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在线健身课程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运动科技和穿戴设备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环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5G技术的推广将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科技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0

    张承惠 贺行知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成就,金融业总资产规模快速增加,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种类日益丰富,金融监管从无到有,金融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下一阶段我国的金融工作将聚焦为实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 更具有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明特色,与西方金融模式有本质区别。我们要坚定自信,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使这条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已经成为实至名归的金融大国。回顾过去历程,展望未来发展, 对我国金融业有着长远的意义。下一阶段的金融工作将聚焦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一系列成就

    (一)金融机构体系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同时承担着货币发行和财政“钱袋子”的功能,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几乎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类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为支撑、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农信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完整金融机构体系。

    1.银行业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已从最初的“大一统”体系逐步发展为多样化、市场化的现代化银行体系,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 全国共有45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性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 城市商业银行125家,民营银行19家,外资银行法人41家, 住房储蓄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1609家,农村合作银行23 家,农村信用社54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36家,贷款公司4 家,村镇银行1642家,信托公司67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5 家,消费金融公司3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48家,金融租赁公司71家,货币经纪公司6 家,汽车金融公司25家,其他金融机构42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实力快速提升,在全球银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2023年7月5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银行1000强榜单显示, 前20强中,有10家中国银行上榜。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连续六年蝉联前四名。中资银行一级资本总额为3.3万亿美元,总资产42万亿美元,贷款总额24.8万亿美元,存款总额31.3万亿美元。总体来说,我国持有全球银行体系32.67%的一级资本和27.69%的资产。

    2.证券业金融机构

    证券公司既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也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是我国金融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140家证券公司,从业人数接近36万人,服务投资者2.1亿人,2022年全行业实现营收3949.73万亿元,净利润1423.01万亿元。

    期货公司是我国期货市场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期货公司数量达到150家,其中22 家获得AA级评价,共有55家入围A级,全市场总管理规模近1.5万亿元。根据中期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期货公司营业收入为401.58亿元,营业利润为141.32亿元, 净利润109.89亿元,期货市场交易额达533.83万亿元,交易量达67.62亿手。

    3.保险业金融机构

    1979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保险事业正式开启,当时只有一家保险公司,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92年,友邦保险回归内地市场,同时带来了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业开始爆发式增长。2001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揭牌成立,这是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保险行业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缩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2022年,我国保险业法人机构数量达到237家, 保险从业人员579.7万人。

    (二)金融业总资产规模快速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银行业总资产不过数千亿元,金融总资产结构相对单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快速积累,步入百万亿元级别的行列,并形成了以银行业资产为主,券商业、保险业资产为辅的格局。金融业资产的快速积累给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正面影响,对我国经济腾飞起到了重大作用。

    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到419.64万亿元,其中银行业总资产达到了379.39万亿元,占比超过90%。这些数据表明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业依然是主导力量。同时数据显示,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13.11万亿元,保险业机构总资产为27.15万亿元。这三大行业的总资产均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态势,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活力和潜力。

    (三)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市场种类日益丰富

    1.信贷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单一银行体制向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制的转变。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业务范围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增加促进了智能化和数字化的转型,造就了一批国际知名银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截至2022年底,人民币贷款余额213.99万亿元,是1978年(1890亿元)的1132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7.33%;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5万亿元,是1978年(1155亿元)的2238 倍,年均增长率约为19.16%。

    2.资本市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仅为国家的计划生产单位。改革开放以后,为了符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需求,资本市场开始生根发芽,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股权流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单一的国家控股开始向多层次的产权结构转型。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序幕。2000年以前,我国股票发行曾采用额度制和审批制,虽然2001年采用了核准制,但仍具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市场功能未被充分释放。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行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运作,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2009年, 随着创业板的建立,我国资本市场正式进入多层次发展阶段。2023年,全面实行股票注册制,同时退市企业数量达到历史之最,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效果正在逐渐展现。我国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1994年到2023年12月中旬,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从246家增加到5323家。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800家,数字产业相关上市公司超过1200家,资本市场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2022年,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直接融资5.92万亿元,共有428家企业实现境内上市,融资5868.86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7844.5亿元,承销发行乡村振兴债券305.21亿元,承销(管理)发行绿色公司债券(含ABS)152只,融资金额1716.58亿元。沪深交易所稳居全球前十阵营,A股市场总市值高达78.8万亿元,A 股市值稳居全球第二。

    3.期货市场

    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以现货远期合同起步,我国期货市场开始萌芽。1992 年,我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1993年,《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下发,国家开始整顿期货市场。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商品期货交易所由十余家缩减至3 家,交易品种也从35个降至12个。2000年,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2006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主要交易品种是权益类产品和利率类产品。2021年,广州期货交易所成立,主要交易品种包括碳排放权、电力、中证商品指数、能源化工、饲料养殖、钢厂利润指数、工业硅、多晶硅、锂、稀土、铂、钯、咖啡、高粱、籼米、国际市场互挂类期货共计16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萌芽走向成熟, 交易规模日益壮大,实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额从2001年的3万亿元增加到2022 年的534.9万亿元;期货成交量从2001年的1.2亿手增加到2022年的67.68亿手。

    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加强。根据国际期货行业协会(FIA)统计,全球期货交易所排名中,郑商所、大商所、上期所、中金所四家中国期货交易所成交量排在前25位。2023年上半年全球各类期货期权品种成交量前20位排名中,中国品种在农产品品种中所占席位最多,达17席。金属品种中占15席,能源品种中占5席, 贵金属品种中占4席。

    4.保险市场

    1979年,我国保险事业开始复苏。在这一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保一家, 且保险品种单一,未形成市场化竞争。1988年成立平安保险集团,1991年成立太平洋保险公司,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1992年友邦保险回归内地市场,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多家外资保险开始进驻,我国保险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法律不断完善, 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入。2018 年,银保监会宣布放宽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限制,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截至2022年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长至25.05万亿元,保险业累计为实体经济融资超21万亿元,全年总保费为4.7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保险市场规模逐步增大,人民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费收入占GDP比值逐年上升。

    5.财富管理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的财富管理需求逐渐增加, 多种投资方式应运而生。1979 年,保险业务和信托业务开始恢复。1981年,国债恢复发行,较高的利率吸引人们争相抢购。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成为一种选择。1988 年,财政部提出了《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国库券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1998年,国有银行率先出发,探索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同年,我国第一支证券投资基金诞生。2001年, 我国第一支开放式基金诞生。2004年,我国首支阳光私募产品出现。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理财业务,我国互联网理财快速发展。

    截至2022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达133.8万亿元,2013年至2017年规模年化增速为30.96%,2017年至2021 年规模年化增速为4.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财富管理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养老体系的建设也给财富管理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数字化变革,未来财富管理将成为金融行业最重要的核心业务。

    (四)金融监管从无到有,金融活动从无序走向有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广监管、高效率的监管体系,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一行”时期、“三分监管”时期、“一行三会”时期、“一行两会”时期、“一行一局一会”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出现了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多样化金融产品的局面。日益发展的金融市场迫切需要专业监管机构来管理和支持其健康发展。1983 年9 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十项职责。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内设金融机构管理司,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行业,这就是当时的“一行”集中监管模式。

    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自此以后,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银行机构和非银机构, 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证券机构,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保险机构的分业监管模式。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正式形成“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2018 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立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体系由“一行三会” 调整为“一行两会”。其中,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进行宏观调控,证监会负责证券行业的监管,银保监会负责银行业和保险业的监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风险防控管理机制日益完善, 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同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统一监管除证券业外的其他金融行业。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同时,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企业债审核职责划归证监会,加强资本市场管理,把控风险。自此,“一行一局一会”的监管体系正式形成。

    我国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从近期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看,未来我国金融发展重点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实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1.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激励措施。在该《意见》指导下, 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到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为1.4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正在为推动减排、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作用。在ESG领域,金融机构不仅是信息披露比重最高的群体,也在积极通过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金融业将继续在可持续投融资领域发力,支持实体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支持产业升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未来我国金融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支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继续发展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多方施策,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3.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随着我国产业不断升级, 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牢牢把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金融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五篇大文章,要胸怀“国之大者”, 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直击当前金融领域薄弱环节,不断优化融资结构, 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例如,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发展银发产业至关重要。在这一领域,现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银发产业发展特点和融资需求特点,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新型金融产品,推动银发产业健康发展,并满足老年人群体在投资、保险、信贷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 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重点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房地产业风险。未来我国将坚守防范金融风险的主基调,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在健全监管制度、实现监管功能有效覆盖、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完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切实把握防控风险的先机,确保我国金融的安全稳定。

    (三)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

    为了实现金融强国这一重要战略目标,首先,金融机构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自身利益至上、短期利益至上转变为客户利益至上、长期可持续发展至上;从低水平信息技术转变为高水平信息技术。其次,建设金融强国必然要求金融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升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优化资本市场结构, 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机制, 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第三,要进一步加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未来,我国将努力提升资本项目开放的质量,审慎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并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供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三亚经济研究院

    Visits: 33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