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智慧农业 “玩转”数字乡村

0

本刊记者 蒋 莹

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相互结合,将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智慧农业是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智能决策系统为支撑,具有预测预警和优化资源配置两大突出功能的高级农业生产形态,也是未来农业的最高形态。”76日,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小兵在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上对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析。

智慧农业“有方向”

发展智慧农业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王小兵表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体系来看,目前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和数字乡村发展的“ 四梁八柱”基本形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把数字农业农村摆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提出建设智慧农业,“ 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规划性、指导性文件,都把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0221月, 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 0 2 2- 2 0 2 5 年)》,进一步对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作出具体部署,各地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文件。

发展智慧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王小兵分析认为,从技术演进看,智慧农业是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加速融合,全球农业正在进入第三次绿色革命的数字化时代,智慧农业已经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从发展历程看, 智慧农业与农业强国不期而遇登上历史舞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形成历史性交汇,智慧农业给我们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现实需求看,智慧农业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没有信息化也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智慧农业“有挑战”

“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以来,我国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正在从‘盆景’走向‘风景’,开始进入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王小兵指出,我国智慧农业水平整体与发达国家相差10 2 0 年,要立足解决“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强国加速融合。

在王小兵看来,当前,制约和影响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既有数字技术本身不成熟的因素,也有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平台抓手、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有数据难以支撑智慧农业建设。智慧农业需要的是来自田间地头、动植物本体的小数据、微观数据、动态数据,这些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够表征动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反映动植物生长各阶段对外在物质投入的需求,能够预测预警动植物疫病、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市场价格走势。而目前这些数据严重缺乏,存在数据要素无米可炊的窘境。

二是核心关键技术缺乏, 技术集成度不高。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传感器数量不到世界的1 0%,且存在采集指标少、精度不高、耐用性差、价格高等瓶颈问题,高端智能化设备主要依赖他国进口。

三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滞后。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目前主要在攻克适宜丘陵山地的小型农机而非智能农机研发。从先进国家的情况看, 农机作业过程就是数据采集、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农机在作业过程中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卫星遥感和实时采集的数据,对播种密度、施肥量和配比、施药量进行精准变量调节。

四是大田种植数字技术应用因效益低尚未形成规模。因为大田种植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高、收益低,目前在大田种植上主要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四情”监测,仅有部分农田开始应用物联网水稻催芽、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和无人机飞防。

五是对智慧农业的认识不到位。智慧农业建设将伴随农业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其成效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目前鲜有大规模的成功案例。正因如此,部分地区基层干部对智慧农业的理解很模糊,没有看到智慧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导致在思想上重视不够, 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大,尚未形成真金白银投入智慧农业建设的热潮。

六是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目前,大多数智慧农业项目由政府投资,仅仅定位在试点示范,不够注重农户的参与,联农带农的作用不大。同时客观上农民数字素养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不了解,应用数字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待引导和提升。事实上,农民耕地上产生的数据,既是生产要素,也是社会财富,农民应当参与数据价值的分配, 而目前较少有智慧农业项目建立农民参与分配的机制, 制约了农民作为智慧农业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智慧农业“有未来”

对于智慧农业未来的发展,王小兵认为,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心任务,着眼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推进农业数字转型, 着力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数字技术研发创新, 着力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打造,加快形成建设发展的大气候。

一是抓顶层设计。以战略眼光对标世界农业前沿, 学习借鉴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先进国家发展智慧农业的做法经验,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切实把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强国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指导意见或编制专项规划。

二是抓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把农业物联网作为数据采集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数据资源体系,确保各个关键节点的智能决策都有数据支撑。建议把物联网设施设备购置纳入农机购置补贴或实行专项补贴,在新建高标准农田时应将物联网纳入建设内容。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推动形成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汇聚、共享、利用的机制,统筹建设“ 三农”专题数据库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决策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抓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相关企业牵头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加快形成智慧农业技术体系。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大力研发基于物联网的农情感知、基于大数据的农业分析、云计算的数据处理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农机智能装备和农业机器人研发。

四是抓智能装备研发推广。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上的应用。在不同规模、不同主体开展大田作物精准作业、智慧养殖、园艺作物等智能化生产、无人化作业示范。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

五是抓应用场景打造。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冷链物流等重大投资项目,大规模增加智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科学合理布局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形成企业先行投资、政府后补助的建设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预警和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大核心功能,确保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疫病防控、精准作业、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等方面见到实效。

六是抓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培育专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孵化、推广和应用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生力军的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前端创新供给和终端市场需求直接互动,提高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效率、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七是抓人才队伍培育。培养一批不同层次的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各类涉农培训班中增加农业数字技术专题,将智慧农业作为农牧渔业大县领导干部的培训内容,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增加智慧农业课程, 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数字技术应用技能和数字素养,以及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基本功。鼓励支持利用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脱贫地区“结对子”的现有机制,开展智慧农业建设协作帮扶。

 

评论被关闭。