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

0

丛晓男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共同富裕的内涵、重大意义、实现路径,为在新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核心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无产阶级运动,其根本目标在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实现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至今日,人的全面发展仍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与一切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作为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探索,在不同的阶段取得了相应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初期,一批先进分子就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宣传中萌生了“ 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写入党的第一个纲领。尽管在不同的革命斗争阶段,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和时代命题有所不同,但是始终坚持把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有了在和平环境下探索共同富裕的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1953925 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第3 8 条号召全国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组员们和合作社的社员们“ 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 共同富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报刊上。同年12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 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概念提出于我国农村土地改革、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之时,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因而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是,“ 共同富裕”一经提出,就注定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牢牢捆绑在一起了,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必然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 中国共产党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中坚领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励精图治,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施政的根本性区别, 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道路上不断开拓奋进。

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深刻剖析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21年《求是》第20 期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文,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背景,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极具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这表明, 我国到了推进共同富裕这一历史阶段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作出的重大判断,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追求的延续,同时也具有新的时代意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进入新世纪,在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之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历史性进展。197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 1元,到2 0 2 0 年增至32189 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分别由1978年的57.5%67.7%下降至29.2%32.7%,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 7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 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奋力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阶段共同富裕美好愿景提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更高的奋斗目标。通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可以发现, 推进共同富裕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逐步将其上升至更重要的位置,而绝不是平地起楼、无所依据的。201211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及要“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决心。同年1229 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也明确指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全文发表在《求是》杂志2021 年第4 期(2 0 2 1年2 月1 6日出版),此举内涵极为深刻。重温旧语,是因为我国已经站在了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十八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之路和脱贫攻坚之战,将更加明确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伟力。

推进共同富裕是为了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战略部署。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表明,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科学制定一切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为改革开放以来明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基本遵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在量变之中不断积累,最终发生质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进入新阶段后经济社会面临最重大问题的科学论断。人民群众不再简单满足于物质文化“ 量”的需要,而是转变为对“美好生活”这一“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 必须在发展中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共同富裕愿景集中体现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决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决心。因此,推进共同富裕,是党在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作出的正确抉择。

稳步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 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 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具体而言,就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明确和坚持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地位,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缩小收入、城乡、区域三大差距,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是必须明确和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个坚持”,以此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四个坚持”中的重要两条,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性区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区别。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与此同时,只有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不断强化党的执政根基。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二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既要激发效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又要维护公平,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 富裕”,二是“ 共同”,前者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后者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其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离富裕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缩小必须依赖于发展。就现实国情而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新发展阶段, 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好经济。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 蛋糕”做大做好,切实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才能厚植共同富裕基础。应当一如既往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做大共同富裕的基本盘,如果发展停步不前, 就不可能实现富裕,更遑论共同富裕。其二,“ 共享”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之一,破除发展不平衡、共享发展果实、实现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必然不符此义。在做大“ 蛋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 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的概念,狭义层面的福利是指经济福利,而广义层面的福利包括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同样,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 富裕”,物质贫困必然不是社会主义,但物质富足、精神贫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两大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上文提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现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体两面,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单纯指物质和肉体层面的,还必然包括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包括精神的愉悦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应当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人民群众从美好生态环境中所得到的绿色福利是精神愉悦的重要来源,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要实现精神富有,还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总之,促进共同富裕,既要“ 富口袋”,又要“ 富脑袋”。

四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在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退役军人服务、移民管理服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加大改革发展力度,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共安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 9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2 0 211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此可见,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系严密。我们要深刻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全面准确理解把握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