,增强了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深化了各国人文交流合作,开启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新征程。和以往的区域合作模式相比,共建“一带一路”在凝聚共识、创新理念、科学谋划、政策实施、机制建设和治理模式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新突破。中国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更好地履行大国责任,通过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共建国家创造更多分享互联互通发展红利的机会,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隆重开幕。来自150 多个国家、4 0 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围绕“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形成广泛共识和丰硕会议成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层次最高、最具代表性、承前启后的一次大会,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就的辉煌、更加坚定了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本文将从智库研究的视角,总结分析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主要成就,展望前景,明确努力的方向。 

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成效斐然

2 0 1 3 年1 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自此,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的重大国家战略。

十年来,“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值得关注。

一是巩固和扩大了“朋友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根据中国外交部2023年8月31日发布的消息,十年间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二是构筑了坚实可靠的国际合作平台。在坚持“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共建国家之间的合作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形成3000 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打造了为数众多的“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三是提升了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力和水平。十年来, 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大通道功能显著加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生根,为共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世界银行测算,“一带一路”框架下有关交通项目的全部实施,到2030 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 至2.9%,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四是增强了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近年来,在地缘冲突、新冠疫情和某些大国力推“ 脱钩断链”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组,区域化特征日趋明显,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北非、欧亚地区等区域的产业合作创造了新机遇,并通过产能合作提升了区域整体生产效率、扩大了商品和服务跨境贸易、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五是深化了各国人文交流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民心相通,各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日趋深化。中国与相关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承诺相互接收留学生并提供奖学金,携手共建孔子学院和鲁班工坊,成立丝绸之路智库联盟、媒体联盟、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等,形成文化、教育、体育、文艺表演、影视出版、旅游休闲等领域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局面,为共建“ 一带一路”注入了持续活力。

六是开启了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新征程。十年来,一批清洁、高效、质优的绿色能源项目点亮了共建国家的未来发展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共建项目积极履行环保责任,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和有关国家及机构方签署了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 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同31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认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最大动力。

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取得新突破

和以往的区域合作模式相比,共建“ 一带一路”在凝聚共识、创新理念、科学谋划、政策实施、机制建设和治理模式等许多领域取得了新突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和积极作为就是其中最具创新意义的成果之一。2013年11 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设想。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落地实施,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参与各方的强烈愿望和普遍诉求,相关配套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设立区域性开发机构的条件和环境日趋成熟。在这一背景下,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为代表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 I I B,简称“亚投行”)是2 014 年10月2 4日由中国、印度、新加坡等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共同宣布发起设立、2015年12月2 5日正式成立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的成立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亚投行也是首个由中国倡议成立、总部设在北京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成立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之际,顺应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需要,为各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政策工具。还要看到,亚投行的功能和作用远远超出了“一带一路”的范畴, 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开发性金融机制建设的重要实践,具有深远的长期战略意义。近十年来,亚投行成员不断增加,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作用不断提升。2023年9 月26日,随着萨尔瓦多、所罗门群岛、坦桑尼亚等3个新成员加入,亚投行成员数已经由最初的57个增加到109个,成为成员最多的区域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截至目前,亚投行累计经手的项目数为2 35 个,投融资总额达到4 48亿美元,在支持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库为促进共建国家人文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2 017 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强调, “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 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这既是对“一带一路”合作中智库作用的肯定,也为拓展和深化共建国家之间的智库合作指明了方向。

智库在共建“一带一路” 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课题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活动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建立智库网络,促进共建国家知识与经验分享;三是搭建政企学对话交流平台,汇集各方智慧。

2013年以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之一,紧密服务于共建“ 一带一路”合作需要,持续开展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课题研究,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在促进相关国家智库和国际组织之间的联合研究以及交流对话网络建设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搭建交流对话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内外有关机构创立了定期在欧亚国家主要城市召开的“丝路国际论坛”会议机制,并启动了“丝路国际智库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迈上新的台阶。“丝路国际论坛”秉持“ 传承丝路精神,共谋合作发展”的宗旨,凝聚各国智库力量,推动丝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 搭建了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彰显了智库在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深化理论探索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中国发出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社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性质、意义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在多个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中国身体力行,积极与相关国家加强沟通,推进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实践成果。这些共识和成果既是“一带一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早期收获,也为“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关于“一带一路”的理论探索持续加强和深化,对全球和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逐步凸显。

一是对“ 一带一路”的认识出现分化对立。一方面,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共建中获得了巨大收益,对“ 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合作意愿持续加强,关于如何加快实现互联互通的方向和路径研究更趋深化;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和学者出于维护本国霸权的需要,将本国自身存在的经济问题归咎于新兴国家崛起的影响,给“ 一带一路”贴上地缘政治工具的标签,支持所谓的“脱钩断链”政策。

二是2 0 1 8 年以来,极端贸易保护主义、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等因素相互叠加影响,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造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表现出强烈的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滥用制裁手段打压本国企业竞争对手的现象不断增加。针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 国内学者对“ 一带一路”合作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积极作用更加关注,关于周边区域生产网络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许多观点认为,加强和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扩大面向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亚等周边地区的贸易投资活动,不仅有利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提升中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区域化为构建“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发挥积极作用。

加快构建“ 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强调了要和共建国家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我们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推进这一行动的重要意义。

一是顺应了共建国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强烈意愿和迫切需要。基础设施薄弱、国际通道不畅是许多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更为严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交通能源和信息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对于各方凝聚共识、协调行动、共享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必将获得各方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二是指明了下一个十年互联互通的实施方向和重点内容。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发布十年来,中欧班列、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国际大通道功能日趋增强,能源、信息合作项目落地,共建国家在加强设施联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今后十年应当重点推进立体式、多功能、广覆盖设施互联互通,提高普惠性和网络化水平,让共建国家和人民共享更多建设成果。

三是彰显了中国更好履行大国责任的坚强决心和信心。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在设施联通国际合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参与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贡献的积极意愿和能力。中方将进一步提升国际通道以及交通能源信息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会同各方搭建以铁路、公路直达运输为支撑的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软硬件基础条件。

促进共建“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强调今后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我们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指明了方向。毫无疑问,中国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更好地履行大国责任,通过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本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共建国家创造更多分享互联互通发展红利的机会,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一是加快推进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制度性合作,签署更多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构建“一带一路”高水平自贸区网络,夯实共建国家互联互通制度和政策基础,促进区域内要素资源自由便利流动和市场深度融合。二是加强和共建国家之间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持续提升国际互联互通、能源、信息等设施运营能力,加大对区域性开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功能,通过和共建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着力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搭建更加有效的多元化资金与基础设施项目对接平台,创新完善投融资机制,培育更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领域紧缺人才。三是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周边国家的直接投资,促进共建国家相互投资持续增长,加快形成由共建国家企业主导的地区生产网络,增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区域经济稳定和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市场开放战略,提升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扩大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持续降低商品和服务市场准入门槛,增加与共建国家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为“一带一路”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和相互贸易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五是加快推动国内产业的数字化、绿色低碳化转型,扩大与共建国家的“双碳” 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经验分享,提升数字要素和数字产品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合作,为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