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创造“雄安质量”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蓝绿交织、疏密有度、天人合一……”近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惊艳亮相,一个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历史典范城市跃然呈现, 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城市样板宏伟蓝图绘制完成,一个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即将启动。

《规划纲要》提出了怎样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理念? 有哪些目标? 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在落地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难点和问题? 为此, 《中国发展观察》诚邀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解读和探讨。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板

2 0 1 7 4 1 日, 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后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科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体背景下,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标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向《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介绍。

打造“雄安质量”,推动雄安新区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以往的城市发展定位的不同之处。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表示,“中国在高速增长阶段主要解决‘有没有’ 的问题, 因而过去我们创造了‘深圳速度’。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成长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创造了‘速度奇迹’。而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解决‘ 好不好’ 的问题。深圳代表了以往高速发展阶段的城市样板,当然它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成就斐然, 而雄安则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样板。这是两个时代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城市典范。”

刘云中说,“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发展新的两翼,共同承担起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历史重任,有利于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 大手笔” , 是将京津冀联系在一起建成一个大的城市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认为, 讨论雄安新区的问题要跳出雄安看雄安。从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看, 我国目前的发展进入了第五繁荣期; 每个繁荣期都有大建设、大发展。国际上, 也有“ 跳出原有城市建新区” 的做法, 如伦敦就是如此。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保腹地, 多方面因素使其具有较多优势, 如同一张白纸, 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是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京津冀区域还具有较好的创新驱动增长的条件: 北京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天津拥有较强的先进制造能力,河北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京津冀也是全国人才资源和资金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周宏春总结说, 雄安新区的设立, 是探索缓解“ 大城市病” 的需要; 是培育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需要; 是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的需要; 是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的需要。

规划纲要亮点频现

雄安新区问世一年,《规划纲要》出台。这份《规划纲要》呈现出哪些亮点和特色?从规划编制、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等方面与以往其他城市规划有哪些不同?

从《规划纲要》来看,“创新”“智能”“绿色”成为此次规划中最亮眼的关键词。刘云中解释,“绿色”是指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使用先进环保节能材料和技术工艺标准进行城市建设,营造优质绿色市政环境。“智能”是指同步规划建设数字城市,筑牢绿色智慧城市基础,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例如构建城市物联网统一开放平台、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等。“创新”是指创新发展方式,让创新成为雄安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包括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部署, 积极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

陈耀表示,“三个坚持”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最高理念。一是要坚持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此次《规划纲要》中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规划思路, 即“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同时还要“集约紧凑”。在雄安新区,绿色生态空间占绝大比例,白洋淀修复治理摆在优先位置,而工作生活空间高度集约化。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市的主人是市民, 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要体现“以人为本”,汇聚优质资源, 高标准提供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三是坚持文化传承理念,提出要延续历史文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规划建设中,同时也注意吸收世界城市发展中的先进元素。

在刘云中看来, 此次《规划纲要》还有一个重要基本理念—— “ 协调” 。主要是指强化区域协同发展,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新区要与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天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同时新区要与保定、廊坊、沧州等周边地区的相关规划衔接,统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雄安没有单一城市中心, 不会像摊大饼一样无序扩展。而是构建尺度适宜、职住均衡的城市组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曾公开表示。在空间布局方面,与以往“圈层式” 不同的是, 雄安新区采取的是“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新区城乡空间布局。“一主”即起步区, 是新区的主城区,“五辅”即雄县、容城、安新县城及寨里、昝岗五个外围组团,与起步区之间建设生态隔离带;“多节点”即若干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实行分类特色发展,严禁大规模开发房地产。

此外,刘云中表示,在确定的规划面积范围内,分步规划和实施,选择特定区域作为起步区先行开发,在起步区划出一定范围规划建设启动区, 条件成熟后再有序稳步推进中期发展区建设,并划定远期控制区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其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建设用地总规模约530平方公里。

在规划编制方面,坚持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周宏春认为, 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土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引导新区健康、持续发展的蓝图,一张蓝图干到底。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时间节点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两步走”相吻合。要提高新区发展的灵活度、应变性和韧性,为科技进步和未来发展留有空间。多规合一,不仅应当有“路线图”,更应当有“施工图”,以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另外,建立新区规划委员会制度,发挥组织协调和咨询审查作用,完善规划实施统筹决策机制。”刘云中补充说。

规划的难点在于实施

这张规划“未来之城”的宏伟蓝图,起点高、定位高、标准高,在落地的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难点和问题?陈耀分析,第一, 城市建设中“ 软政策” 设计难度较大。比如,如何吸引高端人才,实行什么样的户口制度,一系列配套政策如何设计等。雄安新区的建设需要“硬环境”的完善与“软环境”配套相结合。第二,雄安高质量发展的一些理念是非商业化的,比如,资本都是逐利性的,如何吸引投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雄安新区的高端高新产业与首都等地区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未来会不会导致“同质化”,如何避免形成不良竞争格局也是一大问题。

刘云中说,“对于很多城市的规划而言, 难点不仅在于编制,更在于实施,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未来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实施的问题。”

在他看来,首先是要细化深化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重点做好控制型详规、修建性详规,重点做好生态、安全、交通等专项规划。其次是尽快搭建新区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数字规划建设管理平台,建立“实施-监测-评估-维护”机制,提升规划的适应性,这两个平台对于规划的实施非常重要。第三,要保持耐心,同时给予足够的财政金融支持。新区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秉持“国家大事、千年大计”的要求,保持定力, 在中央和各地财政金融支持下, 实施好规划纲要。

周宏春认为,雄安新区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经济发展还在于绿色发展,包括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同时,洪灾“隐患”较大,公众防灾意识薄弱。

“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大目标,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周宏春强调,要将防洪安全保障、多水源供水系统建设、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水景观及湖泊保护修复等纳入一个“规划”,以真正建成一个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国际化新城, 而不能简单地建几处水景房。

绿色理念贯穿雄安建设

“雄安开发要把握合理科学的‘度’,即开发量与资源环境承载量要相适应。”对于雄安新区如何建,杨保军对媒体公开表示。

实现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 经济繁荣是基础,水、能源供应安全作支撑,环境宜居为标志, 人流物流更便捷,智能化管理是途径。具体来看,周宏春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用生态理念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应当适度超前, 并为科技进步留有足够空间;功能分区合理,以免生活区与工作区隔离带来“ 潮汐式” 拥堵; “跳出旧城去建新城”;综合开发地表和地下空间, 建设“ 综合廊道”并减少“马路拉链”现象;统筹风向、地势、河流、建筑物高度及其布局,以免阻碍空气流动为灰霾天气的发生留下隐患;增加安防设施建设。不仅要有“路线图”,更应该有“施工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建设成为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 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 以创新驱动雄安新区的经济繁荣。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 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应合理规划、布局和发展相关产业, 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 并保持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既能满足雄安新区建设需求, 更应为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优先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优先目标是交通体系一体化。一是加快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建设,目标是建设绿色交通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与京津冀三地机场“无缝对接” 。二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三是推广利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不断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强制性标准。四是鼓励低碳出行。五是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的管理。

第四,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智能化管理城市。构建“互联网+ 智慧城市” 系统, 并在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取得突破;推进产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的建设,建设智能停车场以免汽车占满道路,使城市管理更精明,居民生活更便利,资源配置更合理,生态环境更宜居, 公共信息更透明,以及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二是重视体制机制建设,以制度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形成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杨保军曾指出,“ 城市生态是个综合概念, 不光包括环境质量, 还包括生活体验和获得感。”“ 以人为本” , 把城市还给居民是本次《规划纲要》的核心。

如何将雄安打造成宜居之城?刘云中建议,一是明确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责任主体,划清不同层级政府以及政府与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责任。二是尽快明确高端公共服务机构(包括教育医疗金融文化体育)向雄安新区疏解和建设的名录以及空间范围,加强高端公共服务建设力度。三是建立高端公共服务的公平分享机制,规定所有人都享有的公共服务业响应时间,让所有工作、居住、生活在新区的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