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一大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国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根据现有条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持续奋斗。
(一)共同富裕的提出及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与制度要求,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消灭剥削及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从而将共同富裕从幻想变成可以实现的目标。从现代化历史看,发达国家尤其是国土面积和人口经济总量较大的发达国家,没能很好兼顾“富裕”和“共同”,没有可供发展中国家照搬照抄的共同富裕模式。有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的收入水平虽然很高,但区域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他发达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虽然区域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但是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高福利制度不可持续,保持富裕的后劲不足。
共同富裕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了“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在阐述“两个大局”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和持续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二)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必须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我们理解,富裕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共同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组合,是消除贫穷和两极分化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具体表现为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
(三)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下,共同富裕要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既要立足于把“蛋糕”做大,又要着眼于把“蛋糕”分好。一是要瞄准“富裕”这一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占有,还有对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在内的充分享有、更好满足,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持续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做强、做优,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二是要充分体现“共同”的本质特色。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要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着力将社会财富“蛋糕”分得更加公平,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
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紧扣“ 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挖掘低收入人群内生发展动力,自觉主动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和不同领域发展差距,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战略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建共富,创造和扩大人的发展机会,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就业优先。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实现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坚持城乡融合。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整体性,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体制改革和试点突破为总策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高水平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未雨绸缪应对城市贫困,推动城乡全面融合。
坚持区域协作。坚持东西协调、南北呼应、陆海统筹,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区域转移,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差距、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地区率先协调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念好新时代“山海经”。
坚持社会包容。高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人民全生命期需求普遍得到更高水平满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手段,挖掘低收入人群内生发展动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代愿景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五” 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对我国共同富裕重要指标的预测
1.对2020—2049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2 0 1 3 年经济新常态后经历了增速换挡, “ 十三五” 时期保持了6%以上的年均增速,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 万美元, 并有望在“十四五”时期跨过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在乐观情况下估计,2020—2035年, 我国在充分发挥优势、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牢牢抓住数字经济等科技产业革命机遇的前提下,继续保持中速以上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望在6.0%左右,2026—2035年保持在5.0%左右,以2020年不变价计算, 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万美元,2049年超过4万美元,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低于法国、日本、英国等老牌七国集团(G7)国家。在保守情况下估计, 当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剧难以有效遏制、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遇到瓶颈的情况下,我国充分发挥自身韧性,2021—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仍可能保持4.7%左右,以2020年不变价计算,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有望达到2万美元,2049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对2020—2049年我国居民收入的预测
我国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市场繁荣活跃,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越来越强。在乐观情况下估计, 2021—2035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人力资源稀缺性进一步凸显,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加普惠包容共享,居民收入增长也将有望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5.5%和6.5%,2026—2035年保持在5.0%和6%左右,2049年居民收入有望在203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在保守情况下估计,2021—2035年, 受经济放缓、失业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参与率下降、新技术革命对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冲击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可能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十四五”时期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5%和6%, 2026—2035年为4.5%和5.5%左右。
3 . 对2 0 2 0 — 2 049年我国城乡差距的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城乡差距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56,浙江、黑龙江、天津等省市已经低于2.0。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完成工业化后城乡收入差距将普遍下降,大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已经低于1.5,有的甚至低于1.0。在乐观情况下估计, 按照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来测算,到2025年我国城乡收入倍差会缩小到2.4,2035年进一步缩小至2.0以内,2049年城乡收入基本均衡。在保守情况下估计,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收敛速度还会受到人口结构、人口流动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按照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高于城镇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来测算,2049年也将基本实现城乡收入大体均衡。
3 . 对2 0 2 0 — 2 049年我国区域差距的预测
从区域差距来看,人口接近甚至超过5000万人的发达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除英国外,这些国家区域差异系数普遍在0.3以下。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大国内部呈现资源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沿海发达地区增长整体快于全国的趋势,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99—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1%,远高于全美的2.2%。随着我国国内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性越来越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更为发达的东部沿海集中趋势更为明显,沿海产业不断向内陆腹地转移布局,区域差距将不断缩小,以人口权重为衡量的区域差异系数会进一步收敛。在乐观情况下,到2025年我国区域差异系数会降至0.32,2035年降至0.28左右,2049年降至0.25,区域发展基本均衡。在保守情况下, 重大技术变革和经济结构、模式的改变也可能形成新的“马太效应”,带来区域行业的分化,区域差距收敛速度会有所放缓,到2035年或将降至0.30以内,2049 年降至0.27左右。
(二)共同富裕的愿景目标
紧扣“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十四五”时期初步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形成经济发展质量高、居民生活品质高、人民群众认同感高、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公平的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经济发展质量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再上新台阶,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2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万美元,2035年超过2万美元, 2049年超过4万美元,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居民生活品质高。以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基础,以实现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核心,带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到202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美元, 2035年超过1.5万美元,2049年超过3万美元,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人民群众认同感高。共同富裕成效总体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值,人民群众对居民收入、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充分认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城乡发展更加均衡。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到2035年降至2以内, 2049年进一步降至1.7。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推进,先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产业的区域分布更为合理,东西发展差距持续缩小,南北方发展更加协调,到2025 年区域差异系数降至0.33,到2035年降至0.30,2049年进一步降至0.26。
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分配结构明显改善,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到202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40%,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50%,2049 年进一步提高到65%以上。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公平。实现区域基本服务均等化,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和更可持续,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数等主要指标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