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时代质量内涵的演变

0

许晓凤

内容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发展,是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扩展和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为特征的新技术不断演进,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正在开启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质量内涵呈现出数字化革命、绿色转型、质量创新主体作用更有效发挥、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明显等方面显著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升级、生产方式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其催生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必将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格局重构起决定性影响。这不仅是本土关切的议题,更是全球共同关心的议题。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迎来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变革,而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全面性转变。

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因素相互融合,共同驱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跃升。 图/ 中新社

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质量内涵的演进。质量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主题,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是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表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动态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对应着不同的工业进步和生产力变革阶段。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质量的理念进一步革新,质量的角色也更加多元,质量的内涵将继续演变, 以顺应新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适应并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并将展现出新时代赋予其的多维度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崭新时代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于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是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扩展和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等因素相互融合,共同驱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跃升。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科技手段, 通过技术创新的突破、人力资本的提升、资本投入的高效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制度环境的改善等,整个生产体系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生产和服务。

生产力的发展历史,通常被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主要阶段。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科技不断取得许多划时代的重大突破,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生产力的大发展又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大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质量内涵的演进,质量成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动力之一。质量首先是检验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和质量发展紧密关联,任何一个要素存在不足,都会影响到质量水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导致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技术创新也带动了质量水平的迅速提升,通过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要求,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 同时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和质量变革之间也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产等关键要素,也是推动质量变革的关键动力。

浙江省金华市金义新区江东镇工业园区,工人正在对太阳能源光伏组件进行质量检测校验。 图/ 中新社

质量内涵的演变

质量一词具有多重含义, 对它的理解和定义在不同时间跨度、地理区域和文化背景中都有所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质量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化。

(一)质量定义的主流观点

从对世界质量管理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的质量界巨匠对质量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主流观点可以总结为两个维度:一种是基于生产的观点,另一种是基于用户的观点。

第一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菲利普·克罗斯比(Philip Crosby)和田口玄一(Taguchi Genichi)。克罗斯比认为, 质量就是符合要求,符合标准、合乎规范,并采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作为质量的衡量方式。田口玄一认为,质量是指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损失的大小,并设计了质量损失函数计算产品的质量损失。

第二类定义的代表人物有沃特 • 阿曼德 • 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威廉·爱德华·戴明(W.Edwards Deming)、阿曼德·费根堡姆( A r m a n d Vallin Feigenbaum)和石川馨(Ishikawa Kaoru)等。其中被广为传播的定义是朱兰赋予的,他认为质量就是适目的性。“目的”是由顾客来定义的,具有双重含义,第一重是指用于满足顾客需要并实现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特征的好坏程度;另一重则是免于不良,即没有那些需要重复工作(返工)以及会导致现场故障、顾客不满、顾客投诉等差错。其他几位质量大师的阐述也是类似出发点,如“质量并非意味着最佳,而是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质量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质量是一种能令消费者或使用者满足,并且乐意购买的特质”等。

随着ISO 9000族国际标准以其适用性和实效性被世界各国企业认可、推崇和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其对质量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即“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这些对于质量的理解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是归根结底,最本质的内容是一样的。就像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格雷戈里 • H • 沃森(Gregory H.Watson)指出的那样,“质量的真正含义比具体定义所隐含的含义要深刻和广泛得多。质量最突出的含义是追求质量的目的。质量是对善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是对恶的无情逃避。” 

质量的概念伴随了人类的发展史。纵观质量发展的历程,质量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和单一属性,而已经成为“大质量”的全方位概念。在过去, 质量常被简单定义为产品、工程、服务等微观质量的优越性,如今,拓展至产业、区域的中观质量和经济社会的宏观质量,表现为覆盖生活、工作、社会发展、社会质量的体系性概念。它的内涵也已经超越了传统认知,在组织和个体的不同层面上交织,涉及用户体验、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公共服务、文化建设、国际贸易等多个方面,成为社会持续繁荣的重要支撑。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质量就是效率,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决定发展,质量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二)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质量既有主观性的一面, 代表消费者所期望的;也有客观性的一面,代表独立于消费者期望的产品属性。正是因为质量具有主观性,所以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同时,也正因为存在客观性,使得对质量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可能。由此,质量管理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将质量管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质量发展和工业进步之间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质量管理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生,可以说是工业竞争的产物。人类工业文明进步的历史,也是质量管理理论实践发展的历史。产业驱动下,质量管理也顺应变革不断完善,确保质量活动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提高。机械、电气、信息、数字四个关键词可以高度概括四次工业革命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对应着四次工业革命的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时代背景和应对挑战的新方法,体现了对质量理念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追求。

1. 质量检验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生产主要依赖手工作坊,工匠通过经验和技能传承直接掌控产品质量。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机器设备广泛采用,机械化时代到来,工厂制度逐步确立,工厂替代传统手工生产, 质量控制转向检验,企业中设立大量检验人员职位,通过手工测量、目视检查等筛选次品来确保产品质量。这个阶段优先关注最大限度提高工人的生产力。

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图为电子厂车间智能设备。 图/ 中新社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电力为工业机器提供动力,制造业进入电气化时代。随着大规模生产的推进,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量越来越大,质量控制变得尤为关键,需要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方法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由此,工厂开始引入统计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抽样检验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防缺陷,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一致性。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力仍然是此阶段的关注重点,通过劳动绩效来测量生产力。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信息化时代来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开始进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阶段。消费者不再仅限于满足于单一的产品性能,有了更多体验的需求,过量制造的产品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出现。以零缺陷、六西格玛、精益生产、卓越绩效、魅力质量等方法为典型代表的全面质量管理兴起,强调整个组织范围内的效益最大化。此阶段生产力的提高是通过高效率的全链条、标准化相关工作和全员参与提升质量的活动来实现的。

4. 质量4.0阶段

质量4.0的概念起源于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时代的开启,标志着数字化技术的全面应用,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全面互联。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设备之间能够实时通信, 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洞察,云计算为生产提供了更灵活的解决方案,而人工智能则使得生产设备具备学习和适应能力,机器学习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管理自己的生产力。这些技术的集成使得制造业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生产过程,而是演变为高度智能、灵活,而又高效的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质量4.0 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工业4.0理念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工业4.0强调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集成,而质量4.0将这一理念扩展到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将数字化技术与质量管理方法相融合,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高质量管理的精准度、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和竞争环境。如果说工业4.0是数字化革命的新时代,那么质量4.0就是数字化时代的品质变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产业升级,为企业提供更为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手段。

(三)质量内涵的演变特征

质量的概念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多方面变化, 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

1. 产品中心向过程中心转变

传统观念中,质量主要关注产品是否符合特定规格和标准,而随着时间推移,质量管理逐渐从产品质量转向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强调在整个价值链中提高质量,包括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统计方法的引入促使企业更关注过程中的变异性,并采取措施减少不良产出。

2. 顾客导向的转变

质量观念逐渐向顾客导向转变,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满意。更关注产品是否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努力建立起信任和忠诚,顾客满意度成为质量评估的核心。顾客的反馈和期望成为质量改进的驱动力。

3. 全球化对质量的新要求

全球化带来了供应链的复杂性,推动组织更注重国际标准、合格评定领域国际合作与互认、跨文化的质量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的普及,如ISO管理体系,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质量标准的一致性,加快构建国际贸易一体化与便利化体系。

4. 全面质量管理的兴起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主流。它将质量管理与组织战略更为紧密地结合,强调全员参与、不断改进、顾客导向等原则,注重质量体系的建立,使得质量不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贯穿整个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和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念推动了从“检查质量”到“预防质量” 的转变。

5. 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趋势兴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质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制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社会的关键议题,质量的定义已超越了产品的技术性能,并涉及到ESG。企业逐渐将可持续性纳入质量管理框架,越来越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环境保护、节约能源以及履行社会责任问题,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赢。

7. 定制化与个性化需求

随着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质量观念逐渐向定制化转变。强调敏捷性和持续创新,要求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灵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推出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8. 质量文化的崛起

当前,质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管理问题,而是整个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质量文化的塑造、领导层的承诺以及全员质量意识的培养,以确保质量理念贯穿整个组织, 营造持续追求卓越的氛围。

这些特征共同描绘了质量内涵在不同时代的演变,不仅体现着技术和产业的进步, 更是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变迁的表征,同时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譬如:市场竞争和全球化,对人类安全、健康以及环境的威胁,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知识作为主要资源出现, 质量专业的发展和成熟等。质量内涵贯穿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全面质量管理也不断优化升级, 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全球统一, 成为国际通行“语言”。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质量内涵的发展

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为特征的新技术不断演进, 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正在开启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为质量管理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也将带来质量理论、方法和模式的持续创新,引发对质量在这个时代中角色与责任的全面重新审视。置身于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之中,质量的内涵也会顺应发展的需要,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显著趋势。

(一)数字化质量管理推进质量的数字化革命

数智赋能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新型工业化催生新的生产力。随着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深入发展,数字化质量管理成为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工具。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推动质量管理活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增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质量4.0 作为质量管理的新范式,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质量发展历程中,质量管理的主体一直是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到了新质生产力时代,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也是评价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投入要素从关注传统生产要素质量向关注传统生产要素质量与数字要素质量并重,质量管理也侧重向如何对数据进行质量管理转变。数据在质量管理创新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体现,质量数据的价值充分释放,从数据到信息再到决策,通过质量数据建模分析,从而实现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二)质量将成为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

环境经济学中的可持续性理念在新质生产力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拓展。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相伴而生,绿色、低碳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内容。绿色转型追求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优化生产过程, 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提高资源再利用率。绿色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内在逻辑,处处离不开质量这个关键因子。发展循环经济理念,引入节能设备,优化供应链,减少废物排放;设计和制造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推动绿色供应链,同时进行环保认证,提高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主动参与社会责任项目, 透明公开环保行为,通过绿色品牌建设赢得消费者信赖。企业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采取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这是提升质量的本质需求。

(三)企业的质量创新主体作用更有效发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动力机制。技术变革加速质量变革,伴随着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甚至几何级增长,质量技术和管理也会发生颠覆性变革。创新将成为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产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转变,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质量的发展和竞争需要创新, 质量与创新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创新的突破和成果又通过质量体现,质量能将创新成果商业化,实现创新成果的大规模生产,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为产品服务等供给的微观基础,企业的质量创新主体作用将会更有效发挥,积极探索和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质量溢价率。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 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质量提升对产业整体效益的贡献度更加突出。聚焦科技创新前沿和重大需求,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 开展质量联合攻关,协同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增强质量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质量真正走进组织战略的核心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以产品为焦点的供应链逐步转换成以用户为纽带的生态链。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相连的协作关系,不同行业的企业集群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盟,不同产业的价值链整合形成更为复杂和强大的新的产业生态系统,整个生态链通过协同合作、高度互联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提供丰富的要素和功能。社会生产组织模式和生产要素流动方式发生相应变化,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边界进一步模糊或消失,质量不再是附属品而成为核心管理要素,质量创造的价值更加多元,在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入人心。企业需要重新思考传统的产业链关系,重塑组织战略,将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视质量为生命, 规划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质量战略,关注组织的持续竞争力。

(五)质量发展人才的驱动效能充分释放

新质生产力时代的到来, 不仅促进技术的升级革新,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任务。质量是一门综合科学,普遍被视为管理学的一个流派, 最突出的特点是质量管理与技术的相关性特别强,不同领域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建设质量强国,一直在推进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强全员质量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涵盖质量和标准化专业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以质量管理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工程师和管理团队,以及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同时,鼓励他们与数据科学、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提高数字素养和技能,迅速成长为复合型创新人才。

(六)标准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标准加速变革。标准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质量基础,促进新质生产力融入市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关系愈发紧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将会日益显著。谁把握住标准,往往就赢得了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的主动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标准研究,推动制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相关的标准,实现技术、专利与标准联动,通过标准的方式将技术成果固化,用标准促进和服务科技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从而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

(七)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集成更加自适应

传统的质量内涵主要面向工业时代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更多关注规模化批量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但现在数据所带来的挑战在于随机性,新质生产力时代面临的是数字化产生的不确定性需求,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强。同时,生产方式由关注规模化生产质量到关注规模化生产与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质量并重,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将逐渐整合,变得更加敏捷、灵活和自适应,质量管理成熟度更高,以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影响产品、服务或组织成功的风险,这体现了对不确定性因素更为全面、有韧性的管理。

作者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