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0

张军扩

内容提要: 

在过去的45年里,我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无论是保持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还是拓展和争取新的更大的发展成就,更需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建设现代化强国首要任务的根本保障,是充分发挥我国独特优势、释放增长潜力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力求取得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在过去的4 5 年里,我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无论是保持和巩固已有的发展成就, 还是拓展和争取新的更大的发展成就,更需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深刻认识新时代新阶段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首先,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建设现代化强国首要任务的根本保障。

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后发追赶型增长国家而言,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由依靠后发优势和要素投入推动的高速增长, 转向依靠创新和效率提升的高质量增长,是能否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问题在于,相对于依靠增加投入的高速增长而言,依靠创新的高质量增长对体制环境的要求更高,而受各种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体制环境的转变并非易事。正因如此,二战以后依靠后发优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比比皆是, 而真正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却寥寥无几。许多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不能成功建立起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环境,发展受阻,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通过在更高起点上的改革开放,建立起有效的支撑创新发展的体制环境,的确关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成败。

其次,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是充分发挥我国独特优势、释放增长潜力的必然要求。

无论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一般规律来看,还是从我国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条件来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一方面,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不小,但从人均水平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巨大的。2021年,我国人均GDP不到美国的1/ 5、不到德国的1/4、不到日本的1/3。人均GDP水平的差距反映出国家之间科技水平、质量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面临的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提示我们在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另一方面也说明, 我国仍然处在追赶型增长阶段,后发优势依然存在。充分利用和释放后发优势,仍然是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与其他后发追赶型国家相比,我国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不仅国内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且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利于需求潜力的渐次释放;又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接近枯竭之时,我国每年毕业七八百万甚至上千万大学生, 呈现出高素质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还比如,我国制造业优势明显,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增长潜力只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所决定的增长的一种可能性。增长潜力并不会自动释放,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是需要我们努力去争取的。成功的关键,就是在发展阶段和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对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及时做出调整, 从而尽快形成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增长动力和增长模式。否则,不仅增长潜力不能充分释放,甚至也不能排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当然,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也需要防止另一种倾向或者误解,那就是不加区分地将现实中经济增速的下降简单归因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实际上,现实中增速的下降,既可能是各种内外短期因素冲击的结果,也可能是改革不到位、政策不适宜制约的结果。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45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将是未来决定中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并宣布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展望未来,中国的改革将不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将越开越大。这无疑将会为中国巨大发展潜力的释放创造强有力的体制政策环境保障。

最后,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和有效途径。

过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影响,我国经济动静交替,不仅增长速度跌宕起伏, 低于长期潜在增长率,而且新旧结构矛盾凸显,房地产、金融、财政等领域风险点显著增多。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外需增长乏力。应对风险挑战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最佳选择,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就不仅能够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力求取得实效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一是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方针, 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涉及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方针问题, 也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根本性问题。近年来,受疫情严重冲击、国际环境变化、营商环境改革不到位、负面社会舆情等因素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信心受到较大影响。党中央对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信心高度重视。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个意见非常重要,基本上覆盖了近年来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把有关要求真正落实,让企业真正见到实效。首先,要抓紧出台细化、具体化的政策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比如,如何切实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隐形壁垒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在参与招投标、获得贷款支持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问题,如何及时制止违反中央精神的针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不正确言论问题等,都需要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救济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让企业真正看到变化。最后,要深入研究近年来屡屡出现不符合中央精神言论、民营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的思想根源,进一步明确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为民营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氛围。

二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应有之义。过去45年的改革开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不断扩大和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形势的复杂变化,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一些领域程度不同地出现了行政干预增加、市场化力量减弱的“非市场化”迹象。比如,为控制一些重要商品价格的上涨,一些地方、部门动辄实施行政干预,甚至直接限价。一些地方为了满足排放指标简单采取拉闸限电、限气等做法。甚至一些地方在优化结构、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实施过程中,行政干预的力量也越来越强。虽然这样的干预有一定的法规依据,但运用过多甚至成为常态,就会破坏市场调节机制,让价格信号失灵。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一直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客观上计划、行政力量增强而市场力量削弱,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市场主体信心的增强,最终也会损害发展的后劲。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处在主导和关键地位,因为只有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实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下一步的改革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作用的边界,努力做好政府该做的事情,该管的要管到位,该提供的服务要充分提供,同时,该由市场决定的事情要充分放开。

三是要切实加快对支撑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且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些重点或重大改革。具体包括土地制度、国资国企、金融财税、社会保障、干部制度改革,等等。加快这些方面的重点改革,不仅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十分重要, 对于充分挖掘和释放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也十分重要。比如,如果宅基地制度改革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就会在乡村建设和乡村环境治理方面释放出巨大的投资需求潜力;如果国资国企改革能够在增强垄断领域竞争、提高效益方面取得进展,那么就能够有效降低上游产品成本价格, 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如果能够通过增加国有资产划拨、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提高社保基金运营效率和收益率等措施有效降低我国的社会保险缴费率,也能够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四是要进一步优化支撑和促进创新发展的环境和生态。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而是一个包含文化、理念、制度等在内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预见,今后创新方面的国际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为此,必须下大力气着力改革我国的教育、科研和人才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制约创新的诸多“卡脖子”问题,着力营造与新时期创新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生态和环境。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 如何加快营造良好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为此, 要着力创造能够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从事科研教育工作或能够充分为我所用的良好环境。只有我们的创新环境、创新生态比别人强,更有吸引力,才能最终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竞争优势。

五是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这是世界的经验,更是我国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开放, 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绚丽篇章。面向未来,党中央一直强调,中国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更加复杂,挑战与困难也显著增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更加主动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要妥善处理好释放内部需求潜力与扩大开放、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在内外互动、合作共赢中形成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六是要不断优化改革推进方式,推动各项改革开放举措切实见效。当前改革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视程度和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前所未有,推进改革的力度也前所未有,改革开放在诸多重要方面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另一方面,从对地方、企业的实际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还是存在改革举措真正落地不够有力、与市场主体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改革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推进改革落地见效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在明确改革开放方向性、原则性重大问题的同时,要给基层探索留下充足的空间。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差异很大,必须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创新。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地方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所有事情都是需要人去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和广大干部强烈的发展积极性。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要加快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强化对干部的正向激励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地方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作者为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