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芬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就扩大内需战略作出部署。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 在2021年1月1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 他指出“扩大内需并不是应对金融风险和外部冲击的一时之策,也不是要搞大水漫灌,更不是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指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使社会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 扩大内需”的论述与马克思消费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突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将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影响。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 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 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习近平在《求是》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又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 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完整的内需体系”论述是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升华版,具有丰富的内涵。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中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相互割裂的研究思想,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完整”充分体现了内需体系包含的四个环节的统一性,与马克思主张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吻合。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了四个环节的统一性,更进一步强调了“体系”,内需是个体系,不仅包含各有机组成部分,还包含完善的体制机制, 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进一步的创新和提升。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不仅要加强各组成环节,也要强化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链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疏通各环节的堵点,这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点任务。
融合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第一,在生产环节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国内外供给。第二,在分配环节,要促进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出要“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在流通环节,要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中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 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第四,在消费环节,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大国经济优势所在”。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拓展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强调“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 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消费的根本是促进就业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消费需求要有收入支撑,稳定收入是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这些都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体现了马克思消费力理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消费力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马克思是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矛盾时说明了社会消费力的决定因素,“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他认为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会导致收入差距过大,进而造成消费结构失衡和消费能力不足。
建立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整体消费力,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换。一是要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收入。把扩大就业作为扩大内需的优先政策,实现扩大内需与增加就业的良性循环。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二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构建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发挥工资激励保障作用。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提高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三是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群体的覆盖,提高养老保障的整体水平。四是探索完善相关税收制度。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促进建立“低中收入者低税负、高收入者高税负”的格局。进一步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子女教育、住房贷款等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增加赡养老人的大病医疗费等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推动以家庭为单位计征个人所得税,允许个人申报和家庭申报纳税制度并行,纳税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重新带动整个循环的起点,消费满足需求且创造需求,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这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这与马克思“ 消费把需要再生产出来”的理论是相通的。马克思认为,“ 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图像、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提出来。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马克思说,“ 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马克思分析,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对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扩大消费既要满足消费, 更要创造需求。一是要从软硬件两方面改善消费条件。在硬件方面,加快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升级,提升文化、娱乐、体育等场馆场地设施水平,增加社区文化、健身、商业设施供给,推进网格化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以县城为中心提高县域消费供给能力,加强县城及中心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街区改造等投资,打造县城新型商业文旅消费集聚区,增强县城商业综合服务能力及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在软件方面,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和制度,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快消费税调整和改革,将已具有大众消费特征但仍按高档消费征税的部分手表、化妆品、首饰等移出征收范围或降低税率,完善消费金融制度等,适应并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二是要创新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加快新技术应用推广,以科技赋能引领新型消费发展,丰富“ 互联网+”消费新体验,利用大数据、VR等技术丰富数字消费场景应用。支持城市核心商圈、消费体验中心、首店首展等新场景新业态培育和打造,推进商圈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引领消费潮流风尚,打造具有个性化、体验感、社交性等特点的多元消费场景,有效激发年轻消费群体热情。促进商品、服务融合以及商旅文体、医游购娱等多产业融合,打造更多复合型、体验式、沉浸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新场景,打造城市休闲消费地标和目的地。进一步推动城市夜间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地方结合特色消费资源,推动购物节、时装周、音乐节、艺术节、旅游节、电影节等主题节庆会展促消费活动。促进传统百货店、购物中心、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设计定制中心等新型载体转变,拓宽消费功能。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新发展阶段要以习近平总书记“ 扩大内需”理论为统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Visits: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