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有力推进乡村建设

0

本刊记者 蒋 莹

“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乡村建设行动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乡村怎么建设? 如何建设得更加繁荣和美丽宜居?对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和实践者。

实施乡村建设,要强基础,更要重创新

俗话说, 要想富, 先修路。想要让乡村发展成期待中的样子,能够和城市互通有无,还需要加大建设的力度和步伐。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别人才会考虑来这边发展,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这是实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完善,才能保障未来发展的需要。

“ 乡村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 与城镇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在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涂圣伟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即便将来基本实现城镇化,仍会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这决定了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顾城市而不顾乡村,要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工作。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目的是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对照下一步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 涂圣伟认为要加强规划引导、机制建设, 努力做好“ 创新”文章。

一是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我国城镇化进程尚未结束, 城乡空间形态还将不断变化, 村庄内部空间也在持续调整, 推进乡村建设,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久久为功。加强乡村规划, 应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 有序推进村庄规划覆盖,否则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过去乡村建设中有过一些教训。同时,乡村规划要讲求实用性, 不能过于“ 高大上” , 脱离农村实际,超越发展阶段,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农民、村干部等各类主体参与规划编制的渠道。乡村规划还要讲求系统性,对村域内全部国土空间要素作出规划安排,统筹兼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聚落布局、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科学布局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二是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机制。乡村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长期见效,必须创新推进机制。重点来看,一要健全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要有效引导农民、组织农民搞建设,必须加快重构农村组织动员机制。二要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部分地方推进乡村建设应急性工作做得多,长效机制建设少, 对公共基础设施重建轻管、重建轻用,导致运行效率不高。需要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三要健全乡村特色化发展机制。乡村现代生活与城市现代生活“和而不同”,乡村建设不能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需要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保护,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艳认为,近年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 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要素支撑不断强化,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得到培育释放,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但也要认识到,近些年, 乡村建设仍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乡村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还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相对不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依然薄弱,尤其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尚面临一定压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尤其相关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还存在不足;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尤其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亟待加强;等等。

杨艳表示,必须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案》中乡村建设行动的重点任务可概括为“183”行动:“1”就是制定一个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8”就是实施八大工程,加强道路、供水、能源、物流、信息化、综合服务、农房、农村人居环境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3”就是健全三个体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

杨艳认为,《方案》的出台正逢其时、既聚焦“硬件” 又突出“软件”,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也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一贯重视、持续关心和大力支持。

实施乡村建设,要讲联动,更要重人才

实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衡量乡村建设得好不好,乡村振兴与否,要看能否让乡村留得住人才,吸引到人才,以人力资本为首,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共青团福州市委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把目光放在为农村培养青年人才上,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共青团福州市委的相关要求,整合全市行业资源,重点从培训、实战、就业对接等三个方面组织专场培训进县区、进高校,由我们单位负责组织实施‘青村年华’乡村振兴青年带货主播培育计划,力争2022年培育乡村振兴主播带货行业青年人才1000人。”民盟福建省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福建人才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郑毅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据周郑毅介绍,培训针对直播带货青年人才的不同工作经历,分为基础入门班和技能提升班两种类型:基础入门班学员主要从在榕高校应届毕业生、青联委员、创业青年和返乡创业青年、驻村青年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示范村主干和团支部书记中发展;技能提升班主要招募有一定直播基础的青年主播以及有电商从业经验并有向直播带货行业转型意愿的青年商业人才。同时,为参训学员提供定制培训课程、职业鉴定、见习实训以及直播带货大赛机会,对成绩优秀的学员通过福建直播生态园内部孵化系统提供后期商业化合作以及就业机会。

周郑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从事教育事业投资和运营的二级子公司,隶属于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这是福州市政府于20196月批准组建、注册资本10亿元的国有独资人才产业集团,服务于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打造集“人才引进、人才服务、项目孵化、资本运作”为一体的人才工作重要支撑平台。“在积极融入乡村建设与振兴的工作上,我们打出了‘组合拳’。”福州市人才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朝波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强基固本,注重人力开发。这是集团作为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发挥的“硬实力”。

第一,实施“强基固本” 工程,打造同心共富的幸福乡村。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引才、聚才、用才,探索由集团及其权属子公司福州人才市场等专业型市属国企承接市场化统一招聘专业人才,镇村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发展。

第二,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企优势,谋划出台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案,积极建设乡村振兴教育培训,运用“国企+财政+ 金融”融资模式,适时设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等,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 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人才下乡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四,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系统集成。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等体系, 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让农村吸引人、留住人。

第五,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广招英才、高效用才, 拓宽乡村人才来源,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在活力。通过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李朝波认为,他们集团所做的人才工作就是围绕乡村建设,使之产生联动效应。打造集实践指导、政策研究、智库咨询、孵化培育等功能一体的乡村人才实践平台。通过提供乡村现代农业专家服务,启动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打造人才资源市场建设,同时实施“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新乡贤”四类人才服务扎根乡村,深化福建高校“大学生进农家”品牌活动,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为乡村人才振兴再增动力和活力。

培育人才、留住人才这是乡村建设与振兴的关键。那么,乡村如何留住人才,关键在于保障机制的完善。“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我们又创新机制, 注重乡村人才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乡村人才他们的后顾之忧。”李朝波说。

为此,一方面,在乡村打造集“产、教、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服务平台,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围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场景培训、教育设备研发、教育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先进技术在乡村教育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和发展。

另一方面, 通过引入完善的师资团队及优质的课程体系,采用“国有资本主导,多元化模式运营”的新型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由国有企业主导投资在乡村办园。完成托幼托育一体化园所的规范化建设、管理和运营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托幼托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和经验。

同时, 运营中小学课后服务。在乡村开展中小学课后托管整体运营项目,提高乡村教育服务供给水平,构建乡村中小学一体化课后托管服务体系,有效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我国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建设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必须把加强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关键之所在。”涂圣伟认为,既要通过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又要健全人才上山下乡激励机制和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引导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进一步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建设,打通乡村人才发展梗阻,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实施乡村建设,要补短板,更要提颜值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 又要建设繁荣的乡村,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增强国家整体实力。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摒弃旧俗陋习,拥抱数字科技和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带来的新变化,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的是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改变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要加快弥补短板弱项,既要注重‘面子’又要强化‘里子’, 更要进一步提高‘颜值’。” 涂圣伟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

首先是促进数字赋能乡村建设。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必然建构在数字化基础之上。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推进数字技术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应用,将对乡村建设带来普惠效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进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利于提高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在公共服务方面,利用数字技术能够围绕农民全周期、多层次的需求,通过流程再造,精准对接服务资源,比如,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医院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水平和质量等,可以极大地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为此,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其次是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随着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居民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将会越来越超出村域范围,更多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 进而形成“ 县城+ 重点镇+ 中心村+村民集聚区”的生活圈。这意味着,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乡镇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功能将越来越凸显,县域和重点镇会逐步成为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枢纽。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农村有什么、农村什么好,而应该在于其与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的生活连接度和便利度上。为此,需要将乡村建设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县乡村进行一体化统筹布局,推动县城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让农村居民享受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

最后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推进乡村建设,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目前,平安乡村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近年来我国农村机动车保有量显著上升,农村公路已成为交通事故多发、高发区,每百公里交通事故率上升,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改善滞后于交通出行需求。再比如,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火、用电、用油、用气量随之增大,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大提升,但农村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基础设施标准低,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存在一定隐患。推进乡村建设,要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摆在更突出位置,除了加强农村安全自来水供应和质量安全的现代农房建设等,还应加快提升农村交通出行和消防等安全水平,切实维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注重规划先行、依规建设;强化兜底保障能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强化要素支撑,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杨艳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说,各部门需要在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落细和强化执行方面下功夫,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确保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效果。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